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显然不能这么认定。武则天的成功上位综合因素很多。很难说是由于单一的某一种原因促成。高宗李治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做出过很多有益于国家的功绩。他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土最为广阔。平西域。灭高丽都是这位天子在位之时的丰功伟绩。
另外高宗期间重新设立科举制度。能够从普通百姓中选拔人才。对当时世袭政策也是一种挑战。
因此说高宗李治无能还是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这个定论不成立。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她凭什么能够走向自己人生的巅峰。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我们从时间的轨迹看一看武则天这个女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辉煌的。
武则天首次出现在历史上的身份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并且在李世民在位期间。这个女人一直默默无闻。没能实现什么自己人生价值。不过。这个女人就是在这种默默无闻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对人生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后宫的生活中。这位具有聪明头脑的女人利用种种高超手段成功把皇帝的儿子李治迷住。并且使其欲罢不能。而且当时李治并不是太子的身份。我们实在猜不出她选择李治的缘故。但是历史确向我们证明了武则天正确的选择。后来的李治真的被立为太子。并且最终成为一国之君。我觉得这就是武则天问鼎自己人生巅峰的开始。当然这也仅仅是武则天好运气的开始。
难道武则天真的慧眼识英雄。认定李治就是将来的皇帝?非也。我还是觉得这其中运气的成分占了很大一部分。
要说武则天所有的一切就是靠着运气成就帝王之业。那也有失公平。
当太宗李世民去世。武则天正式被李治接进皇宫立稳脚跟之后。就开始了她血雨腥风的后宫杀戮。她利用嫁祸于人的卑劣手段迫使皇帝李治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并在自己成功被立为皇后之后。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武则天又残忍的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杀害。我们说。武则天成功一统后宫天下。可不是凭的什么运气。而是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和残忍杀戮。
随着皇帝李治的去世。后宫一切事物都在武则天的掌控之中。此时。一个皇后的位置已经不能满足武则天的权利欲望。为了自己登上最高权利的巅峰。她把目标指向了自己的儿子。
尽管自己儿子李显继承了皇位。但是大权依然掌握在武则天手中。一心想做女皇的武则天最终利用自己手中权利废掉了自己的这个皇帝儿子。同时又逼迫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另一个儿子李旦拱手把皇帝之位让给了我们的这位女皇。
我觉得武则天之所以走上女皇之路。一方面是皇帝李治给她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政治舞台。另一方面。武则天在这个政治舞台上的独舞也是登峰造极。她的独舞是她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她强有力政治手腕的体现。武则天的成功上位最终还是靠自己强有力的政治实力。当然运气对武则天来说也是真的非常青睐。
其他观点:
依赖型人格和权威型人格的较量与演变——武则天是怎样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一、依赖型人格和权威型人格的对比
(一)依赖型人格。
1、性格特点:被动。依赖。顺从。
2、处事风格:回避斗争。犹豫不决。软弱退让。
3、职场表现:凡事无主张。害怕担当。依赖靠山。容忍甚至希望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二)权威型人格。
1、性格特点:自主。支配。控制。
2、处事风格:直面斗争。杀伐果决。霸气进取。
3、职场表现:凡事有主张。敢作敢当。依靠自己。自信并力图“自己扼住命运的喉咙”。
李治和武则天
二、唐高宗李治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试看永徽初年其表现。即一览无余。
永徽初年。朝政被宰相长孙无忌所把持。长孙无忌也是李治的亲舅父。
长孙无忌为了诛除政敌。借助“房遗爱案”。先“严重化”。将其定性为“谋反案”。然后随意“扩大化”。大肆株连。打击反对派和政敌。
这案子。从头至尾。都是长孙无忌一手“编剧和导演”。李治只是有机会“观看首映礼”而已。
但当他看到该案也株连到了自己的六叔。荆王李元景。还有自己三哥。吴王李恪时。李治咽了一口唾沫。终于有点于心不忍了。
他哭着向长孙无忌祈求:荆王元景。朕之叔父;吴王李恪。朕之兄长。朕欲免其死。可乎?
不可!长孙无忌斩钉截铁。冷冷的答道。李治退让无语。李元景、李恪随即被斩。
什么概念?
