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世皇帝,那秦朝二世皇帝在位三年就覆灭,如此,秦朝覆灭是谁之过呢?
原创

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世皇帝,那秦朝二世皇帝在位三年就覆灭,如此,秦朝覆灭是谁之过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个人认为回答的最好的是唐代的诗人杜牧。他的《阿房宫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过程。让后人深思。

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含秦王位)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期间修建的阿房宫之大难以想象。甚至有宫中女子36年都没有机会见到始皇帝。

阿房宫覆盖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直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飞檐像鸟嘴般高啄。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早上唱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的。现在都运送到阿房宫里堆积起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秦皇喜欢无比的繁华奢侈的生活。但百姓也需要生存下去。当时攻占六国之时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那为什么秦皇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宫殿的柱子。比耕田农夫还多;梁上的椽子。比纺织织女还多;密集的钉子。比仓里粟米还多;大殿的瓦楞。比还衣服丝线还多;丹陛的栏杆。比天下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乐声。比闹市的人声还多。致使天下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反而秦朝压迫奴役人民和以百姓为贼盗的统治思想却越来越顽固。结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星火燎原。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还包括修始皇陵。修驰道。修万里长城)

消灭六国的其实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消灭秦朝的是秦王朝自身。不是天下的人。可惜。可悲。可笑。可叹。要是当年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的进攻。要是秦始皇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又能推翻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仅仅是叹息秦朝的败亡。却不把秦亡作为借鉴和反思。只怕又会使再后来的人又来哀悼这些后人了。

其他观点:

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表面上亡于败家子胡亥之手。其实根子还在秦始皇身上。就像一棵大树。根子已经烂了。不管风大风小。这棵树早晚得倒。只是来得快与慢而已。

秦亡原因众说纷纭。说说个人一得之见。与感兴趣的朋友交流。

1、一人掌国。国只一人。

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方士卢生评价他:“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这个靠炼丹药、找神仙、蒙骗为业的方士。真本事不见得有。看人倒是很有见地。

横扫六国后的秦始皇。心态已膨胀到极点:眼里心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笃信用严刑和杀戮。足以让天下人畏服;朝堂之上。博士用做摆设。御史不敢谏言。三公九卿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办事员。不用谋划国事。不用建言献策。只要奉诏办事即可。

吴越王钱镠说过: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一人发号施令。群臣钳口噤声。国事朝政如何理顺摆平?

秦始皇极力想表现他的英明神武。实质上却是最大的愚蠢。

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实行的都是封建制政体。依靠血缘关系来保持政权的稳固。封建制有个大缺陷。经历若干代之后。血缘越来越远。凝聚力就越来越低。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秦始皇大约是看到了这种弊端。他不想让朝廷对地方失控。不想若干代之后自己的子孙打来打去。所以强推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可他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郡县制是新东西。有一个逐渐为人们适应接受的过程。条件不成熟。靠镇压强制推行。必然引起反弹。即使秦民能接受。六国百姓绝不愿意接受。人心不服。容易生乱。

二。郡县制需要朝廷向各地派遣官吏和武装。保持地方安定。刚刚征服六国。秦王朝既没有那么多的能员干吏。也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貌似强大的帝国只是个空架子。因而六国烽烟一起。帝国大厦訇然倒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力不足);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成服也(心悦诚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这是孟子说过的话。揭示的是人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靠强力难以收服人心。而强悍的帝王恰恰最迷信强权。

帝王强悍。身边的红人难有忠臣。忠臣或被杀了。或被贬了。或自己主动躲开了。留下来的多是贪恋荣华富贵。善于巧言媚上的一类人。

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规律。秦始皇和他的红人也上演了同样的戏码。

李斯:

李斯知识渊博。才智超群。他由楚入秦。经过三十多年宦海浮沉。从吕不韦相府的食客。一步步升迁。直至成为秦始皇最为信任的丞相。

李斯是能臣。却算不上秦始皇的忠臣。赵高一通威胁加利绣。他便与之同流合污。参与到沙丘之变的阴谋中。辜负了了秦始皇对他的知遇之恩。

李斯如果有忠臣的风骨。赵高的阴谋便不会得逞。也就不会有大秦帝国的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昧于识人留下的隐患。

赵高:

