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汉乐府诗《江南》原文是这样的: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才一年级的小朋友不用解释得太多、太长。不然孩子没兴趣听。所以不能说得太复杂。
可以摆手势和做动作。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解释。慢慢讲给孩子听。
第一句“江南可采莲”。意思是风景美丽的江南。人们可以坐着船儿去采摘莲花或莲蓬。
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意思是:莲花莲蓬的叶子很多很多。一片挨着一片。是多么茂盛。
第三句 “鱼戏莲叶间”。意思是: 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在莲叶和莲叶之间嬉戏玩耍。
第四句 “鱼戏莲叶东”。让孩子跟着一边读一边做手势解释: 鱼儿在莲叶东边玩耍游戏。
第五句和第三到第七句差不多。每一句只有一个字不同。就是“间东西南北” 这五个字。
“鱼戏莲叶西”。鱼儿在莲叶西边玩耍游戏。
“鱼戏莲叶南“。鱼儿在莲叶南边玩耍游戏。
“鱼戏莲叶北”。鱼儿在莲叶北边玩耍游戏。
如果孩子有好奇心。追问 “那个田田是什么来的啊?”。那时可不要嫌烦。应该高兴才是。因为这个孩子很好学。应该鼓励一下。
放点儿耐心认真地解释清楚: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甲骨文”的文字。甲骨文的“田”字是圆圆的。莲叶的形状和“甲骨文”的“田”字很相似。很多莲叶挨在一起就像很多(农)田重重叠叠挨在一起。所以叫“田田”……
其他观点:
一年级课本中。古诗《江南》写了什么。怎么赏析?该怎么讲给孩子?我不会呀?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作者佚名。出自汉乐府《乐府诗集》。内容是描写的南方的一个采莲工作场景。所以其实我们一般标题目为《汉乐府·江南》。
乐府是古代中央级别的音乐管理机构。从周朝开始。古代政府对音乐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诗经》中的诗。就是采诗官负责收集各地的民歌占了大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如此。秦朝时代很短。不是很重视。但是同样设置了乐府。汉代延续了秦朝的机构管理办法。乐府用于管理音乐。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作品。同时召集文人进行创作。
而在民间收集的这些歌是经过挑选的。比较好的。因为是自然生长的。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趣。
《江南》的歌词就是采自南方民间小调。
江南可采莲
江南的这个地方可以采莲。莲蓬。莲子可食。最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采莲就是采莲蓬。
莲叶何田田
何:多么。莲叶非常的茂盛。田田:茂盛的样子。叠叠层层、迎风招展。茂密又动来动去。飘飘摇摇。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在莲花的叶子底下欢快地游来游去。可以感觉到采莲的小姑娘的心情非常愉快。可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对坏境的描写来反映出来。高手写诗不明写。但是能让人从字里行间感觉出这种快乐。写鱼的快乐。其实就是人的快乐。人心情好了。看什么都快乐、开心。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南西北。是不是真实情况呢?未必。毕竟写诗。唱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里叫做互文。就是参互成文。上面说的是这个事也在下面发生。下面说的也是这个事也在上面发生。实际上并不是强调东南西北。而是说四面八方到处都是。
《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不是真的强调到东市买什么。到西市买什么。只是说我跑遍了城里的市场买齐了这些东西。这就是互文修辞手法。
《江南》这首歌是唱的。前三句是独唱。后四句是合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曲子在汉乐府的《乐府诗集》中是放到“相和歌辞”里面的。歌就是带音乐的词。辞就是歌词。相和就是你唱一句、我唱一句、还有合唱(多声一起唱)、轮唱。都是音乐术语。
