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原创

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答:这桩叫汉初顶级谋士张良。惊呼足以让刘邦“陛下事去矣”。“蠢得能亡国”的谋略。就是刘邦的老谋士郦食其的一个“天才谋划”。以现在的话说。叫“分封战国二世祖计划”。

公元前204年。是楚汉战争时代的“汉王”刘邦。打得最苦的一年。他依托重镇荥阳。苦苦死扛“楚王”项羽的疯狂进攻。眼看就是撑不下去的节奏。一直深受他信任的郦食其。得意拿出了这“制胜大招”:大王看那商汤和周武王为什么成功啊?周武王册封了商朝后裔。商汤册封了夏朝后裔。当年战国六国的后裔。现在也都活蹦乱跳呢。您要是册封了他们。他们不得可劲的过来助拳?您到时候就是“南乡称霸”。项羽都得乖乖跪您面前!

如此“天才计划”。叫刘邦当场就像打了强心针。立刻吩咐郦食其赶紧动身。还兴冲冲刻了大印。授给郦食其大权。然后就被前来拜见的张良。一顿凉水又浇了个透心凉:这是什么天才计划啊?这叫蠢到家!当年周武王商汤能这么干。是因为人家那时有兵有权。你刘邦现在啥都没有。册封了也是空头支票。那帮人不但不会听你的。反而会拿着你的空头支票。掉头就跑到项羽那边。那样就“陛下事去矣”。可不就是得完蛋嘛。

这一盆“凉水”。当场叫刘邦“辍食吐哺”。也就是把吃进去的饭都吐了。当场大骂郦食其“竖儒”。原本打算授权给郦食其的“大印”。也立刻全毁干净。算是让这“天才计划”草草收场。许多后世读史者说起这事。也无不跟着刘邦骂“竖儒”。嘲笑这献计的郦食其太蠢。但这位郦食其。真的这么草包?

作为刘邦“创业”早期的得力谋士。郦食其并不是个简单人。这位陈留当地的知名儒生。秦末大乱时已六十出头。乍一看去就是个不起眼的老儒生。刘邦带兵路过陈留时。他慕名来投刘邦。可当时的刘邦。思想还停留在“拿着儒生帽子当尿壶”的地步。又哪里把他当盘菜?见面时也是傲慢无礼。谁知郦食其一番侃侃而谈。对时局分析精准无比。竟叫刘邦当场刮目相看。立刻“延郦生(郦食其)上座”。恭恭敬敬向他请教。

也正是在郦食其的辅佐下。“创业”早期的刘邦。顺利理顺了兵马。攒够了充足钱粮。一路向西破秦。攒足了创业路上的“重要一桶金”。可见。出了“蠢主意”的他。并非是草包角色。

那为什么会整这出?要知道。秦王朝的存在。也不过只有十五年。换句话说。像郦食其这样的老儒。人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是在列国争霸的战国年间度过的。“天子分封诸侯”“国王分封大夫”的理念。早已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想出这样的主意。也丝毫不奇怪。只能说。并不蠢的他。眼界格局比起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实实在在差了一大截。

但这则典故留给后人的重要价值。并不是郦食其张良“谁强谁弱”。而是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思考:都说刘邦能赢项羽。靠的是强大的用人能力。那刘邦“用人能力”里最重要的部分是啥?却恰恰是这桩“亡国之计”闹剧前后。两个很多后人“学不来”的本事:“纠错”与“容错”能力。

先说“纠错”能力。一开始兴冲冲的刘邦。在被张良泼了一顿冷水后。可不止是气的吃不下饭兼骂郦食其。更是“令趣销印”。也就是赶紧把印毁掉。叫这破事打住。这高速的“纠错”。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但再参考一下。后世多少枭雄过山车般的败亡过程。就知是何等“学不来”的本事。

而这“高速纠错”的一幕。放在刘邦的一辈子里。还真不止一回。比如初识郦食其时各种摆谱。拿着儒生帽子撒尿。但被郦食其一顿打脸后。立刻真心实意改错。从此拿郦食其当心腹。又比如气走韩信后。被萧何一顿苦劝。然后又是“高强度”改错。你韩信不是觉得官小吗?那就直接“登坛拜将”。甚至后来与匈奴的“白登山之围”。战前犯了大错。贬斥了谋士娄敬。死里逃生后也是立刻请回娄敬。恭恭敬敬请教……

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但放在“争天下”这类大事上。一个人“改错”的速度。也就意味着接近成功的速度。在这个“学问”上。刘邦。真是堪称高速度。

更值得玩味的。却是他的“容错”。这事儿。也可以看看这桩“天才计划”闹剧里的细节。在得知“天才计划”乃“坑爹计划”后。刘邦气的大骂郦食其“竖儒”。但挨了臭骂的郦食其。除了被骂几句外。却是啥事没有。整个事情翻篇后。依然深受刘邦信任。做着他擅长的“驰使诸侯”工作。直到壮烈殉难。

