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原创

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观点: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一定好玩有趣!

苏东坡:生活本该是彩云追月。为何我的生活是乌云遮月?

苏东坡是一个人多时候最寂寞的人。因为他有超越尘世的思想和才华。但他又是个喜欢热闹喜欢说笑。喜欢一切有趣的事物的人。所以。苏东坡诗词中那些所谓的隐居江湖、青灯古佛的生活。基本是在吹牛。比如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说的很坚决。其实他根本就没走。还在黄州的江边睡大觉呢。

正是苏东坡对滚滚红尘的无限留恋和热爱。才给我们早就了一个天才的作家。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苏东坡如何过中秋节。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朝人如何过中秋节。像苏东坡这么爱热闹的人。宋朝中秋节那些盛大的有趣的节目。爱热闹的苏东坡肯定是不会错过的。

中秋节在宋朝是个盛大的节日。与端午、春节并列为三大节日。宋朝中秋节基本上有赏月、赏桂、观潮、赏灯、吃月饼、饮酒赋诗等传统节目。其中。观潮很显然是北宋南渡之后。南宋定都杭州之后的风俗。

在吃的方面。肯定是月饼了。苏东坡很喜欢这个。他写诗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可见北宋的文人已经吃“月饼”过中秋了。饼里还有酥油和糖作馅。不过四川人苏东坡可能更喜欢在月饼里面包上辣椒。这当然是好玩的国学的玩笑。

中秋时节。丹桂飘香。喜欢大自然的中国人自然不会错过这大自然的馈赠。大家在丹桂的香气中。登楼赏月。饮酒赋诗。宋朝还有中秋赏花灯的习惯。这个时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人还是小孩。贫穷还是富贵。在同一片月光下。同享中秋的欢乐。

对于文人来说。中秋赏月不即席赋诗。好像是一种高遗憾。于是大家就争先恐后写月亮。但是宋朝人的审美与大唐的审美已经完全不同了。宋朝人总是在雅致之中有一些淡淡的忧伤。

同样是写月亮。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出了人生的感叹。写出了宇宙的哲学。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出了苍茫的大境界。而本来乐观幽默的苏东坡写起来。就有那么一丝伤感。

苏东坡的《中秋月》诗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显然和唐人的意境和审美大大的不同。

所以。一个时代的审美观。是时代的产物。天才如苏东坡。也逃不出时代的牢笼。

所以。苏东坡过中秋。除了规定节目之外。就是喝酒写诗写词。然后望着月亮思念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是他最爱的弟弟苏辙。我们熟悉的那首最著名的中秋词。就是写给自己的弟弟苏辙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 绮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东坡在朝廷的党争中无所适从。倍感烦恼。干脆自请外放。到密州做官。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在这首词中。苏东坡把思念弟弟的情感。化作天下人普遍的情感。渴望团圆。渴望在同一片清辉之下。享受人生的欢乐。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是苏东坡的这首词备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当一个诗人将私人的情感。化作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就能得到最大的共鸣。

苏东坡过的最郁闷的一个中秋。应该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他在情感上举目无亲。在生活上竟然无立锥之地。在政治权力上更是被全部归零。成为被监视居住的朝廷要犯。

在这个中秋。苏东坡异常苦闷异常彷徨。他望着天上那一轮圆月。心情却陷入迷茫。人生如一场大梦。梦中的月亮可以长圆。但现实呢?为什么别人的生活是彩云追月。而自己的生活却是乌云遮月?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充满人生幻灭感的词。这首词就是《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读来特别悲凉。什么是怀疑人生。苏东坡的这句词就是怀疑人生。苏东坡开始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很显然包含企求解脱与舍弃的想法。所以苏东坡后来出入佛老。用佛教的四大皆空来麻醉自己。让自己放下执着求得解脱。从这首词中就可看出端倪。

其他观点:

苏轼的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几次遭遇贬谪。因此他的中秋节。都是在悲欢离合的境遇中度过。我们可以通过苏轼的诗词。来印证这个观点。

苏轼笔下的中秋诗词。贯穿其一生境遇、思想和艺术。折射出了他的人生历程的曲折起伏和内心态度的深情通达。由外在向内在渗透。由节序向人生演进。由浅显向深刻转化。彰显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苏轼对中秋情有独钟。写了许多首中秋诗词。其中首推《水调歌头》。它不仅在当时新人耳目。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宋人胡仔评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从序中即可看出。这个中秋节。苏轼是在通宵畅饮、赏月怀人中度过的。而且苏轼喝得大醉而归。自熙宁四年(1071)于颍州分手后。苏轼与苏辙已有六年无缘相见。熙宁九年(1076)中秋。身经宦海浮沉。面对中秋皓月。苏轼既有对于人生体验的感悟。更有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情。于是。面对中天圆月。苏轼念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沉祈愿。夏承焘先生曾经就此指出:“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唐宋词欣赏》)