李治作为一国之君。想行使皇帝的“特赦权”。在刀口下救出自己的叔父和兄长。即时“泣求而不可得”。
也就是说。李治在“房遗爱谋反案”中。与长孙无忌的交涉中。其回避斗争、犹豫不决、软弱退让的处事风格。暴露无疑。
长孙无忌即是李治的靠山。他依赖靠山。顺从靠山。无主张。害怕担当。容忍长孙无忌安排自己的生活。其典型的依赖型人格。一览无余。
三、武则天是典型的权威型人格。在与李治的合作过程中。武则天弥补了李治的人格缺陷。也利用了李治的人格缺陷。一步步支配和控制了李治的个人心理和皇帝权柄。并从而最终“坐移唐鼎。建立大周”!
(一)在王皇后废立事件中。武则天的权威型人格初露锋芒。影响并引领李治。“变不可能为可能”。使得李治在“权臣的包围中”。又找到了一个可以依赖的“靠山”。
1、李治在武则天的怂恿之下。请求宰相班子同意。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不出预料。遭到了迎头痛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当面予以否决。
李治无奈。见到了李绩。几乎是自问自答到:唉。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褚遂良坚决不同意。他可是顾命大臣呀。他要是认为不可行。那这件事就此停止。不再提了吧?
看到了吧?又开始回避斗争。犹豫不决。软弱退让了。
2、且看武则天的强硬表演吧:
先是机敏的看到。在宰相班子里。并不是“铁板一块”。最起码李绩。是暗暗支持“我武昭仪”当皇后的。这就是一个“突破口”呀!
然后。迅速重用主动向自己“示好”的李义府。由中书舍人。提拨为中书侍郎。这一招。犹如在外朝官员中投下一颗石子。立即激起了一圈涟漪。于是。许敬宗 、崔义玄、王德俭等。迅速向我武昭仪靠拢。在外朝形成一个“支持武昭仪”的班底。他们大造舆论。营造气氛。与内宫遥相呼应。大有“东风压倒西风”之势。
最后。于永徽六年十月。废立之事骤然而成。
武则天初战告捷。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一不做二不休的进取风格。敢作敢当的政治气魄。也深深的影响和引领了李治。让他在“权臣的包围中”。似乎又寻找到了一块“权力的绿洲”。在武则天这里。他能够“缓解无助、获得主意、下定决心”。假若想当初是感情依赖。那么这时候李治对武则天。已经是进一步的心理依赖了。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二)在对待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态度上。李治和武则天的处置思路大相径庭。其强硬的态度。酷烈的手段。让李治措手不及。其心理也备受打击。
1、李治有一次。路过囚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囚室。见其暗无天日。随在外边呼喊二人。二人随哭诉。请求能够在院落中出入。见一见太阳。
李治产生了恻隐之心。答应到:我会考虑此事的。
2、武则天这时已将眼线安插在了李治身边。其结果。武则天闻讯。怒火中烧。立即下令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截去手足。泡于酒缸。于数日之后方才气绝。
看到了吧?李治仅仅想让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的待遇提高一些。谁曾想却让二人惨遭速死!
这还罢了。武则天如此的处置。先斩后奏。手段酷烈。而李治却始终不发一言。未见其深责于武则天也。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对李治的心理弱点已经“吃透用足”。凡事无主见。听之任之。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凡事退让。回避斗争。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其典型的依赖型人格。已经被武则天的“敢作敢当、杀伐果决、手腕酷烈”所深深吸引和折服。所以。李治望而生畏。只是诺诺而顿首。讪讪而退焉。
这是第一次将“杀人的权柄”。付与武则天支配和控制。这已经是一个很恶劣的开端了。因为这意味着。武则天对李治的支配和控制。已经从感情。深入到心理。又进而扩展到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柄”上来了!
换言之。她已经可以在李治的眼皮子底下。肆意“操弄君权”了!