整个场景就是描写了古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诗作为文学作品特点和历史记载不一样。历史记载是比较生硬、理性。看不到形象的东西。南方有莲花。莲蓬成熟的季节。人们都去采莲。文学作品则可以给我们一幅画面。尽管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想象到古人生活状态。这种感觉是非常感性、非常形象的。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那种生活出现在我们眼前。就好像我们穿越过去一样。
《江南》是第一首描写采莲生活的。表现这种美景。劳动乐趣的诗歌。
这首作品。其实文采并不讲究。因为民歌是老百姓自发的一种创作。咱们很难从文采的角度来评价。最自然的。最朴实的文字。虽然缺乏文采。却往往能达到文采不能企及的效果。
在东汉末年曹植之前。古人对文采的要求、理解都比较淡薄。甚至没有。只要能表达就行。词句不讲究修辞。即便有。也是自然形成的。这类作品都很古朴。很朴拙。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效果。作为一种古朴的风格。却别有味道。
到了南朝乐府。有个《西洲曲》。也是写采莲。就明显风格有所不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句子更加整饬。表现手法也相对复杂。出现了另外一种美感。
因为汉乐府的作用。整体文化水平上升。民歌和诗人创作越来越多。音乐发展跟不上歌词创作。就出现了“徒歌”。徒歌的出现导致了汉字音韵学的大发展(又是曹植梵呗发端)。并最终形成了平仄格律概念。在盛唐时诗歌创作达到顶峰。
我们从小唐诗读得多。理解的诗都是有格律规范的徒歌。所以当我们读到《江南》。就觉得有点奇怪。感觉不像我们心目中的诗。其实只是音乐、文化和历史不断演变前进而已。
现在有很多人为古诗配上音乐演唱。这肯定和原来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不过倒是符合诗歌的初衷。
《甄嬛传》里安陵容唱的就是改编自《汉乐府·江南》的曲子。也很好听。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我们将这首诗理解成一首江南小调。就明白了。
其他观点:
千年之前的江南这个样?《赏诗》之《江南》
《江南》两汉 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南、西、北。方向。四正方。人站立的时候。也就是左、前、右、后。四个方位。)
诗人在《江南》这首诗里讲了什么事情?
一起来看一看吧——
“江南可采莲。”
什么地方?——江南。
做什么?——采莲。
诗人在一个叫做“江南”的地方。采莲。或者是看到别人采莲。诗人自己采了没有?采莲是采莲子。莲叶。还是莲花?我们可以留存问题。看看诗人在后面有没有告诉我们。
江南是这样的。
跟中原(笔者家处中原)、北方。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莲花是长在水里的植物。多水的江南莲花多。还是少水的北方莲花多呢?
江南采莲。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呢?莲花不开的时候。能不能去采莲?
采莲一定是在莲花盛开的时候。我们查一查。莲花在6-9月间开花。也就是夏天到初秋。
诗人告诉我们。夏天。莲花盛开了。江南正是采莲的好时候。
诗中“可”字。笔者读来。有恰好。正当时的感觉。
“莲叶何田田。”
诗人采莲时。说他看到了什么?莲叶。
什么样子的莲叶?何田田。
田田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不要查书。自己来体会一番。
参照上面农田及前面中原农田的图片。田就是这个感觉。
那么。草地是什么感觉呢?跟田的感觉一样吗?
农田整齐。一块块分布的很清晰;菜、粮繁盛。田里都是给人们填饱肚子的;能联想到农民精心耕作。打理的样子。生活气息浓厚。田地不远的地方都住着很多居民。
草地没有界限。宽阔。爽朗。没有庄稼。蔬菜。草原上几十里也可能没有人烟。荒芜。安静。杂草丛生。
“田田”。田连着田。一眼望去。接天连地的农田。感受一下。繁盛。规整。满足;农人多么用心。
一片连着一片的荷花。给人们供给莲子。之后还可以提供莲藕。其形态。其功用。都好像一片田连着一片田。
田田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感受。
诗人说。莲叶像农田挨着农田。片片相连。多么繁盛。多么规整。
何。感叹词。多么……非常……
想象那个画面。那个象。接天连地。一片接一片。茂盛的荷花、荷叶。你感受到什么?
“鱼戏莲叶间。”
诗人说。在荷叶之间。有鱼在游动。好像游戏玩闹一样。
做游戏是动。还是静?
