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皇位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所在。众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了了一幕幕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惨剧。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残酷。
而继承皇位。不仅仅是每一位皇子们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他们的母亲一生的期盼。因为这样不仅让她们自己能够“母仪天下”。获得极高的地位与殊荣。同时其背后的娘家势力也能得到发展。让整个家族尽享荣光。所以。皇子的母亲们不仅是她们最为坚定的夺位支持者。甚至还会以“宫斗”的方式直接参与其中。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坐上“皇太后”的宝座。
然而。在清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位帝王的生母。他不仅不为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而感到骄傲。反而坚决抵制接受皇太后的册封。甚至想要用殉葬的方式来进行抗议。
她便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任皇后、即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而他极力反对的人正是自己的儿子雍正皇帝。
历史上的乌雅氏。在雍正登基之初。可以说是让雍正皇帝颇为苦恼。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皇帝去世。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然而。自康熙刚刚去世、雍正还未登基的时候开始。乌雅氏的表现就极度的不给雍正“面子”。
当得知自己的儿子雍正继承皇位的消息后。面对前来朝贺的官员和其他后妃们。乌雅氏表现出的不是开心与兴奋。她也没有对众人的祝贺表示感谢。反而是非常冷漠的回应说:
“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
断然回绝了众人的朝贺。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乌雅氏的举动则是更加令人感到惊讶。
“决意从殉。不饮不食。”
实际上。早在康熙朝初年。康熙皇帝就已经亲自下旨。废黜了“殉葬”的制度。而乌雅氏在这个时候不仅提出要主动为康熙皇帝殉葬。甚至到了绝水绝食的地步。让雍正感到非常的难堪。但却有无可奈何。
于是在雍正和众位王公大臣好是一阵良言相劝之下。乌雅氏这才放弃了殉葬的想法。然而她给雍正带来的困扰并没有就此终结。
清朝一直崇尚以“仁德孝道”治理天下。因而按照清朝宫中的制度和传统。新皇的登基是要先到皇太后处进行谢恩与朝贺。结果是乌雅氏不仅拒绝雍正的朝贺。并且直接给雍正泼了一盆“冷水”: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
于是。雍正和朝臣们又是一通好言相劝。这才勉强让乌雅氏接受了新君朝贺。登基大典也才得以顺利举行。
折腾了这么多。乌雅氏对于雍正的抵制会不会就此结束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这之后。乌雅氏又在“迁居”的问题上与雍正发生了冲突。
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应该是宁寿宫。康熙朝时期。康熙皇帝的嫡母、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居住在宁寿宫。
然而。乌雅氏这次又对“迁居宁寿宫”予以了坚决抵制。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雍正的安排。以至于雍正对此也是不知所措。所以直至雍正元年(1723年)乌雅氏去世。乌雅氏也没有离开她此前一直居住的永和宫。
而此前。雍正为乌雅氏拟定了“仁寿皇太后”的尊号。也遭到了乌雅氏的拒绝。乌雅氏只接受皇太后的身份。但是拒不接受册封尊号。并且这一拖就是大半年的时间。直到其去世。这个称号也没有得以册封。最终雍正只得追封其为“孝恭仁皇后”。
可以说。乌雅氏的种种行为。包括拒绝雍正的朝贺、拒绝“迁居宁寿宫”、拒绝“仁寿皇太后”的尊号。实际上都是在拒绝雍正的皇权。而她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便是在抗议、甚至是不愿承认雍正登基的现实。
乌雅氏之所以如此抵制雍正。其实与他们母子二人之间本就并不融洽的关系密切相关。
乌雅氏在康熙朝时期位列“四妃”之一。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排在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以及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之后。比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地位略高。
然而。乌雅氏的出身却是非常的低。