王皇后被杀
(三)利用外朝的心腹许敬宗和李义府。开始罗织冤案。打击权臣。整肃外朝。
1、想当年。长孙无忌充分利用“房遗爱案”。肆意罗织冤案。借以株连打击政敌。
现在。武则天也“见样学样”了。她是“学习长孙无忌好榜样”。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迫害。
先是诬陷贬谪褚遂良。再牵扯陷害韩媛和来济。将这两个人免职。从而孤立了长孙无忌。
又经过一年左右的观看。见长孙无忌和其他朝臣未做任何反应。遂将矛头对准了长孙无忌。
利用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的“朋党案”。先将其“严重化”。上升为“谋反案”;再将其“扩大化”。牵连到长孙无忌。先免职。后贬谪。最后将其逼死。
2、这一幕幕眼花缭乱的“政治闹剧”。犹如一部电影。当然前台演员是许敬宗和李义府。他俩充当“打手和爪牙”;武则天自己则躲在幕后。身兼“编剧和导演”两职。
而“可怜又可悲的”君王李治再次沦为“首映嘉宾和影评人”。
对于“长孙无忌疑似谋反”这样的政治大案。李治始终没有与长孙无忌当面对质。全部由武则天在幕后一手指挥。让许敬宗和李绩等人负责过堂审问。草草结案了事。
李治几乎是被武则天“牵着鼻子往前走”。免职、贬谪、诛杀。这样的“政治刑柄”。被武则天肆无忌惮的利用和践踏;提拔。重用、封赏。这样的“政治赏柄”。被武则天轻易的支配和控制。岂不懦弱乎?岂不可悲乎?
自古作为最重要的皇权:刑罚之权柄和封赏之权柄。是皇帝“大权在握”的体现。坚决不能让外人“染指”。
而现在。武则天还没有走上前台。就已经可以“操持君权、为我所用”了。不仅利用刑罚之权柄。打击自己的政敌和反对派。而且。还可以利用封赏之权柄。在内宫和外朝安插嫡系。扩大势力。
这方方面面的成功和利益。全靠自己的“好夫君”李治的默认和配合。“我好爱你哟。我的夫。我的君。我的好夫君。你太可爱了!”武则天不仅心中暗自叫好!
3、由此。“政归中宫矣”。
什么概念?
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顺武则天者。昌;逆武则天者。亡”。由此之后。跟谁走?站哪一队?难道不是不言自明吗?
长孙无忌被逼自杀
(四)最后一次。诛杀上官仪。间接驯服了李治。再次体现了武则天的权威型人格。宣示了皇后的威权。也再次展现了李治的软弱退让。易被支配。易被控制的人格缺陷。
麟德元年。武则天昭请道士郭行真进入宫中做“巫蛊之事”。被宦官王伏胜所揭发。
于是。李治密召宰相上官仪前来讨论如何处置此事。
上官仪力主废除武则天。李治当即同意。并让上官仪起草诏书。
然而。遍布于外朝的眼线立报武则天。
武则天闻讯大惊。立即前来。在李治面前哭诉。自证清白。
李治的依赖型人格又“大放异彩”了。他没有直面武则天而责问她。而是羞涩退缩。还弱弱的自我解释到:这不是我的主意。这全部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呀……
我的妈呀!这是什么思路?这会导致什么下场?
原先是谁要是紧跟武则天的话。就一定会得到富贵。而紧跟李治的话。虽不一定会得到富贵。但也没有什么“杀身之祸”。
现在是谁要是紧跟李治的话。不仅不会得到富贵。还可能被李治“出卖”。立即招致“杀身之祸”!
完了。上官仪被斩了。
完了。没人敢跟李治“玩了”。
完了。所有人都愿意紧紧跟随“武则天”了。
六福雅士结语:至此。武则天已经是大权在握了。虽然还没有走上历史的前台。但对于李治。武则天已经是从感情上、心理上、权力上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自主的、支配的、控制的地位!
换言之。武则天敢作敢为、杀伐果决、霸道酷烈的为政风格。已经彻底让李治佩服了。折服了。也畏服了!
他在感情上依赖着这个“悍妇人”。在心理上依赖着这个“烈女子”。在政治上依赖着这个“女强人”。
所以。朝中之事。由武则天拿主意。下决心。安排布置。她操持君权。驾轻就熟。已经犹如“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了。
这样。李治对于武则天。从最初的政治盟友。发展成为政治依赖。随后变成其政治附庸。并最终沦为其政治傀儡!