赵高父亲犯罪受宫刑。母亲没为官奴婢。兄弟都生于隐宫为宦官。秦始皇见赵高精明强干。通于狱法。把他提拔为中车府令。

赵高曾经犯重罪。由蒙毅按秦律查实审明。判处死刑。秦始皇不知搭错了哪根筋。不但赦免了赵高的死罪。恢复了他的中车府令职务。还让他兼任了符玺令。给他后来疯狂报复蒙氏兄弟。颠覆秦国江山提供了方便。

当初。若是按律诛杀赵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沙丘之变。这是秦始皇凌驾法律、昧于识人留下的大毒瘤。

胡亥:

秦始皇有十八个儿子。扶苏为长。胡亥最小。其他皇子或贤或不肖不得而知。起码据史料所载。扶苏有德有才。胡亥则溺爱乖戾不成器。

说胡亥不成器。并非空穴来风。

胡亥少年时。一次秦始皇赐宴皇子和群臣。皇子们先退席。见到大臣们的鞋子整齐地排列在殿外廊下。那些鞋子大多做工考究、样式漂亮。胡亥走过去。对着鞋子一通狂踩乱踹。他的皇兄们看得直皱眉。却无人敢阻止他。

都说“知子莫若父”。胡亥在秦始皇身边长大。这位皇父对小儿子的乖戾。即使未能亲见。也不见得没有耳闻。出于溺爱。出巡偏偏带着他。这就为秦室江山被颠覆埋下了祸患。

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为秦帝国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国家管理体系。中央政权有三公九卿制。地方政权有郡、县、乡、亭、里制。架构完整。层级鲜明。

体系虽好。但也有缺陷:一是虽有完备的体制。却没有足够的人才充实相应岗位;二是缺乏过硬的制约机制。上下层级的管理制约关系。往往因为权威人物的个人好恶遭到破坏。人治代替了法制。

尤其是上述第二点。在秦始皇身上体现的最为鲜明。于是终究酿成了大患。

赵高能死里逃生。官复原职。并进而兼掌符玺令。一定是逐步得宠于秦始皇。而皇上的身边人一旦得宠。常常具备了“一言升迁。一言杀人”的能力。他的权力边界就将无限扩大。成为谁也惹不起的人物。

赵高以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胆大包天。敢于策动沙丘政变。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按秦官制。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他的顶头上司是太仆。太仆才有资格向丞相言事议事。

如果制度严格。赵高就没有机会游说李斯。加以危胁利诱;如果赵高不是皇上的红人。太仆则不可能不对赵高的行为加以约束。

有了这双重约束。赵高怎么敢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

无论制度如何健全。只要受到人治的冲击。制度就必然变成了摆设。难以发挥作用。

其他观点:

后世一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帝国的最终建立。是因为秦始皇。秦帝国的覆灭。也是因为秦始皇。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我一一道来。

雄心万丈。百姓不堪重负

秦始皇在位期间。灭六国。修直道。筑长城。凿灵渠。建阿房宫。平百越。却匈奴。每一件事情放在任何一代君王那里都是成绩彪炳的政绩。但是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完成的。除了阿房宫。其他大工程大项目。需要无数人力物力。虽然利国利民。但是实际上民众已经承受不起。没有及时调整国策。宽刑治民。此其一错。

作为始皇帝。秦嬴政听不得扶苏半点意见。也容不下扶苏苦口婆心的劝阻。实际上扶苏已经看明白民众负担太重。需要减压。建议秦始皇仁政爱民。但是秦始皇多大雄心啊。而且年龄正壮时候。听不进谏言。直接将扶苏贬到了边境。与蒙恬监军。没有及时确立扶苏长公子和继承人的地位。此其第二错。

冒险冬东巡。无老秦人陪护

秦始皇49岁时。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冒险坚持东巡。一没有留下命令在咸阳。万一回不来怎么办;二带着赵高与李斯。却无忠心耿耿的老秦人。临出事没有以老秦国为首要考虑;三是太信任赵高与李斯。谁都知道鸡蛋不能放进一个篮子里。可秦始皇没有相信。出行前不做好预备。死前太信任他人。此其第三错。

应该说谁也没想到赵高和李斯大事面前会反水。人性之恶止于此。为一己私利可以祸国殃民!但是秦始皇在位期间没有为其后事做好充足的准备。不得不说秦帝国之覆灭。皆因他的错。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9:33

    始皇,阿房宫,秦国,帝国,六国,秦王,李斯,都是,还多,自己的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9:33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世皇帝,那秦朝二世皇帝在位三年就覆灭,如此,秦朝覆灭是谁之过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9:33

    个人认为回答的最好的是唐代的诗人杜牧。他的《阿房宫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