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悦然先生的去世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多大的损失?
原创

马悦然先生的去世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多大的损失?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悦然先生是诺贝尔文学奖中唯一一位懂得并且精通中文的评委。他自己对于中国文学有多部专著。马悦然先生的去世。肯定对于中国作家竞争诺贝尔文学奖有很大的损失。我们当然希望有下一个马悦然先生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

其他观点:

唯一精通汉语的诺贝尔文学奖18个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教授走了。享年95岁。

说起马悦然先生和中国的关系。那可真是密切。

先说他的生活和中国的关系吧。他一直视中国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他的两任妻子都是中国人。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他在四川考察方言时结识的。叫陈宁祖。当时他租住的房东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其中二女儿陈宁祖跟着马悦然学习英语。两个人慢慢产生了感情。1950年。两人结为伉俪。相伴四十六年。直到1996年陈宁祖生病去世。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台湾人。叫陈文芬。媒体编辑。1998年。两人初识。2005年二人在山西宣布婚讯。两人因台湾的布袋戏结缘。虽然婚后聚少离多。但两人的感情始终恩爱如初。

马悦然虽然是瑞典人。但是。另一半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中国元素自然不少。再加上他在四川、北京等地都生活过。对中国的饮食、服饰、风俗等。他都感兴趣。他到中国来。穿上中国传统的盘扣衣服。竟然也毫无违和感。

如果说他的生活和中国密不可分的话。他的工作更是充满了中国气息。

他的汉学研究、他对中国作品的译介、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围绕中国进行。

要说马悦然和汉学的缘分。要追溯到1946年。那一年。22岁的马悦然偶然接触到了林语堂先生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他被作品独特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从此。他便开启了和汉语朝夕相处的日子。

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他师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他天分极高。只用了两年时间。他就可以阅读《春秋》一类的古籍了。

从此。他对汉学的研究、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生活上。他是一个中国通。不仅能说普通话。四川方言也说得很溜;工作上。他的研究涉及中国语言文化的很多方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对中国文学文化在西方的传播。马悦然主要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他把大量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介绍到国外。

古代典籍中。他除了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和《西游记》译成瑞典文外。还向西方推介了《诗经》、《离骚》、《春秋三传》、《春秋繁露》、《礼记》、《尚书》、《史记》、《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著作。后来的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等。他都不遗余力地介绍过。

到了现代。他多次往来中国。不仅翻译了沈从文的《边城》《长河》《从文自传》、老舍的《普通病房》、闻一多的《红烛》《死水》和毛泽东等的作品。还和老舍、艾青、冯至等作家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1988年。沈从文本来是一定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只是。他5月份去世了。虽然他极力争取把当年的文学奖授予沈从文。可惜。评委们不肯为此破例。争取无果。他哭着走出了会议室。沈从文作品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余华、苏童、李锐、曹乃谦等作家是他比较欣赏的。他还翻译了李锐的《厚土》《旧址》、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作品。

谈及自己翻译中国作家作品的原因。他说:

“我读过相当多的中国文学著作。从上古时代到现在。每读到一篇我非常欣赏的作品。我都希望把它译成我自己的母语。为什么呢?因为我愿意让我的同胞欣赏我自己欣赏的文学作品。”

二、他的汉学研究领域广泛。发表和出版了两百多种有关中国文学、哲学、语言学方面的论著。

马悦然的汉学研究从古典文学开始。他通过译注《公羊传》与《谷梁传》发现。两部作品虽然在用词、语言结构和写作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基本造句结构相似。这就表明这两种典籍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作品。

他的老师高本汉曾经让他去四川考察方言语音。八个月的时间。他不仅学得了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后来还出版了一部给他带来广泛声誉的学术专著《中国西部语音研究》。

马悦然的汉学研究不仅涉及古汉语语法。古典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还涉及到哲学、历史、宗教、思想史、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他对西方的汉学研究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一改过去西方学者只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做法。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他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可以说。马悦然先生的汉学研究呈现出多头并进的特色。

三、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推介一些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对沈从文的钦佩自不必说。对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他自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他说:

那些批评莫言的媒体人。一本莫言的书都没有读过。他们不知道莫言作品的质量怎么样。他在著作里表现了他的政治立场。他是共产党员。他是作协副主席。这跟他的写作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看莫言在他的著作里表达的对中国社会的看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山西作家李锐。马悦然由刚开始的欣赏。到翻译他的作品。再到去李锐插队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体验生活。一定是李锐作品的魅力征服了马悦然。他才要想千方百计地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生活。在那里。马悦然呆了三天。

对于这段时光。李锐曾深情地回忆道:

“三天很短。一闪而过。六年很短。一闪而过。十五年的时间也很短。也一闪而过。从我插队第一天来到吕梁山。至今已经三十五年。还是很短。还是一闪而过。年过半百。才懂得人生苦短。在这一闪而过的时间和人生里。吕梁山却成为永世难忘的记忆。先是我的记忆。后来又成为瑞典人马悦然的记忆。”

当然。当代文坛上。余华、苏童、阎连科、残雪等人的作品都引起了马悦然的很大关注。他总是尽己所能。想方设法把好的作品推荐出去。

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马悦然都和汉学、汉语密不可分。他的汉学研究、他对中国作品的译介。对推动中国作家作品走向世界。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马悦然先生曾说。中国不缺优秀的作家作品。缺的是优秀的翻译家把这些作品推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借此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

在瑞典。杰出的汉语作品翻译家只要两个。马悦然和他的学生陈安娜。现在。“中国通”马悦然先生走了。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作为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悦然的离世。少了一个向西方引介中国文学的骨干力量;他汉学研究涉猎的广泛和深入。在欧洲无人能及;他发现作家独特个性的眼光、他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发自内心的喜爱。都无人能比。

在中国文学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除了我们自己人努力外。需要越来越多的像马悦然先生这样真诚、没有偏见的学者的大力推动。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深表敬意。我们缅怀先生。更盼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像先生这样为中国文学助力。

其他观点:

中国的文学作品要拿到国外去鉴赏。而这十八位鉴赏家中唯一一位对中国汉学的历史、文化、和重要价值有着精深研究和非常欣赏的专家马悦然先生。最近不幸仙逝了。为我们的文学作品评奖和推介能说上话的人走了。毫无疑问。这对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马悦然老先生于2019年10月17日逝世。享年95岁。马老先生是一位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向世界热心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影响力作出巨大贡献的瑞典人。马悦然老先生在汉学上的精深造诣。历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悦然老先生以瑞典文学院院士的身份。位列诺贝尔文学奖的十八位终身评委之一。

马先生翻译了《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也翻译《桃花源记》、《诗经》、唐诗宋词。同时对于《尚书》《左传》《史记》《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经典也有很深的研究和译介。马先生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也有很广泛和深刻的了解。翻译了沈从文、闻一多、艾青、北岛、顾城、高行健、莫言等人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正是因为马悦然先生的努力。让世界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因为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介。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同时马悦然先生长期担任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对中国人参评诺贝尔文学奖。自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7:16

    汉学,中国,诺贝尔,作品,中国文学,文学奖,他对,汉语,作家,瑞典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7:16

    没想到大家都对马悦然先生的去世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多大的损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7:1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悦然先生是诺贝尔文学奖中唯一一位懂得并且精通中文的评委。他自己对于中国文学有多部专著。马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