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九卿”。系九品。国语《周.中》有:“外官不过九品。”之说。既是古代官职的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
汉自中二千石到百石凡十六等。东汉分十三等。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北魏时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每品正、从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阶。唐、宋文職舆北魏同。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元、明、清保留正、从品。无上、下阶。文武均同。
九卿是我国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汉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勲、典客为大鸿臚、治粟内史为大司農。历代因之。也称九寺。
北齐改延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
明改宗政为宗人府。废卫尉、司农、太府。以六部尚書、都察院都衘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九卿。
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大僕寺、通政司、宗人府、鑾儀衛为九卿。
仅叙明清时“九卿”减略官责:如“六部”。是沿袭隨代设置的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的改革。又如“都察院”。是沿袭汉以后的“御史台”。专职監察彈劾官吏的官暑。於明洪武十三年改革。以都御史为长官。其次有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监察御史等。清因明制。置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人;另有史、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及京都等各十五道监察御史。如“通政司”。全称通政使司。亦称银台。沿袭了宋、辽的通进司。原隶属门下省。明初只置察言司。洪武十年始置通政司。有通政史、副史、参议、经历知事等官。凡臣进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災異等事。録其事送所司办理。事重者得旨裁决。清承明制。权力较小。职掌收受各省提本。送内阁办理。该司于光绪二十八年废止。再如“大理寺”。系秦、汉时置的延尉。掌管刑辟。隨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沿至;清皆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的司法案件。从原始掌管刑狱之官暑。演变成封建时代的“最高法院”了。
(因历代“九卿”司职权责。大多已在前期相关内容中发表过。故不在此重复赘述了。)
其他观点:
据《礼记》所载。三公、九卿的官职。在夏朝时就已经设立。“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夏、商、周时期。三公九卿的职责。就是辅佐帝王。处于朝廷官员的核心地位。但是。三公九卿中的每一位。具体负责什么事情。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史记》中记载了殷纣王“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西伯昌就是周文王。具体三人分别负责什么并没有说明。应该是同时都掌有军政大权。而周成王则以召公、周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以地域为职责范围。周成王年幼时。周公辅政。又掌管有天下的军政大权。
参照“三公”的职责情况。所谓的“九卿”。应该也就是居三公之下的九位官员。九卿具体所负责的事务。应该也不固定。就看君王怎么安排了。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在夏商周时期。更多的应该只是一种官阶。
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1、丞相(汉代曾改名大司徒)。是最高行政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负责总揽政务。
2、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是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通常情况下。不会直接领兵。
3、御史大夫(汉代曾改名大司空)。这是秦始皇的创举。跟之前负责记录和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之下有副职御史丞。还有负责掌管侍御史和各郡监御史的御史中丞。在秦之后。因为御史中丞权力极大。可以命令御史弹劾百官。所以。监察的主官逐渐变为了御史中丞。
秦朝的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2、郎中令。负责宫殿事务。宫廷宿卫之职。郎中令权力很大。各类谏议官都归郎中令管。诸如谏议大夫、中大夫、议郎等等。还有陪侍皇帝的各类郎官。如侍郎、中郎将等。另外。负责传递奏章的谒者。以及禁卫军也都归郎中令管。
3、卫尉。是把守皇宫诸门的宫城屯兵主官。把门的士兵跟宫廷内部的禁卫军。不属于同一个系统。
4、太仆。负责掌管皇家车马。皇家司机班班长。兼皇家弼马温。
5、廷尉。负责司法的最高长官。廷尉同时还掌管有廷尉狱。专门关押有罪的大臣。
6、典客(汉代曾改名大鸿胪)。外交事务长官。主要负责管理诸侯及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朝见。接待郡县来访等事务。
7、宗正。负责掌管皇族亲属、宗室的谱牒登记。皇族、宗室犯法。如果没有交给外廷审理。则由宗正出面审理。以家规处罚。
8、治粟内史(汉代曾改名大司农)。掌管谷物、金玉财物等税收。以及储存、支出的长官。相当于国库大总管。另外。还负责京师及各郡的物价管理。
9、少府。掌管皇帝的私人财产。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长官。少府负责专供皇室的税收征集。管理皇帝服饰、冠冕、饮食、医药、洗浴、起居等。还管辖宫中文书的呈送。宫内的宦官、宫女、乐人。以及普通太医(非巫医)。也都归少府管辖。
汉代。出现了众多与九卿同列的官职。比如提高了地位的中尉。就是负责京城卫戍的长官。后来。秩在两千石之上的朝廷高级官员。都被泛称为九卿。魏晋及之后。严格的三公九卿逐渐消失。“三公九卿”成了朝廷中官阶、俸禄较高大臣的统称。而之前的“三公九卿”的官职。则多数成了虚衔。用来加官、赠官。提高俸禄、官阶使用。
其他观点:
中国古代九卿: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机构及长官的总称。
夏朝时即设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各代\"九卿\"不一。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但因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一部分事务。职位较轻。隋唐九寺与北齐同。即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宋九寺与唐同。后有微小调整。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上谕常用六部九卿字样。实无明确规定。
所以概括来讲: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或团体。最为常见的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九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代指言其官职完备。其九卿的具体负责大致如下:
1.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秦始皇设立 “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后世九卿职位大同小异。局部有变化。整体变化不大。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616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御史,三公,大理寺,少府,郎中,官职,廷尉,长官,都察院,御史大夫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的九卿具体负责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九卿”。系九品。国语《周.中》有:“外官不过九品。”之说。既是古代官职的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汉自中二千石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