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后两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该怎么理解?
原创

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后两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该怎么理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阅读的感性体验尤为重要。“体悟”是品评诗歌的重要方法。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已丧失了古人作诗赋词的环境感悟、背景体验。现代人如何精准“体悟”一首古典诗歌。对作者的生平、成长环境的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理解“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我们先了解作者唐寅的人生经历。

唐寅出生于商人家庭。家境比较优越。少时就十分聪慧。“性极颖利……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髻中科第。一日四海尽称之”。读书也很努力。“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有一日千里气”。他先师于周臣门下。后又拜沈周为师。并且与祝允明、文征明等交好。可以说意气风发。春风得意。29 岁获得南京乡试第一。更是名满天下。时人称之为“唐解元”。

可是。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人生处处充满着变故与挫折。就在唐寅 24 岁这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唐家一下子就没有了支柱性的人物。这对唐寅的打击是巨大的。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厄运总是接二连三的到来。仿佛天公是故意来考验凡人的。在唐父去世后的不到两年之内。唐寅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这世间就只剩下唐寅这个孤家寡人了。在其父母妻儿相继去世之后。唐家也渐渐的衰落了下去。唐寅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一度对人生也失去了希望。终日愁闷悲伤。甚至放弃了他的学业。不打算再读书了。也不打算参加科考了。他的好友祝允明看到他这个样子。便日日规劝他。终于使唐寅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又开始潜心读书。准备科考。

在二十八岁那年。唐寅参加应天府的乡试。以其出色的才华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是为解元。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人把唐寅又叫作“唐解元”了。得中解元之后。唐寅自然是非常高兴。他也因此写下了《领解元后谢主司》、《金粉福地赋》等诗赋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可是命运总是要捉弄人的。唐寅卷入了有名的“会试泄题案”。 关于“会试泄题案”的说法不一。但是唐寅受到牵连是事实。被滴为小吏。寅耻不就。归家。后又遭遇妻子的抛弃。弟弟的分家。最终。唐寅在友人的帮助下再苏州城北桃花坞一带建造“桃花庵”居住。

隐居桃花庵期间。得宁王朱宸濠的赏识。欣然前往应召。可惜不久便发现对方怀有异心。不得已整日饮酒。装疯卖傻。才使得宁王放弃归家。如此才躲过一劫。逃回家的唐寅彻底断绝仕途之心。开始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士。可见。唐寅一生经历并不如电视剧里所描述的“风流”。其一生可谓是曲折难描的一生。

《桃花庵歌》也是在这之后所著。全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的语言带有浓厚俚语色彩。 并且画面感极强。诗歌开头就由一个由远及近的镜头画面。引出“桃花仙人”这个形象。描写他“种桃树”、“摘桃花”、“卖酒钱”。并且通过“日复日”、“年复年”两个时间词将“桃花仙人”“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三种状态

延展开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就是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宁愿“老死花酒间”。也不愿“鞠躬车马前”。接着通过“富者”的“车尘马足”与“贫者”的“酒盏花枝”作对比。把这种人生态度推向顶峰。作者笑别人看不穿。 也就是自己已经看穿名利。 看淡人生。

在最后两句诗中。代表富贵功名的“豪杰墓”。变成如今连花酒都没有的田地。颇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其他观点:

这首《桃花庵》在风格上可以理解成向李白致敬的作品。同时也是唐伯虎自己的个人宣言。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仁途的不得意而找的借口。就像李白。明明是当不上官。所以只好说自己不喜欢当官。所谓藐视权贵者是也。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这一句实际上省略了一个字——“君”。应当是“君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五陵。就是汉代五个帝王之陵墓。即汉高祖刘邦之长陵。汉惠帝刘盈之安陵。汉景帝刘启之阳陵。汉武帝刘彻之茂陵。汉昭帝刘弗陵之平陵。这五个陵墓都在长安以北(汉文帝的霸陵在长安以南)。当时。每一个皇帝入陵之后。朝廷都要颁布旨意让各地的富豪和平民迁居到此处。比如长陵和茂陵迁了一万户。其它几个陵迁居各五千户。

这个富贵人家迁居到此地明显带有“供养”帝王之意。所以。这个五陵所在的区域太常县便成为了富豪区。

这只是“豪”而已。但不是“杰”!

