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原创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儒家。儒家的根本精神体现在《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孔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一切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

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人为本。推己及人。由近到远。从修身上推起。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是一个国家的最小单位。是个体安顿自己身心的港湾。没有家。人将漂泊无所归依;没有家。社会将失去秩序。所以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是人心所向!

因此。儒家把长幼有序的“齐家”视为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学习知识。懂得吸收前人的经验。通达明理后。要意念诚挚地去端正心态。追本溯源。探究事物原理。力求做到通达完美。而格物致知。是一个不断砥砺。不断修行的过程。是境界不断提升的前提。

在这个过程之中。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使自己所在的家庭生活和谐。尊老爱幼。遵守社会规则。拥有良好的品格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成长。

大学之道。是明明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是修道。悟道。道是体。德为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在不断内省。自我完善中。修身安人。积善成德;在修齐治平中。敢为天下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不断去努力开拓。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

其他观点:

儒家经典语录。其实就是天地人和事。万物归其一。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与西方国家提出的精英执政。一致性相同。

其他观点:

大家好。我是拈花小姐姐。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探索者。学习者。

王阳明为了“正心诚意”去格竹子

“实践出真知”。听别人说觉得有道理。自己不去尝试。还是体会不出来。王阳明早期是很认同“程朱理学”的。所以他做了“格竹子”的尝试。

王阳明怎么格物呢?他通过静坐的方式。连续七天时间。都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到底有怎样的道理。王阳明这一个星期。下了苦功夫。废寝忘食。眼睛看着竹子。心里想着竹子。最后身体受不了。生病了。也没有从竹子中体会出自己想要的道理。

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知先行后”。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知道”。才能“行道”。

而王阳明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知和行。是一体的。没有先后之分。知和行就像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孔子的格物。其实说的是让我们每个人去观察自己内心。有没有“不合理的私欲”。通过这种观察。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

而到了程朱理学阶段。产生了观念上的误会。程颢、程颐、朱熹这几位前辈。认为:“格物致知”需要“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这种起源是善的。人的本性来自于“理”。但是受到世界万物的影响后。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而让社会失去“礼”。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他们认为通过“格物”。研究事物本来的道理。可以达到“致知”的目的。也就是说。能够认识真理。

程朱理学派:认为“格物”需要探究天下所有事情的规律与道理。才能明了宇宙间的终极的真理。达到“致知”的目的。这对人的要求实在是有点高。偏离了孔子的本意。

如果是人。都有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欲望。如果一个人 。完全没有任何欲望。也就不会有任何想要做的事情。那还为什么要“诚意正心”呢?想要“修行”本身是不是一种欲望呢?想要“治国平天下”是不是一种欲望呢?

古语有云:“欲望浅而天机深”。这是说的个人的“不合理的私欲”要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真相。不容易被蒙蔽。

儒家的修行方法。是有本末之分的。

举个例子:

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我们想要树能够开花结果。应该从枝叶上浇水。还是从树根上浇水呢?

大家肯定都会说。当然是给树根浇水了。

我们想要修行也是如此。要学会抓住根本问题。解决事情的关键点。

格物致知就像房子的地基。如果没有把基础打牢。就像在沙滩上建了漂亮的城堡。最后。海浪来临的时候。城堡再漂亮也会被水流冲散。

从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而言。只有一个人先做到了格物致知。才有机会做到诚意正心。

心有正邪。以何辨别?

既然有正心。那么也就有不正的心。在这里以“邪心”来称呼。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怎么辨别自己的心是正的还是邪的的?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是要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问问自己的良心。如果我做这件事。是不是违背我的良心?

当我们能够有智慧去分辨何谓“善恶”。何谓“是非”的时候。选择“去恶为善”。就能做到“去人欲。存天理”。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发心到底是善。还是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实是一条通往更高点的“阶梯”。

第一步:从“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树立起正确的“知见”。然后达到“修身”。

第二步:通过完善自身。忏悔自己的过错。达到家庭和谐。从而能够“家和万事兴”。

第三步:“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能够通过把自己做好。处理好一个家族内部的关系。让大家都能“各归其位。敦伦尽分”。就有治理国家的基础。让每个家庭和谐。达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目的。

第四步:平天下。需要更远大的格局。也是我们现在常听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认识到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体的。才能有足够的胸怀。格局。通过一个个国家的安定。实现全世界的和平。

图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3

    正心,格物致知,自己的,儒家,竹子,诚意,孔子,平天下,理学,目的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3

    没想到大家都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3

    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儒家。儒家的根本精神体现在《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