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里多次出现“格物致知”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原创

《传习录》里多次出现“格物致知”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万事万物皆有\"理\"。最高的是\"天理\"。但也如\"月映万川\"、\"理一分殊\"一样反映在事事物物之上。如柏拉图所说。是对\"理念\"的\"分有\"。自周敦颐、程颐到朱熹。都持这一观点。

可以看出。这一观点很理性、很哲学。相比起先秦儒学来说。已经逐步地建立起来儒学的哲学基础。后世儒学再想超越已经很难了。

但陆王心学则上接孟子。并自禅而入儒学。看上去是极力反对朱熹。实则是开辟了儒学的另一条简易而艰险的路子——\"简易\"。是不须要皓首穷经。当下便是;\"艰险\"。是一不小心就会离开儒学的方向。变成禅学、玄学。

介绍了历史背景之后再看\"格物致知\"。

格什么物?致什么知?《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却没有说明。这本身就是一段疑案。却也给了后人脑洞大开的空间。朱熹说万事万物皆有定理。那么这个定理是什么?若是分有天理。那么天理是什么?这是我以前提出的\"西哲式\"问题。后来发现这个问法不对。朱熹所说的天理并不是概念。不能说问什么是天理。只能说什么不是天理。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个共识:\"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打开格物致知谜团的\"钥匙\"!人欲是\"过与不及\"。也就由此滋生贪念、恶念。去掉\"人欲\"。\"天理\"才能昭彰。因而。王阳明最初\"格竹子\"失败。是因为不知\"格\"什么。不知道是要从竹子身上\"学到\"君子的品行、自然的态度。只徒费脑筋、殚精竭虑。自然就神经衰弱了。

顿悟之后的王阳明。其实也是围绕\"存天理。灭人欲\"而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把\"善性\"发明出来。也就符合了\"天理\"。诚如四句教中所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而。格物。就是勇于培养自己的善性。敢于去除自身的恶性。才能真正知行合一地\"不装\"而获得\"良知\"。

其他观点:

“格物致知\"一语出自春秋时代曾参所撰的《大学.右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此章亡佚。系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补。致知。致。动词。推极(朱熹注)。推到极致。推到事物的最高点;知。知识。致知就是把知识推到极致。格物。格。动词。穷究;物。指事物。事物之理。事物的道理和规律。故“格物”训诂为“穷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其实践意义:欲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推到极致。就必须穷究事物的规律和道理。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达到最高点。达到极致。

其他观点:

对于“格物致知”这个词语。不管古贤怎么理解。怎么解释。而我认为“格物”即是实践。“致知”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真知。毛主席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尝一尝。就是格物。梨子是酸是甜就是致知。只想不做。就不是格物;只想不做。就不能致知;不亲口尝一尝。就不知道梨子到底是什么味道。其实。“格物致知”就这么简单。把“格物致知”说得太过复杂。是不可取的。

此观点。仅供参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5

    格物致知,天理,朱熹,儒学,事物,推到,观点,极致,梨子,这是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5

    没想到大家都对《传习录》里多次出现“格物致知”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5

    万事万物皆有\"理\"。最高的是\"天理\"。但也如\"月映万川\"、\"理一分殊\"一样反映在事事物物之上。如柏拉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