杰。指的是义气游侠。原型是谷口县令原涉。因为其品德令人称赞。所以20多岁就当了县令。因为名声好。所以当官时不需要管理。地方就路不拾遗了。后来因为报仇而逃亡。当过了风头之后他的名声更加响亮。于是广交朋友。宾客盈门。

也就是说。“五陵豪杰”指的并不仅仅是富贵人家。而且还指的是交际广阔的社会名流。

因此。这一句话可以翻译成为。您难道没有看到当年那些富豪名流死后坟墓所在的地方。现在既没有花草也没有美酒。都变成了让人耕种的土地了么?

其实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但这却不是唐伯虎的本意。因为结合上下文。这一句话只能理解为隐居之乐。闲居之趣。安居之志。

不得不说。这句诗难免有些酸葡萄效应。因为即使唐伯虎“桃花庵裏桃花仙”、“酒醉还须花下眠”。“他得驱驰我得闲”。可实际上这个桃花庵在若干年后。也会重蹈五陵豪杰的前辙。一样会“无酒无花锄作田”。

但唯一的区别是。唐伯虎有诗画传世!

因此。重要的不是住在哪里。重要的不是富贵贫穷。而是这个人是否留下痕迹在这个人世间。

唐伯虎。以一种痛苦的方式做到了!

其他观点:

桃花庵歌

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鉴赏:才人乎?仙人乎?明时乎?晋时乎?才人仙人。大抵。还是闲人。明时晋时。大抵。不是我时。但愿我是误入桃源的渔人。沿着思想的溪流。踏着轻快的节拍。逢着你的桃花坞。进入你的桃花庵。与你。洒脱不羁的桃花仙人。共种桃树。共摘桃花。共换酒钱。一醉方休!

不知道为什么。你让我想起了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人。那个“五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的醉人。那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人。我知道你也喜欢李白。尽管。你似乎刻意在回避这一点。那么。你是在学陶渊明吗?名满天下的才子。你是在学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陶渊明吗?读你的《桃花庵歌》。果然。满眼满腹都是桃花。灿若云霞。不仅有“芳草鲜美”。还有“落英缤纷”。多美的图画!

画里醉卧一个神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何等逍遥。何等快活!这花与酒。早已不是单纯的花与酒。早已成为仙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与酒。与人。早已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俨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蝶。生动。鲜明而又富有深意的意象。使我深切的感受到: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曾经醉生梦死于烟花柳巷的风流才子也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人生的悲与欢的洗礼之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悠然自得。不问世事的隐士唐寅。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不错。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像神仙般徜徉于花酒丛中。落得清闲快活?“车尘马足”只是富者趣味。“酒盏花枝”才与贫者结缘。那富贵者虽然可以拥有高官厚禄。良田美宅。可以妻妾成群。呼奴使婢。可以雕梁画栋。锦衣玉食。可以呼风唤雨。只手遮天。却不得不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在上级面前伺候。而贫者。虽说没有那么丰厚的物质条件。却能够逃出樊笼。多几分逸趣。多几分闲情。多几分真实。多几分轻松快乐。如实天壤之别。换作我。也“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不是么?虽云“一在平地一在天”。但却“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唐寅。你如是清醒!

荣华富贵是什么?“车尘马足”而已!“我笑别人看不穿”。昔日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王侯将相。如今身归何处?一朝身死。连他们的坟茔都保不住!“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你看得穿。看得清。但你却逃不过!宁王的造反。就是命运和你开的一个不小的玩笑。看来。“桃花仙人”。不过是一个美妙而安逸的梦。现实是无情的。纷纷击碎了你的梦。于是。你陷入了苦闷。“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你还是关注现实的。不仅是你逃不过。我们都逃不过。是的。我们必须承认。无奈的承认:既然已经托身为人。就注定会湮没在滚滚红尘。不管你是“仙人”。还是“才人”。不管是在明时。还是晋时。

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9:31

    唐寅,富贵,桃花,桃花庵,车马,解元,仙人,不愿,这一,无花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9:31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后两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该怎么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9:31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阅读的感性体验尤为重要。“体悟”是品评诗歌的重要方法。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已丧失了古人作诗赋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