史料里的刘邦。常给人“素质差”“爱骂人”的印象。但郦食其的结局却证明。“素质差”的刘邦。却是一个有胸怀的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你是认真为我做事。那就大胆去做。不要怕犯错。错了顶多臭骂你一句。责任我来扛。

这样的“容错”。也不止对郦食其一人。比如为他立下大功的陈平。初投奔他时。也犯了一堆错。甚至还因为收受贿赂被刘邦责问。但经过一番长谈后。认准陈平能力的刘邦。依然对他放手信任。甚至“公款”都敞开了让陈平拿去用。不需汇报。不开收据。只要事情办成。这才叫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给项羽内部来了个窝里反。立下了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功。

如此“容错”的妙笔。看似简简单单。但真“事儿上见”。却是高难度。比如看看兵败官渡的袁绍。或是自尽煤山的崇祯。就知这样“容错”的担当。放别人身上何等难。

成功的真正要素。不是演义小说里的英明神武。却是看似简单。却极难做到的“容错”“纠错”。这背后的担当襟怀。才是决定胜败的大智慧。汉高祖刘邦。就是生动证明。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李波《从 史记 看刘邦的用人艺术》、刘汉东《解读 史记 透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观点:

古语道“一言丧邦”。意思是大人物的错误意见若得到贯彻执行的话。极可能给国家带来灭亡的命运。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刘邦手下的大谋士郦食其曾献过一计。若得以实施的话。非但汉朝会“胎死腹中”。连刘邦也极可能被项羽消灭。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条极度危险的计策呢?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的第三个年头。此时双方在荥阳一带呈胶着相持的态势。无论哪一方都无法迅速地击溃对手。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固守荥阳城。并通过多条甬道跟外界交通。以输送军粮。而项羽为拿下荥阳。多次派兵侵夺、毁坏汉兵的甬道。渐渐地便让刘邦陷入缺粮的窘境。

天下干戈不息。而荥阳城又遭遇缺粮之忧。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让刘邦头疼不已。此时。首席谋士张良在外公干。另一位大谋士郦食其为替君父分忧。便向刘邦提出削弱西楚、解困荥阳的“妙计”。由于郦食其先前屡献奇谋。对刘邦助益良多。所以这一次。刘邦也准备虚心听从郦大军师的“良策”。

郦食其将楚汉相争日久、难分胜负的缘由。归结为诸侯们的观望。郦食其直言。秦朝灭亡后。原山东六国的贵族都有恢复故国的梦想。但如今却无立锥之地。就算是有据地称王者。也得不到认可。故此怨望、徘徊。不肯为任何一方效力。郦食其就此提出建议。请求刘邦册封六国贵族为王。使他们恢复祖业。那么其君臣、百姓都会拥戴刘邦。并助其成就帝业。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见《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第二》。

此时刘邦已被楚军的围困搞得焦头烂额。一时间方寸大乱。竟然觉得郦食其的提议很有道理。便马上下令雕刻印章。准备赐予六国贵族。并大封他们为王。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恰好张良适时赶到。并在拜谒刘邦时获悉郦食其的计谋。张良听完后大惊失色。跺着脚说道:“如果依此计行事。我们就完蛋了。”(“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刘邦不明就里。赶紧向张良询问原因。后者便将八条原由一一道来。其中第七、八两条最为关键。张良认为。山东六国的士人、将卒们之所以始终追随刘邦。为的就是在帝国建立后能封侯拜官、封妻荫子。如果一旦恢复六国。这批人必将各自返回到故国效力。再无人帮助刘邦消灭西楚、建立帝业。况且。西楚势力还很强盛。六国一旦恢复后。难保不会倒向项羽。汉王又凭什么让他们再度臣服自己?

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刘邦此时正在用餐。当听完张良的分析后。不啻于遭遇一记闷雷。赶紧吐出口中的饭。并大骂郦食其献上的“良策”实乃馊主意。差点害得他死无葬身之地(“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引文同上)。随即。刘邦下令停止刻印。并设计逃出荥阳。随即又夺取大将韩信、张耳的军队。由此使得军势复振。

两年后。遭到多路汉军围攻的项羽兵败垓下。因不肯独自渡江回返江东。遂在乌江亭自刎而死。西楚王朝就此灰飞烟灭。战争结束后。刘邦在诸侯和部下们的拥戴下。正式建立汉朝。开创刘氏家族长达400余年的基业。然而回首往事。如果郦食其当初的计谋得逞。六国得以复立。刘邦极可能被迅速消灭。至于称帝建国一事更是空想。所以刘邦能击败项羽、成就帝业。张良居功至伟。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其他观点:

郦食其当时对天下的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秦国亡了以后。六国贵族必然会再次兴起。他对再出现一个像秦始皇一样一统天下的人没有信心。于是为了躲避战乱就在家读书。