他的父亲威武的官职仅仅是正五品的包衣护军参领。并且康熙十二年(1773年)。乌雅氏是通过“选秀”入宫。初入宫之后仅仅是一名宫女。所以实际上。乌雅氏的出身相较于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的辛者库出身。并没有高多少。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乌雅氏为康熙皇帝生下了皇四子。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而此时乌雅氏可以说是没名没分。没有任何的级别的封号。按照清朝后宫的传统。乌雅氏是不能自己抚养亲自抚养皇子。而是要将其交由其他品阶较高的妃子抚养。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年幼的雍正安排给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
这个佟佳氏皇后是康熙皇帝的亲二舅佟国维的女儿。也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亲侄女。所以他们两人本就是表兄弟姐妹的关系。由于佟佳氏没有生育子女。康熙这才安排由其抚养雍正。
而佟佳氏皇后对于雍正的抚养可谓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并将雍正视如己出。而雍正一直在佟佳氏皇后的宫中生活了十一年。直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皇后去世。雍正这才重新回到乌雅氏身边。但是很快。雍正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与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完婚。后又办搬到自己的府邸。所以真正让雍正和乌雅氏这对母子相处的时间是非常的短暂的。
因而。雍正对于养育了自己十多年的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感情深厚。并且充满了感激。而对于自己的生母乌雅氏却没有太多的感情。所以雍正在后来评价他对生母和养母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才会说:
“生恩不及养恩大。”
雍正对于自己的生母感情不深。同样的乌雅氏对于雍正的感情。也远不及自己另外的一个儿子。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此之前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乌雅氏已经被康熙正式册封为德妃。是能够抚养自己的儿子的。因此胤禵自幼就是有自己的生母抚养长大。并没有交由其他后妃抚养。加之康熙对于胤禵是非常的喜爱。在其大婚后也未让其搬离皇宫。康熙皇子中只有他和大阿哥胤禔享受到了这样的殊荣。因而他与乌雅氏有了更多的相聚时间。
乌雅氏共为康熙皇帝诞育了三位皇子。分别是雍正、六阿哥胤祚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雍正被寄养在外。胤祚幼年早殇。毫无疑问。由她亲自抚养长大的胤禵与他的关系最为紧密。也是她最为喜爱的儿子。
尽管雍正对于生母乌雅氏的感情比不上对待自己的养母佟佳氏皇后。与乌雅氏的关系也非常冷淡。但是看到同为人子。自己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能够得到母亲如此的关爱。而自己却不为生母所喜爱。心中自然也不是滋味。
而就这个时候。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去世。胤祥又被交由乌雅氏抚养。同样被外人抚养、“寄人篱下”的经历。让雍正与胤祥迅速建立起了同理心。关系愈发亲密。相对应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与年龄相仿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都瞧不上甚至经常欺凌出身不高且没有母亲的胤祥。也让雍正对于胤禵和胤禩等人极度反感。
幼年关系的不和。加上之后政治利益的相左让诸位皇子之间矛盾重重。斗争激烈。而雍正与十四阿哥胤禵就此分属不同的阵营。开始分庭对抗。
特别是在康熙晚年的时候。由于此前“八爷党集团”接连遭到重创。其先后推举的两位皇位争夺候选人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接连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惩治。进而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因此。“八爷党”重新推举十四阿哥胤禵为代表。进行皇位的争夺。
而此时恰逢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带领朝廷的兵马前往西北。而胤禵也不负众望。顺利平定了叛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不少官员都认为十四阿哥胤禵能够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继承皇位。而乌雅氏也坚定的希望并且认为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能够成功上位。毕竟从“九子夺嫡”一开始。乌雅氏就站在了胤禵一边。支持、鼓励胤禵。
