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
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里记载。赵明诚小时候。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
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
他父亲说:
“‘言与司合’。是‘词’字。
安上已脱。是‘女’字。
‘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
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长大后有一年正月。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
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
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
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家去求亲。
于是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他俩是古今人人共同羡慕的恩爱夫妻。神仙眷侣。
这些都可以从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里找到证据。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首先倡议打击元佑党人。因而造成了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不幸命运。并进而连累李清照。使得李清照不得不与她丈夫分离。只身离京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娘家人。夫妻之间也就产生了感情的隔阂。
另外在宋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士大夫有蓄养侍妾与歌妓的风气。
宋真宗就曾多次鼓励大臣们应当充分地蓄养歌妓来享受生活。他说:“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沈括《梦溪笔谈》卷25)
宰相王曾非常节俭。真宗居然专门派人为他购买侍妾。
李清照与赵明诚特别尊崇的文坛前辈苏轼。平生并不好色。但苏轼自己却蓄养有朝云之类的一群侍妾。而且也不时的携妓吟诗作画。甚至携妓拜见佛门子弟大通禅师。自称“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详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冷斋夜话》)。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赵明诚无论是在太学读书还是在官府为官。都不可能免俗。纳几个姬妾多半出于娱乐的目的。不过是逢场作戏。他的全部感情与心思还是放在李清照的身上。李清照心里非常明白的。所以也并不介意。
后来赵明诚离开青州后。先后在几个州郡做官。尤其后来做了莱州知州。已有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身边萦绕着越来越多年轻漂亮的女性。
而李清照虽然才华出众。气质优雅。但毕竟已近四十。
赵明诚的心思和感情不免开始慢慢转移到那些年轻漂亮的侍妾身上。李清照这般聪颖、敏感怎能感受不到。
大家可能还记得李清照曾写过《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其实赵明诚重返仕途。前往莱州就任知府时。完全可以携带家眷一同前去。而他没有带李清照一同前往。李清照想跟丈夫一起走。可丈夫并没有带她一起走。李清照这时已经感到了婚姻的危机。所以她在词的最后写到“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中她还用了两个典故:
“烟锁秦楼”:是《列仙传拾遗》上说的萧史弄玉的故事。
“武陵人远”:是个离别后有外遇的典故。是说刘义庆《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到天姥山采药遇仙女并与之嬅和故事。
通过了解这两个典故。可以猜测出李清照写这首词不只是送别和相思这么简单。她是担心丈夫有外遇:
“难道丈夫真如那两个采药人一样。进入深山。与仙女相会去了!丈夫与那些漂亮的侍妾乘着凤凰双宿双飞。却把自己留在这孤独冷清的房间里!”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处愁。就是不曾生育过。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古代。一个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而且最终也会丧失丈夫的关爱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
南宋人洪适撰写的金石文字著作《隶释》中。其中谈到赵明诚身后之事的时候。说到“赵君无嗣”。即赵明诚没有后代。
赵明诚是有侍妾的。但也都未有生养。可见这“不孕不育”的责任是谁?我想大家一看便知。
但在古代。医疗落后。科学观念不发达。舆论一般都会将罪责指向为人妻者。
李清照怎能不愁。不痛苦。不难过。
后来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赵明诚将李清照从老家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
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离开居住了十几年之久的青州。风尘仆仆。前去与赵明诚相聚。
多年难得一通音讯的等待。猜疑。使李清照这次起程前去与赵明诚重聚。不禁心事重重。有许许多多的担忧。
李清照并没有因为独自苦度五年的光阴、而今终于等到了重聚的日子而感到喜出望外。
品味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路过昌乐时所作的《蝶恋花》和初到莱州时所作的《感怀》诗。发现李清照依然没有摆脱愁苦。情绪十分低落。
这种不可明说的愁苦。在《蝶恋花》一词中表现为对闺中姊妹的思念。为何李清照在赶往和丈夫团聚的路上。想念的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想起自己的“姊妹”呢?其中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都说小别胜新婚。但李清照到了莱州。并没有与赵明诚恢复往日那般琴瑟和谐的生活。她在《感怀》诗中流落出对赵明诚整日忙于应酬。却冷落了自己的不满情绪。
到了莱州。她的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乌有先生、一个是子虚先生。那么合起来不就是子虚乌有。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何等的孤寂。
是赵明诚忽略了她。还是她不想理赵明诚。不得而知……
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病逝了。这年李清照46岁。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十五车金石古籍。望着堆积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赵明诚去世时的情景时写道:“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的典故”
出自曹操的遗嘱。即《遗令》
原文是: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白话文就是: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现在多用来形容人死的时候也不忘记自己的妻妾(妻儿)。
