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误用,变成了「正确」的用法?
原创

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误用,变成了「正确」的用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要说文字。就是历史都会因人的因素而将错误认为正确。如成语 将错就错而为之。这是由力量决定的。最后很多结果就是牺牲正确值不值得。

现实之残酷弱小被牺牲!

其他观点:

古代汉字的构造方法。一般指“六书”而言。对六书解释最详尽的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不是先预先制定的据以造字的原则。而是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总结出来的条例。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认为。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专注和假借是用字法。后世学者多采用这一说法。

提问者问。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的误用。变成“正确”的用法?

我的回答是。确实有这种现象。但有些字。哪怕被再多的人错读错用。也不会因此而被改变。传说。有人就把“墨西哥”读成“黑西哥”。真是“秀才识字认半边。”可笑的是。知道念错后。还强词夺理说。“墨也是黑的”。

因误用而约定成俗的字。要与转注和假借字区别开来。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一个词。读音变化了或者各地方读音不同。为了在字形上反映这种变化或不同。因而给本字加注或改换声符。这就是转注。

“老”字甲骨文的写法像长发、曲背老人扶杖的样子。后来读音有了变化。为了反映这种变化。成为“考”字。先有“老”字。后有“考”字。“考”是“老”的转注字。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注释。声音相近。可见由“老”变“考”。不是误用。是转注。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请柬的“柬”。它是“简”的假借字。简。竹简。古人将字写在竹简上。所以把请帖称着“简”。但偏偏不写“简”。而要写成另一个同音字“柬”。成了习惯。谁要是写成“简”。反成别字了。可见。“请柬”的“柬”字。不是误用。是假借字。

关于因误用而约定俗成的字

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如荀子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

比如。现在“呆板”的“呆”。原来却是读“挨”。现在“铁骑”的“骑”。原来却是读“机”。现在“说服”的“说”。原来却是读“税”。现在的“谁”。原来却是读“水”。现在的“尴尬”两字。古代原先还读成“监介”呢。

有意“误用”而流行的字词

比如一个文字忌讳。一个方言、一段相声、一个玩笑。就有可能带出一种流行。记得在念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有意读错别字以提起学习兴趣。把“心不在焉”有意读成“心不在马”。一阵哄堂大笑后。“童鞋”全没有了瞌睡。

字词是活的。它会随着文明的推进而衍化。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变化。国人嗨皮地用词语。如同走进美丽的汉字世界。在妙趣横生的词林中漫步。字词用到好处就是一种幽默与艺术。或出于谐音。或出于双关喻义。但并不代表字词句就会改变。也不要为之担心。字词也应该与时俱进。当然也分场合。

用生命捍卫的字词

古往今来的文字之祸。在宋代之前最著名的是春秋时代齐太史兄弟三人。因直书史实被杀一事。公元前548年。齐庄公因与大夫崔抒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抒杀害。史官记录“崔抒弑其君”。崔抒看了记录后。对史官用“弑”字感到不满。命令史官改掉。史官不从。崔抒杀史官。史官的二弟、三弟秉承兄业。还是记录“崔抒弑其君”。亦被杀。最后一个弟弟还是用了“弑”字。崔抒被太史四兄弟的凛然正气震慑住了。没有勇气再杀掉老四。

封建社会里。文字之祸屡见不鲜。字词被有意误解而被杀头的大有人在。文字狱被称为“表笺祸”。尤以明朝、清朝最为惨烈。

虽音同字不同。但也要有所忌讳。河南府尉氏县教谕许元。所作《万事贺表》。其中有“体干法坤。藻饰太平”八个字。被怀疑是讽刺而遭满门抄斩。就因为“法坤”。音同“发髡”。“藻饰太平”音同“早失太平”。

字的结构也有忌讳。若在朱元璋面前用到“殊”字。必死无疑。

写文章的。写史的。为了保住性命。避开忌讳字。有意错写。确实给后人制造了许多麻烦。

其他观点:

世上本无字当然也就无字音。为了交流方便人们创造了字。为它赋予了音。我记得小时。文盲村民们在一起就经常讨论一些玄妙的问题。如是谁规定的香油的味道是“香”而不是“臭”?如果一开始那人就规定说“这油的味道真臭啊”。“这屎的味道真香啊”现在的人会不会就把油说成臭东西。把屎说成香东西?

一切都是约定俗成。使用的人多了。当然就得按多数人的意见办。如“救火”一词。本义应当是当火快熄灭时再添油加柴让它烧起来。可现实中当人们听到“救火”的呼喊时。人们都会奋不顾身的扑打它。想法使它熄灭。这个词义应该是全社会人约定俗成的。

字形和读音也如此。如“家”字。“宀”是指房屋的。“豕”是指猪。那么这个“家”的意思显然应该是指猪圈猪舍。可现在人们看猪有个家挺好的。于是把“家”夺过来用于人们的需求了。再如“街”。北方人按《字典》规定读jie。南方某些人读gai。南方人当师傅教学生《苏三起解》时唱“将身来在大街(gai)上”。学生为尊重师傅也都唱“大街gai上”。连学戏的外国人也都唱的是“大街gai上”。

不只是汉字如此。我想各民族的文字可能都如此。字就是为人们的方便而创造而存在。当然要照顾到人们的方便、大多数人的意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7:43

    史官,汉字,转注,的是,约定俗成,字词,读音,文字,却是,象形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7:43

    没想到大家都对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误用,变成了「正确」的用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7:43

    不要说文字。就是历史都会因人的因素而将错误认为正确。如成语 将错就错而为之。这是由力量决定的。最后很多结果就是牺牲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