后来。在刘邦和项羽两个强人出现以后。他按耐不住。出来掺和这个乱世。虽然他站在汉王刘邦一边。然而当初他建立的六国复立之天下局势判断并没有动摇。因此。他在帮助汉王刘邦的过程中。帮助汉王打楚霸王。秉持的还是一超多强的天下走势。

郦食其计策提出时天下的局势

经过破釜沉舟那一战。东方和南方的诸侯大部分都臣服于项羽。刘邦虽然表面臣服。可是他竟然敢在项羽之前进入秦都咸阳。所以范增建议项羽杀刘邦。现在刘邦逃了。项羽早晚还是要打刘邦。

鸿门宴以后。项羽也进入咸阳。在咸阳烧杀抢掠以后。他要做楚霸王。做楚霸王以前。他要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和六国贵族封王。然后他的楚霸王凌驾于诸侯王之上。才会名正言顺。

项羽分封天下。遵照范增的建议。打压汉王刘邦。把他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等地。目的在于阻止汉王势力扩大。项羽把秦国的老地盘分成三块。封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等。这也是三秦的由来。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陕北。关中。陕南。然后利用这三个王阻止汉王刘邦东进。

至于秦以东的山东地区。也就是六国的老地盘。除了楚霸王占据楚地。其他的都分给了他的手下大将和六国的旧贵族。

汉王刘邦手下兵多将广。是除了楚霸王以外最大的一股诸侯势力。而且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拉拢了项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野心勃勃要打败楚霸王。

刘邦先是拿下了三秦之地。然后依托五六十万大军东进。拿下河南。向东进攻彭城。也就是徐州。这已经到了楚霸王的自封地盘。楚霸王项羽自然强力反击。在徐州打败汉王刘邦。这一战。刘邦损失十多万人。其他人也四散逃窜。幸亏有九江王英布。然后刘邦重新积蓄力量。退守到河南荥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楚霸王再次积蓄力量围困郑州。

就是在这里。在郑州。郦食其给汉王刘邦献上了一个计策。郦食其这个计策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超多强的天下局势。从而让汉王对楚霸王产生优势。

郦食其的计策

现在秦朝灭亡。天下大乱。而当初秦灭六国之后。六国旧贵族无立锥之地。现在都成了一方诸侯。如果大王把这些六国后代都找来。分封他们为王。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复国。则天下人都会臣服于大王。大王就可以做另一个楚霸王了。到时候六国人都背叛楚霸王。楚汉形势逆转。大王就不用怕楚霸王了。楚霸王反而会臣服于大王您啊。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计策。非常高兴。赶紧派郦食其去刻印。要真的这么搞。谁知道郦食其还没搞呢。张良来了。刘邦就洋洋得意地对张良说。我手下的人。给我出了一个打败楚霸王的妙计。然后把郦食其的计策都告诉了张良。

张良反对郦食其计策的原因

刘邦听了大惑不解。就问张良怎么讲。张良就对刘邦说。大王。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张良说。当初商汤之所以敢分封夏桀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杀了夏桀。当初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取商纣王的项上人头。因此。不管夏桀的后代。还是商纣王的后代。都不敢闹事。只能臣服。

现在大王听了别人的计策。要分封六国的后代。岂不知六国的后代都很狡猾。都是墙头草。现在楚霸王势力大。他们都顺从楚霸王。大王分封他们。他们未必听大王的。他们有可能会背叛大王。而不是臣服于大王。因为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楚霸王。

此外。当初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得到商人的人心。大王现在能得到六国和楚人的人心吗?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散尽商朝的粮食喂饱天下人。大王有粮食喂饱天下人吗?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不再用兵。大王能办到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放马归山。大王能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如果大王复立六国。大王手下的谋士士兵很多六国人。他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此时楚霸王打来。大王能阻挡吗?

刘邦傻眼了。只能说。不能不能不能。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郦食其的意思是。让刘邦收拢天下人心。方法是让六国复国。然后刘邦是一超。六国是多强。六国就站在了刘邦这一边。楚霸王没有六国的支持。自然就打不过刘邦。只能对刘邦俯首称臣。

今天的楚汉争霸

其实这个局势有点类似于古代的中啊美争霸。美国势力强。世界大部分强国都站在美国一边。你给欧洲那些强国再多好处。他们也不跟你一条心。因为美国更强大。

所以。汉王刘邦真的要打败楚霸王项羽。还是要从自身出发。增强自身的实力。你自己实力大了。那些墙头草自然而然就站在你的一边了。

外援和人心肯定要拉拢。可是外援和人心的基础是你足够强大。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爷爷千古伟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48

    刘邦,项羽,汉王,六国,大王,荥阳,楚霸王,陛下,诸侯,计策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48

    没想到大家都对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48

    答:这桩叫汉初顶级谋士张良。惊呼足以让刘邦“陛下事去矣”。“蠢得能亡国”的谋略。就是刘邦的老谋士郦食其的一个“天才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