李清照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正面意义是为了突出他们两人最终感情如一。赵明诚临终之际并无牵挂其它女人。他并没有像曹操那样将家中的财产、家业交付给其他的侍妾。而是都留给了自己。这不得不说是对她之前忧愁善感的一种释放。
反面意义却又正好说明赵明诚生前是有侍妾的。
其他观点:
问题: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前言
这句话出自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金石录序》。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讲述了靖康之变前后。她与丈夫赵明诚生离死别的故事。
一、从琴瑟相和开始的美好婚姻生活
李清照的父亲与赵明诚的父亲。分属于北宋政坛的两派。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属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对于苏门所属的元佑dang人恨之入骨。
苏门的陈师道因为不愿意老婆借用连襟赵挺之家的棉袄。外出被冻病而死。可见这两种人走在一起并不容易。
大家脑补一下李商隐因为婚姻生活。 在牛李两派中的遭遇 。
不过。来自于两派家庭中的年轻人还是走在了一起。双方的家长同意这桩婚事。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赵明诚也是当时的才子。与李清照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一起度过了多年赌书泼茶的幸福生活。
二、国破家亡中。感情破裂的开始
在靖康之变以前。生活在北方青州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最早收到金兵的威胁。因此早早就准备南下了。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并且任江宁知府。 李清照收拾好家中的古董字画古玩等珍宝后。也在沦陷之前南下。动身不久后。青州就被金兵占领。她知道。这一生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更加令人痛苦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任职金陵的时候。竟然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在儒家的文化中。读书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作刘琨、张巡、颜真卿一类铮铮铁骨的士人。
但是赵明诚身为最高长官。竟然在兵变时找了根绳子出城溜之乎也了。
可见不是所有读尽圣贤书的人。都有骨气“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李清照诗词中对于南宋士大夫的讽刺
我们最熟悉的李清照作品就是这首《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是对于临阵脱逃的士大夫的一种羞辱。
除了这首诗以外。宋朝人庄绰在《雞肋編》中还记载了四个断句: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又云:南游尚觉吴江泠。北狩應悲易水寒。
庄绰明确地说。李清照“作詩以诋士大夫”。而且““后世皆当为口实”矣。”
王导是永嘉之乱以后。司马氏南渡后的肱骨之臣。辅佐司马睿奠定了东晋的基业。刘琨是永嘉之乱以后留在北方抗战的晋朝将军。少年时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那个人。
北狩應悲易水寒。是指两个倒霉皇帝还在北方受苦呢?这些南下的士大夫们却不思进取。
李清照说。南宋看不到王导和刘琨这样的人。言下之意。尽是些和我老公赵明诚一样的窝囊废。作诗还行。迎回二帝恢复中原是没有指望了。
因此庄绰认为。李清照的这些诗诋毁士大夫。站在赵明诚的角度。老婆这样评价他。他是什么心情呢?
四、分香卖履的悲哀
南下的路上。赵明诚又接到了任命。临行前李清照问他。假如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呢?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
赵明诚“戟手”告诫李清照。那你先后扔掉自重、衣被、书册、古玩等。但是祖宗宗器不能丢。你必须和宗器同生死。
“戟手”。用食指、中指指人。古代不是特别尊重人的意思。李清照特意用了这个词。不知是不是对于赵明诚的不满。
二人最明显的感情破裂。是在赵明诚临死的那一刻。赵明诚离开李清照不久。就在金陵病发。等李清照赶到时。他意境病在膏肓了。
李清照特意写到。赵明诚宁肯写一首绝笔诗。也不肯给她留下什么遗言。
取 笔 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典出三国时曹操的《遗令》:
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曹操临死的时候。想到自己的这些夫人们。给大家的未来都做了一些规划。
结束语
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于夫妻之间感情变化的流露。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中。作为一代才女。她对于自己的丈夫非常满意。
但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李清照的失望从她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这可能就是夫妻感情变化的原因。
从分香卖履这个词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于赵明诚。还是在心中留下了一些怨恨。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这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中的一句话。也是李清照对二人后期夫妻情感逐渐疏离的一种无奈和婉转表达。有一丝哀怨。却并不沉沦。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是两宋词坛极为重要的人物。被誉为「婉约宗主」。「词国皇后」。又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学生。母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另一种是宰相王珪之女。
若是后者。事情可就大了。王珪的孙女先后嫁给了两个大人物。即李清照可能有一个表姐夫蔡京。一个表妹夫秦桧。陪着秦桧长跪一千年的王氏可能是李清照的表妹。同时通过这些还能与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扯上关系。
无论是哪一种。李清照的父母都是实打实的高级知识分子。且李家藏书甚丰。从小熏陶。李清照少年时便有才名。受到当时人的称道。后逐渐自成一派。成为婉约宗主。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日绝句。如梦令。声声慢等作品千古流传。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佳句更是脍炙人口。是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字。
李清照所说「分香卖履」乃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而这么一个温情默默的典故却来自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戎马一生。征战沙场 30 多年。成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和三国前期的绝对风云人物。大文学家又是个风流才子。爱江山也爱美人。不然怎会有「铜雀春深锁二乔」之说?