只不过最终的结果让乌雅氏倍感失望。登上皇位的并不是胤禵。而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雍正。如果乌雅氏仅有雍正一个儿子的话。或许他不会表现的如此抗拒。但是在此时的她看来。正是雍正。这个自己并不喜爱并且同自己关系极为疏远的儿子。抢夺了本应属于胤禵的皇位。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愤恨。
于是。这才有了前文中说道的她对于雍正的一系列抵制行为。说到底除了他们两人之间固有的矛盾外。也有着为自己的小儿子抱打不平的原因所在。
“雍正是否杀母”成为历史的谜团。但是乌雅氏的死却与雍正密切相关。
雍正元年(1623年)五月二十三日。乌雅氏在永和宫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据说在她去世前。雍正还是希望为其册封尊号。并且确定了册封大典的时间。怎奈雍正说服了乌雅氏。但是并没有“打动”上天。就在原定于举行大典的前一天。乌雅氏就病逝了。因而这个“仁寿皇太后”永远没有摆上历史的台面。只留下了一个“孝恭仁皇后”的追封。
而由于雍正与乌雅氏不佳的母子关系。及雍正登基之后。乌雅氏一系列极度抵制雍正的举动。让民间留下了“雍正杀母”的传言。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足以为信。
一方面。前文中也说到了。清朝一直以来都是崇尚以“仁孝”治天下。雍正不会如此行事背上舆论的巨大包袱。给自己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对于他来说确实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的雍正已经坐上的皇位。即便乌雅氏对其又再多的不满。也已经无法改变这个既定的历史事实。所以雍正是大可没有必要如此。
与之相反的是。好好孝敬生母。树立“仁孝”典范。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况且。从雍正继位之后的表现来看。除了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遭到了雍正羞辱和排挤外。其他的康熙后妃或多或少都得到了雍正的恩裳。特别是曾经照看过弘历的两位康熙后妃。即悫惠皇贵妃佟佳氏以及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尊敬。
所以由此可见。“雍正杀母”确实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然而乌雅氏的去世。除了其身体原因外。还是同雍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便是雍正对于十四阿哥的打压。
雍正登基之后。迅速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调回北京。随即便剥夺了他的兵权。并将其发配到遵化看守康熙的皇陵。
此时的胤禵正直壮年。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而如今却遭到了雍正的打压。可以说是政治前途尽毁。这让将其视为最爱的母亲乌雅氏必然是非常的痛心。与此同时。乌雅氏本就对雍正登上皇位颇为不满。现在又看到雍正如此对待十四阿哥胤禵。必然对雍正充满怨恨。心中也必然是极度的愤恨。
就这样。本就年过花甲的她。加上心中的郁闷与伤心。最终导致了乌雅氏的病逝。
其他观点:
儿子当上皇帝。是天大的喜事。而大名鼎鼎的雍正在登基时。自己的亲生母亲百般阻拦。这到底是为什么?
雍正即位。母亲大闹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病逝, 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登上了皇位。
在雍正继位的时候。母亲乌雅氏却闹起了别扭。拼命要为康熙殉葬。死活不肯让雍正行礼。新皇帝不给太后行礼。这登基大典就没法进行。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最后还是王公大臣们死劝活劝。母亲才勉强受了儿子这一拜。但“太后”的尊号却一直不接受。也拒绝搬入慈宁宫。
对于刚登基的新皇帝。朝野上下不稳。人心惶惶。尤其是宫中还有着雍正弑父篡位的流言。自己的亲生母亲。三番五次阻拦雍正即位。有何隐情?
雍正和母亲没有母子情
1 地位卑微。母亲生儿不能养
为避免后宫干政。清宫法典规定。皇子出生后。只有封号在嫔以上才能由自己抚养。级别不够的由皇帝指定一位妃嫔来养育。
当母亲乌雅氏生下了年幼的胤禛(即雍正)。由于当时地位低下。自己没有资格去抚养孩子。于是刚出生的四阿哥胤禛。就被送给佟佳氏抚养。雍正在佟佳氏身边。一直生活到十一岁。直至佟佳氏去世。所以雍正在出生那一刻就和母亲没有母子情。
因为和佟佳氏生活在一起。雍正对养母的感情日渐深厚。 并且。由于佟佳氏身份远比乌雅氏尊贵。出于宫廷的一些避讳。胤禛对母亲有些疏远。原本没有感情的母子。便有了隔阂。
2 年幼的胤禛。仿佛是母亲痛苦的记忆。
雍正的养母。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是从小就跟随康熙皇帝的表妹。倍受康熙皇帝的宠爱。佟佳氏膝下无子。她非常疼爱年幼的雍正。如亲生的一般。
乌雅氏虽美。却命苦。只不过是包衣。是后宫里最底层的宫女。从宫女到后来德妃的路有多艰难。只有她自己知道。所以德妃每次看到胤禛。就会想到自己不堪的过往。
胤禛的存在。就像时刻提醒德妃。自己过去受人欺凌的日子。她将从前不能抚养孩子的痛苦。全部都倾泻到四阿哥身上。这是母亲不喜雍正的真正原因!