做游戏是什么感受?快乐。还是伤心?
鱼儿在水中。繁盛的荷叶之间。游来游去。诗人觉得他们是快乐的吗?
采莲人有没有去捕捞这些鱼儿?打搅这些鱼儿?
有人要捕捞鱼。靠近鱼的时候。鱼儿会不会逃开?还能不能游戏了?
诗句之外。诗人告诉我们。鱼儿自在地游。并没有人去捕捞。打搅。人在采莲。鱼在游戏。和谐共存。诗人觉得鱼儿安然自在。很快乐。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人说。鱼在莲叶东面游戏;鱼在莲叶西面游戏;鱼在莲叶南面游戏;鱼在莲叶北面游戏。
是一条鱼。还是一群鱼。还是好几群鱼呢?
在哪片莲叶的东、西、南、北呢?还是很多连成片的莲叶呢?
我们自己来解决这些疑问。
水面上只能看到鱼吗?
水面之上。还能看到蝴蝶。蜻蜓。蜜蜂。青蛙等等。
诗人独说鱼。与蝴蝶。蜻蜓。蜜蜂。青蛙相比。鱼有什么特殊呢?
逢年过节。亲戚走动。朋友来往。餐桌上出现鱼的次数有多少?
鱼。千万年来。都是人类的常用食物。是招待亲戚朋友的佳肴。
鱼。通“余”。“年年有余”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期盼。
江南。鱼米之乡。稻米和鱼的产量非常丰足。民以食为天。江南的富足可谓“年年有余”。
《江南》一诗。从头读到这里。一路感受下来。诗人描绘的象。是热闹。繁盛。活泼。和谐的。
少少的几条鱼。在茂盛的荷叶间游来游去。这个象的感受是独单。冷清的。跟“戏”的形容并不统一。
一群又一群的鱼。在茂盛的荷叶间游戏往复。这个象的感受是热闹。有活力的。跟“戏”的感受更吻合。
加之此诗前半段水美物丰的感受。数不清的莲子、莲藕。跟数不清的鱼。都是富足的感受。一气贯通。
在莲叶间安然玩耍的鱼儿。没有采莲人来捕捞。打搅。泰然自若的感受。无不在表述一种满足。和谐。安康的气氛。
沿着诗人表达的氛围。非是几只鱼儿来回穿梭。正应是千鲤戏荷。
也非是哪一片莲叶的东、西、南、北。正应是“田田”莲叶间处处游鱼。
至此。江南水乡。莲花开时。莲叶接天。片片相连;人采莲心。鱼戏于水;莲丰鱼足的景象。就在心中。真真切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身心安泰。一副大好美景。
你喜欢这样的地方吗?
回顾两个疑问:
一。诗人采莲了吗?总览全诗。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
二。采莲是采什么?诗人也没有告诉我们。
那么。诗人既然没有说。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并不是诗人想表达的主要内容。
提出两个问题:
一。诗人写的鱼戏的方位先后排列为“东、西、南、北”。
有人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表示鱼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踪迹不定。
显然。笔者认为。莲叶间处处游鱼。遍布“东、西、南、北”。甚至是每个方向。如果诗人是纪实。我们把这个路线画下来。会发现什么?
(绿色为莲)
是不是很有趣?
那么。跟随自己的感受。你觉得是怎样呢?
二。诗人观察到“鱼戏莲叶东、西、南、北间”。诗人在哪里?岸边。湖中凉亭。还是船上。或是别的什么地方?
延伸阅读:
太极图里面。一白一黑。称作阳鱼、阴鱼。太极图中间。一条弯曲的交界线。也好像鱼儿游摆的身姿。柔美。和谐。
鱼。在中国。不仅有富足的象征;还有文化的符号。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037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莲叶,江南,诗人,鱼儿,田田,茂盛,游戏,都是,莲蓬,一句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年级课本中,古诗《江南》写了什么,怎么赏析?该怎么讲给孩子?我不会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汉乐府诗《江南》原文是这样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