而武则天对于李治。从最初的政治利用。发展成为政治支配。随后变成政治掌控。并最终确立了政治权威!
可怜的李治。由于其对武则天方方面面的依赖。造成后党之“一党独大”。忠臣零落。朝臣听命于武氏。太子党暗弱。皇权失落。至此局面。武则天“坐移唐鼎。建立大周”。已经形成不可逆转之势了!
至于发展到后来的“二圣临朝”。“太后临朝”。“废后杀子”。“裴炎入狱与肃反”。“扬州兵变与镇压”。直至“大周革命、武氏称帝”等等。诸如此类。皆是李治和武则天两个人的人格层面的力量较量。进而深入反映到政治层面的权力较量。所形成的“后党独大的无解局面”。造成的“水到渠成”之势。由于其内在逻辑的步步演变。以至于无所能出其外者也!
武则天坐移唐鼎。建立大周。
其他观点:
唐高宗像
李治的名片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应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帝王生涯来说。“子承父业”同时又是不幸的。当人们观察他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贞观之治的耀眼光环;既而在他身后又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在他们两人并驾齐驱的时候。又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差不多被历史忽略的高宗。却平稳地做了37年的皇帝。这在唐朝所有皇帝当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时间最长的。高宗从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后。在位期间。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后的武则天因为经常会在一年当中数次改元而有18个年号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拥有年号最多的一位。
李治是个对做皇帝不感兴趣的人。只可惜他太不走运。在长孙无忌的力保下。晚年的唐太宗无奈。舍弃所爱的李泰。立他为太子。
李治的帝王生涯中。史学家几乎只用"无所作为"来评价。但回顾其一生。他的政绩却又是可圈可点。在位时期的永徽之治算是对贞观之治的一种延续吧。
但人们只记得他做过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就是。纳父亲的嫔妃。名分上的后母武则天为妃。后又立为皇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贞观二年。李治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他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这部《孝经》说的什么最重要?”对答道:“孝。开始是事奉双亲。长大后是事奉君王。最终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进朝廷想着尽忠。退居在家想到弥补皇上的过错。将顺从其美。纠正其恶。”唐太宗大喜道:“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等到长孙皇后去世。李治时年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左右的人。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
贞观十七年。皇太子李承乾被废弃。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贬。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人计议。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永徽元年。李治立妃子王氏为皇后(著名的王皇后)。李治对群臣道:“朕继承皇帝大位。刑罚教化不明。致使晋州多次地震。确实是由于赏罚不公正。政理荒谬所致。你们应该晋封章奏事。尽量指明政教得失。以挽救朕之不足。”
永徽四年。房遗爱(房玄龄子)、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吴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褚遂良。或死或贬。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又是一个绿色的故事)
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估计和有胡人血统有关。不讲究);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元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干柴烈火。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五月。唐高宗觉得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是为武昭仪。
武则天像
不久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李义府、许敬宗等却迎合帝意。表示赞成;宿将李世勣则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褚遂良则被流放至更遥远的爱州(今越南清化)。死在那里。
长孙无忌像
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
上元二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李治后期朝政主要依赖武则天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永淳二年。李治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世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
二十四功臣
2、军事上
永徽元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唐代将军服饰
永徽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棒子冤有头债有主。可以适当的黑黑李治嘛)。
高句丽疆域图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程咬金)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至显庆二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3、经济上
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380万户。
4、文化上
永徽三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政治上开明。史有记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但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
5、外交上
太宗统治时期。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毁。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638年派使团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领使团的国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长安定居。其后高宗统治时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安建一座袄教寺庙。
在人的印象里。唐高宗李治是一个极度懦弱、无能、优柔寡断与惧内善变的病秧子。
非要是娘炮吗
不止各个版本的影视剧如此刻画他。连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用“昏懦”二字形容他。在《旧唐书》里。作者刘昫却用了“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来形容他。啥意思?即是说唐高宗幼年的时候就非常聪慧、言行端庄、性情宽厚、和睦兄弟……唐高宗长大了。更是优秀得不得了。“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意思是他年轻轻的。就被人们称为有“长者风范”。什么样的人能够被称为有“长者风范”呢?我想他起码要具备学问深厚、修养高尚、爱心满满的基本要素。如此有能力、好人品的皇子。能被唐太宗选为接班人不奇怪啊!毕竟。远古时代的“尧舜禹汤”也是以德能服众。被后世赞颂的嘛!