3 雍正的性格。 难与和母亲亲近
年幼的雍正。比较忧郁。皇宫里慢慢长大的他。懂得了察言观色。懂得如何去讨好佟佳氏。甚至有时候会夸耀自己是被皇贵妃抚养的。这些言行。让他和母亲之间越发疏远。
雍正从小性格孤僻。喜怒不定。这样的他。很难表现出对生母的亲近。他更不会主动和母亲交流。所以。后来雍正刚继位时。立马就封了隆科多为舅舅。反而冷落了自己母亲的兄弟。这就无异向天下宣布。自己只认佟佳氏为自己唯一的母亲了。母亲当然很不痛快。母子关系逐渐僵化。
4 胤禛在母亲心中。只是个过客。
当佟佳氏变成德妃。有了名分后。又生下了十四阿哥。她便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四十阿哥身上。十个指甲有长短。但母亲做的有点过火。她把胤禛完全当成了一个外人。没有分给雍正一点点的点关心!
天下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母亲爱自己呢?本来就忧郁的胤禛。心中对此事也是耿耿于怀。母子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大了。
雍正。是母亲的敌人
康熙皇帝晚年很喜欢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他们二人也是皇位继承人最有力的人选。虽然他们俩都是德妃所生。却一直暗暗在较劲。
母亲自然和十四阿哥站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不再是母子。而是政敌。
雍正是一心想自己做皇帝。而十四阿哥则是和“八爷党”搅在一块的死敌。尤其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不共戴天。
雍正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到了雍正死。胤祯才恢复自由。
都说母子连心。但母亲心里没有胤禛。与她心连着的只有十四阿哥。
当康熙驾崩的时候。十四子作为大将军远在边疆。母亲甚至觉得是雍正害死了康熙。违背康熙皇帝传位于十四阿哥的意愿。夺得了原本属于十四阿哥的皇位!
乌雅氏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夺了儿子的皇位。不是仇人是什么呢?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在雍正登基时。母亲百般阻拦!
这是雍正的悲哀。也历史的悲哀。
其他观点: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是一个非常偏心的母亲。她给康熙生了俩儿子。分别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这两个儿子里。乌雅氏更加喜欢小儿子胤禵。而且胤禵也深得康熙的赏识。曾经担任过大将军王。代替康熙平定西北叛乱。
可以说。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十四阿哥胤禵应该继承皇位。包括乌雅氏在内。也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充满了信心。
可问题是。结果偏偏四阿哥胤禛取得了皇位继承权。因此乌雅氏非常恼火。认为胤禛是谋朝篡位。甚至要用殉葬的方式。抗拒儿子胤禛继承皇位。那么她为什么这么讨厌自己的大儿子呢?
