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原创

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现代军衔制度公认起源于欧洲。虽然逐渐基本成形了“将、校、尉”三级军官的结构(元帅那是衍生出来的)。但其实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称谓是不尽相同的。这里有翻译的问题。也有语言特点的问题。比如二战日军就把校官特别称为“佐官”。而又把所有少尉以上军官统称为“将校”。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各国普遍遵循的是军衔的基本等级制度。而不是各自语言的字面和发音。尤其是东西方的称谓和字面意思差距更大。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级别来说。少将一般为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 “师将”。现在法文的少将仍由“将军”和“师”两词组合而成 。因此你读不出来任何“少”的意思。这是种本质相同而外在不一的体系。别走进误区。

世界各国的将官设置中。一些国家以少将为最低的一个级别。另外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也是不尽相同。中国近代军衔始于民国建立的1912年。当时只有简单的三等九级。而从那个时候起。军官的军衔称谓就基本固定下来了:上(将校尉)、中(将校尉)和少(将校尉)。而日本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字面大同小异。比如他们就是大将、大佐和大尉。但对等意思相同。

为什么用“少”字呢?这是中国古代就传承下来的尊称。比如很早就有“三公九卿”的职务级别。其中三公多指“太尉、太师、太傅”。而在九卿里面就有“少师、少傅、少保”的官职名称。也就是对“次一级官员”的尊称。所以在上将和中将之后。就以少将来固定名词。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传承。我们听过“太子少保”的职务。如果称“太子下保”那是什么东西了。

同时“少”字在古代官职中。也有“协助正职”的含义。我们知道满清的军衔有“正、副、协”的三级设置。比如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再比如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等等。所以清军实施的军衔制度。到民国初年就被改制为:“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而其中的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以后也就沿用了下来。

因为“下”这个字在汉语中绝非褒义。什么下等、下流、下级、下贱等等。用于作为军队中军官的衔级名称和前缀修饰。显然是不合适的。下将、下校、下尉?既难听又不雅观。要知道军官在部队中的地位是很高贵的。别说一名少尉排长。就是一个军士。在大头兵面前也是吆五喝六的。军中阶级。那是泾渭分明。官大一级压死人。

但是对于士兵就不需要考虑“尊贵”的问题了。其实在早期的军队中士兵的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出现下士、下等兵的称谓一点也不稀奇。北洋军制中即已将士官定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士兵定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等三级。到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度。衔级和衔称都保持不变。

不过这还处在军阀混战时期。国民政府远远未完成军政的统一性。南京方面和各地方势力、军阀都可以给自己的部队官兵授衔。即便是南京政府这一边。国民政府可以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一些军政机构的长官也可以授。于是出现了“中将多如狗。少将满地走”的乱象。1933年老蒋讲话时说:“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直到中原大战把大小军阀基本打服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才有时间有条件成立了“铨叙厅”。对全国军队的军政和军衔进行整顿和重新授予。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条例。将官被正式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五档。

其他观点:

上将中将下面为何不是下将而是少将?军衔制度引进老故事

我国汉语博大精深。想要在各种称谓中找到高低尊卑。变成了很容易的一件事。

比如在英语中。上将、中将、少将分别用英语是General 。Lieutenant General 。Major General 。如果我打乱顺序。你还能分清楚谁是谁吗?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制问题上。也是很方便。

英语的高中是senior school。初中是junior middle school。你能分清谁大谁小吗?可是你看到高中、初中这两个字。自然就知道高中比较大了。

再看法院。我们的法院体系从上到下是最高法、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和初级法院。英语分别是supreme court、superior court、intermediate court和lower court。

我们发现。从外国引进的一系列制度。一旦翻译成中文。谁高谁低一下子就出来了。

可是。中国是一个特别在意尊卑秩序的国家。而且对文字有种迷信的态度。比如说。你说一个将军是“下将”。就等于说这个人不能升上去了。这不是容易吗?再比如。你说一个法院或者学校是“低级”的。这不是更容易挨揍吗?

所以。为了好听。不挨揍。具体到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动一点脑筋了。

将军分三级是上将、中将、少将。这是北洋时期就有的军衔制度。当时少将是非常尊贵的将军。统领一万到10万的大军。全国都没有几个。你要说他是下将。信不信大帅马上送你上西天?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校和法院。也是不会采用低级这个词语了。

汉语的博大精深。实在是减少了太多的交流沟通成本。

但是。也不是没有特殊情况。

我国的将校尉三等军官。都采用了上、中、少三级划分。可是到了士兵这一级。就不一样了。

我国士兵军衔。分为了士官和义务兵。其中:

士官: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四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义务兵:上等兵、列兵。

列兵不叫下等兵。这也算是最大限度的尊重了。

可是士官里面最低一级叫“下士”。这个怎么说?

没法说。毕竟。“下士”这个称谓。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而且民国的士兵还分为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比下士还要多呢。

也许。刚刚提干的士官。并不介意自己是下士还是中士吧。毕竟。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有趣的是。同样是引进军衔制度。日本的校官用的是“佐”字。这就是语言习惯的问题了。

现在日本的军衔制度。已经成了全世界的一个奇观了。

日本的将官是:陆上幕僚长(海上幕僚长、空上幕僚长)、陆将(海将、空将)、将补;

佐官:一佐、二佐、三佐;

尉官:一尉、二尉、三尉;准尉;

曹:曹长、一曹、二曹、三曹;

士:士长、一士、二士、三士。

额。这个。该如何评价呢?我从未见过如此草率的军衔制度。

其他观点:

哨兵小虎第983条回答。

这纯粹是翻译的问题。翻译为少将。代表对中国文化了解之精准和深邃。

但如果翻译成“下将”。则明显是对文化的偏执应用。

小虎虽是没多少文化。但也知道“下”在汉语词典里。至少是带有贬义次的。最多也就可以用作谦词。比如:“在下、职下”等。

但也有例外。土兵的军衔就可以用“下”字。比如“下士”。那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下士“这个词古已有之。

《周礼天官叙官》里有记载:\"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可见“下士”是古代就有之词语。待到近代用做军衔之称谓。是清代的1909年。当时土兵的军衔便设为“上士、中士、下士。”

而当时的军官则是袁世凯的“六镇”。当时还叫“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还不叫“上将、中将和少将呢”。

再者从传统意识上来讲。做为“下士”的低级士兵怎么能和作为军官的高层人士相比呢。所以军官叫做“少官(将、校、尉)。

当然也有”少士“这个称呼的。1934年。伪满发布《陆军武官、兵等级之件》。修订了军衔等级。把“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依次改称“少士、上兵、中兵、少兵”。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谢谢你的阅读和支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7:39

    军衔,下士,少将,都统,军官,这是,上将,中士,上士,称谓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7:39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7:39

    现代军衔制度公认起源于欧洲。虽然逐渐基本成形了“将、校、尉”三级军官的结构(元帅那是衍生出来的)。但其实每个国家和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