曹操临终时在「遗令」中说。我身边的这些妻妾歌女舞女们也很辛苦。等我死后把她们安置于铜雀台上。好生供奉。每月初一十五望着我的陵墓。在同台上对着龙床与我演奏歌舞。将祭祀我的余香分给她们。不用她们祭祀。如果她们没有事做。可以学做鞋子拿去卖。这就是所谓的「分香卖履」。
曹操与刘备一生亦敌亦友。相互捧场也相互攻击。刘备耳朵大。曹操骂刘备是「大耳贼」。刘备收了个个养子刘封。曹操嘲笑刘备有个「假儿子」。曹操还讽刺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徒」。到头来他倒让自己的妻妾们卖鞋。看来卖鞋子也不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情。三叶草和钩子神气十足。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有何不可?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一生征战杀伐。临终前反倒儿女情长。对身边的妻妾们有所安排交代。所以「分香卖履」成为惦记妻儿老小。为妻儿安排后路之意。
那么。赵明诚有没有对李清照「分香卖履」的举动呢?
1101 年。 17 岁的李清照与 21 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妻。李清照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也就是一个是司局长。一个是副部长。但二人的生活相对还是艰苦。朴素
当时赵明诚在太学读书。每月回家之前先去典当一些衣物。然后一同去大相国寺淘宝。回来之后二人对酒赏花。一起品玩。可谓是琴瑟和弦的神仙眷侣。
1127 年金兵大举南侵。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大批士族百姓南迁。
时年赵明诚的母亲去世。赵明诚回江宁服丧。被任命为江陵知州。李清照也在老家收拾夫妻二人多年收集珍藏的金石书画古玩。整理 15 车之多亲自押运一路南逃。
后来金兵又大举南侵。作为江宁的最高行政长官。赵明诚却弃城而逃。不顾全城百姓的死活。这让李清照十分悲痛。后来二人一起乘船逃亡。路过乌江渡口。李清照便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首诗是有感而发。一方面悲叹山河已碎故土难返。一方面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禹。不思进取。作为弃城而逃的赵明诚。心中自然也不是滋味。二人的感情或许从此开始慢慢疏离。
后来赵明诚奉召前往湖州任职。临行前孤单单的李清照问赵明诚。假如事态严重我该怎么办?李清照用「戟手」二字来形容赵明诚当时的举动。意思是用手指指着别人讲话。这其实是一种不太尊重的手势。李清照用此字眼。足见她内心的不满和哀伤。
赵明诚说。如果事态紧急。你就跟着众人跑。东西太多可以先扔辎重。再扔衣被。再扔书册卷轴。再扔古玩。一些祖宗留下来的宗器必须留在身上。与之共存亡。自己背着走。
我们可以想象。在离别之时。没有温言细语。没有柔情蜜意。赵明诚只是指指点点。给孤苦伶仃的一女子李清照留下了一些命令和吩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否合适?
没想到赵明诚此去 8 日后便病重。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只用笔写下遗书。并未给李清照只言片语和更多的叮嘱交代。这恐怕就是所谓的「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吧。
从琴瑟和弦的神仙眷侣。到世事难料的渐行渐远。而这种疏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当李清照写下那句「素无分香卖履之意」时。我们似乎也听到了这位「词国皇后」的一声叹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08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李清照,分香卖履,自己的,莱州,父亲,靖康,丈夫,金石,青州,二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里记载。赵明诚小时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