再仔细看看。就感觉不对劲了。唐高宗一点都不“善茬”。他为了夺权当政。不惜杀掉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他不是打漠北。就是攻高丽。还没少痛扁“没眼色”的西突厥。纵观唐朝历代版图。也就唐高宗时候的国土面积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此外。唐高宗管辖过中亚五国和阿富汗。下辖22个都督府。可以说唐太宗当年都没有完成的拓疆心愿。唐高宗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
再说财政。唐高宗频繁用兵。大唐国库应该很空虚才对。唐高宗却通过货币改革与严打“恶钱”(假币)。稳定了国民经济。而且大唐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逐渐增加到了380万户。史称“永徽之治”。唐高宗在这个时期的丰功伟绩。压根没有武则天什么事。
武则天到了永徽六年才当上皇后。唐高宗让武则天参政。源于他的“风疾”经常发作。“风疾”在当时是一种很难治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抽搐痉挛、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步履不稳。甚至半身不遂等症状。类似于现在的“脑血管疾病”。可以说。到了武则天大权在握的时候。唐高宗已经老病到无力上朝的程度。他便与大臣们商议。不如传位给武则天算了。但是宰相郝处俊坚决反对。认为皇后干政容易祸乱朝政。
郝处俊认为皇帝应该管国事。皇后应该理后宫。皇帝与皇后各有各的工作范围。不能互相僭越。当年魏文帝曹丕临死前特意下旨不许皇后临朝摄政。唐高宗怎能把高祖、太宗打下来的天下交给外姓人呢?除了郝处俊。中书侍郎李义琰也跳出来反对。说郝处俊之言绝对是出自一片忠君爱国之丹心。陛下如果采纳。则苍生万幸。唐高宗听完。不得不罢了。
话说到这里就得感慨了:唐高宗得多爱武则天啊?居然想拱手河山讨老婆欢!他与武则天培养的太子已经成年。可以继位了。唐高宗却在国事方面放着儿子不用。一味地栽培老婆。难道是儿子不成器吗?
恰恰相反。唐高宗的儿子李弘勤奋好学。不逊于早年的唐高宗。可惜李弘是个傻白甜。单纯得看待世界永远是月亮花草加上淡淡的哀愁。有一次他读《春秋》读到“楚子商臣”(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忍不住掩书叹息:这种事为臣子的不忍听闻。圣贤经典应该记载一些明君贤臣垂范后世的故事。为什么要记载这个?他的老师郭瑜解释说:孔子写《春秋》。无论善恶之事都进行记载。目的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他书写芈商臣的恶行正是令其罪恶遗臭万年。李弘却说:这种事情。让我跟别人讲吧讲不出口。让我听吧我也不忍心。不如让我读别的书。郭瑜只好改授《礼记》。李弘就高高兴兴地听讲了。
李弘像
可惜。唐高宗低估了武则天的野心。在他咽气之后。武则天放开手脚。挨个清扫异己。包括自己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皆二度为帝。
历史教科书赞誉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实际是在治国方面拔高了她。武则天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女政治家。但是没有唐高宗的扶助。她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成就。
总之对于李治来说:
他老子厉害吗?厉害!
可是高句丽是他打下来的。唐朝国土面积在他当政期间达到鼎盛。
他老婆厉害吗?厉害!
可是直到他死。他老婆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你再看看人家那庙号:高宗。
什么是高宗。德覆万物。功德盛大。覆帱同天。他撑得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820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武则天,长孙,永徽,高宗,无忌,皇后,皇帝,太宗,自己的,政治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高宗李治是不是很无能,才会让武则天当上皇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显然不能这么认定。武则天的成功上位综合因素很多。很难说是由于单一的某一种原因促成。高宗李治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