一、胤禛不是乌雅氏养大的。
乌雅氏第一次得到康熙宠幸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宫女。连个答应或者常在都不是。结果就是这一次。便让乌雅氏怀上了四阿哥胤禛。
康熙本来也不在意。因为养不活儿子的情况在清朝的后宫比比皆是。可没想到乌雅氏生下了胤禛以后。胤禛居然活下来了。
康熙觉得这个女人不错。身体很好。所以就把年仅20岁的乌雅氏封为德嫔。属于地位比较低的小老婆。不过好歹也有了一个封号。
但是德嫔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儿子。她生下了胤禛以后。胤禛就被康熙抱走了。那么胤禛是谁养大的呢?就是当时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这就是为什么胤禛后来和隆科多关系好的原因。这个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便是隆科多的亲姐姐。这么一来胤禛还得喊隆科多一声舅舅。
不过也因为这个缘故。乌雅氏和胤禛一直都没有什么感情。即使长大以后。胤禛知道自己是乌雅氏的儿子。可也没有和乌雅氏保持亲密的关系。
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给自己的生母送点礼品罢了。大体上他们之间就维系了这种简单的亲情。
二、胤禵是乌雅氏一手拉扯大的。
乌雅氏虽然出身地位不高。但是身体的确好。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夭折的实在是太多了。他排序的时候。大阿哥胤褆。其实已经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了。前面四个都夭折了。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德妃。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子三:世宗。允祚。允昷。允祚六岁殇。女三:其二殇。一下嫁舜安颜。---《清史稿》
为此康熙对乌雅氏就比较看重了。毕竟这个女人生下的第一个儿子胤禛。那可是活蹦乱跳的。康熙当然非常高兴。就这么提拔了乌雅氏。
19岁的乌雅氏生下了胤禛。所以在她20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封为德嫔。21岁的德嫔又给康熙生下了六阿哥胤祚。所以在第二年22岁的德嫔被康熙提拔为德妃。可惜胤祚只活了6岁。
23岁的德妃再接再厉。又给康熙生了个孩子。只不过这回是女儿。也就是皇七女。可惜这孩子当年就去世了。
24岁的德妃紧接着又给康熙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皇九女。这个孩子活了下来。被封为固伦温宪公主。嫁给了佟国维的孙子舜安颜。
27岁的德妃。再次给康熙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皇十二女。这个孩子虽然也活了下来。可惜只活了12岁。
不甘心的德妃继续努力。终于在自己29岁的时候。再次给康熙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便是十四阿哥胤禵。
大儿子被人家皇后抢走了。所以德妃心心念念地想要给自己生个儿子。她自己已经是德妃了。有资格可以抚养亲儿子长大成人了。所以十四阿哥胤禵是她本人一手带大的。那感情自然要比她和四阿哥的感情好得多。
三、德妃认定了。康熙肯定传位给十四阿哥胤禵。
德妃最喜欢小儿子。因此自然从内心偏袒这个小儿子。康熙到了晚年。不断给胤禵加官进爵。德妃也是喜上眉梢的。
因为在德妃看来。这就是一种征兆。她也不说破。至少内心是高兴的。反倒是胤禛这个时候的表现平平无奇。
不要说康熙看不上他。就连德妃本人也不太喜欢自己这个儿子。因为这个儿子实在是太冷漠了。已经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当西北发生叛乱以后。所有阿哥都想着要到西北平叛。因为康熙岁数大了。无法亲征了。所以必须要选取一位有能力的阿哥带领10万大军前往西北。
谁都知道。谁能够掌握这10万大军。坐上这个大将军王的位置。那么谁就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结果我们都知道。是十四阿哥胤禵成为了大将军王。代表康熙平定西北叛乱。这件事对胤禵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将会是继承人。
德妃看在眼里。心里更加高兴了。这个时候很多后宫的妃嫔都来拍德妃的马屁。为什么?因为她们也很看好十四阿哥胤禵。看来花落谁家已经不是什么谜题了。
结果胤禵却落榜了。你说德妃心里能平衡吗?好在新上台的。依旧还是她的儿子。但是这个儿子跟胤禵在她心目中。完全不是一个分量的。因此德妃为胤禵喊冤。也就很正常了。
总结:德妃是否殉葬?这件事也是疑案。
我们此前一直在说。德妃的身体其实不错。生出来的孩子。存活率比较高。可是康熙在1722年12月份去世后。她紧接着在1723年5月份就跟康熙走了。
这期间只有5个月的时间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妃去世呢?于是一波流言蜚语就传开了。大多数人认为。德妃一直在跟雍正抗争。她要为自己的小儿子争取皇位继承权。从而否定雍正的合法性。
但这不是胡闹是什么呢?为此德妃选择用死亡来向雍正表明。自己坚决反对雍正继位。世上真的有这样的母亲吗?好像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是这么个偏袒小儿子的人。
雍正登基以后。将德妃乌雅氏封为皇太后。还在考虑乌雅氏的封号时。64岁的乌雅氏就跟着康熙走了。我认为德妃的年纪也够大了。为反对雍正而殉葬。不是太靠谱。
参考资料:《清史稿》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11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雍正,康熙,阿哥,自己的,皇位,母亲,生母,儿子,皇后,皇帝
没想到大家都对相传雍正生母为何抗议雍正继承皇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皇位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所在。众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了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