作为手足。苏轼和苏辙“平生风义兼师友”。二人相互扶持。苏轼时常心怀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初别子由》)同样。苏辙对苏轼也充满着敬爱:“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扶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先生墓志铭》)。弟兄两人的情义。堪称一片肺腑、深沉真挚。苏轼的中秋词不仅纪录了他的生命历程。也诠释着二苏之间非同寻常的情谊。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的第二年。即熙宁十年丁巳(1077)。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山西永济西)。随即改知徐州。并暂时寓居范镇的东园。四月。苏轼与从京师来接他的苏辙同赴徐州。苏辙流连徐州达百日之久。几年来。兄弟二人首次同赏中秋。感喟珍惜之情难以掩抑。苏轼在《阳关曲·中秋作》中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之夜转瞬即逝。兄弟二人分别在即。明年纵有一轮冰魄。不知下次赏月又在何方。难得的相聚终究面对一场别筵。中秋后苏辙即将离去。满怀惆怅地填制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客中。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从此词可见。苏轼的这个中秋节。不仅和弟弟苏辙一同泛舟清河、听《凉州》曲。还一起赏华月。共聚热闹华丽的晚宴。来参加晚宴的人。有的穿着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衣。可见非富即贵。

该词开篇即云离别之久。“去年东武(即密州)今夕。明月不胜愁”。指向苏轼的《水调歌头》词。回忆去年中秋。没有料到。今年能在彭城(即徐州)相聚并共度中秋。《凉州》曲调声声。泛舟清河古汴。鸿雁起落水洲之上。一片清景遐思。下阕感慨时光易逝。明月难留。月明景美服饰好。然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设想之辞饱含羁旅别愁。生怕像王粲那样。不能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怀着对去年中秋的欢饮起舞的回忆。同时也带着对苏辙的深厚情谊。苏轼随之再唱和《水调歌头》一首: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据本词小序交代。苏轼在密州所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曾寄送子由;而这次二人共度中秋后苏辙填同调词赠别。似乎是对去年中秋词事的隐性回应。苏轼觉得苏辙词过于哀婉悲切。于是借词相慰。

上阕借东晋谢安之言行以自喻。安慰苏辙说一旦功成名就。便即时退隐。然而雅志未遂。因此归隐之事尚不能成行。下阕。苏轼以较为轻松的笔调想象兄弟二人双双返乡、相亲相爱的欢欣场景:“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这鲜明折射出苏轼随缘任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可惜一番美好的约定至苏轼辞世也只是镜花水月。

元丰元年(1078)。身在徐州的苏轼再度写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寄送任职南京签判的苏辙。其诗云: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従。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由此诗可见。1078年的这个中秋节。苏轼的过得比较凄凉。“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去年的中秋节乘船同游。华宴欢饮。今年却病躯卧破窗。月冷楼空。今昔对照。无限伤感。

其中说:“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别时曲”“去年曲”。显然指向《水调歌头》唱和词。而且他十分感念苏辙的徐州中秋词。此时。苏轼品味着和弟弟苏辙聚少离多的际遇。吐露出内心最深处的伤感。

两年后的中秋节。苏轼再次写下《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中秋。距《阳关曲》和《水调歌头》刚好三年。这是苏轼经历文字狱“乌台诗案”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在黄州缺衣少食。“贫病相乘除”。本是团圆意蕴的中秋令人滋味难辨。当时苏轼几经亲友救助才出狱。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不能管理公事。其心中悲苦不言而喻。世事沧桑。鬓发已霜。谁的心中能无一点悲凉!然而。躬耕东坡的苏轼并没有就此走向消沉。接踵而至的磨难并没有磨损他的济世抱负。他对前途仍抱有迢迢不灭的瞻望:“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东坡一再南贬。一直远贬到祖国的最南端儋州(海南某地)。但他一方面“不辞长作岭南人”。笑谈间消化贬谪之苦;一方面仍旧坚守“北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北归。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但他并未选择辞官隐退。而是坚持终生宦游。坚守文士清贫。化解贬谪艰辛之余始终不忘为民做事。因此。《西江月》的调子虽比前两首低沉些。然而满含一种坚韧清朗之旨。

上述中秋词不仅折射了苏轼起伏曲折的人生历程。也为我们展示了苏轼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如何度过中秋的情景。同时苏轼的中秋词。也对宋词的革新具有重大贡献。让中秋诗词由浅显向深刻转化。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宽广深厚的境界。使得苏轼中秋词集前人之大成。沾溉和启迪后来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41:40

    苏轼,中秋,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节,人生,明月,徐州,去年,宋朝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41:40

    没想到大家都对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41:40

    (图片来自网络)其他观点: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一定好玩有趣!苏东坡:生活本该是彩云追月。为何我的生活是乌云遮月?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