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最大的威胁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国的西部却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事实上这股势力曾在号称当时全世界最强的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异军突起。成为足以与两大帝国分庭抗礼的强劲对手——这个对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这个王朝最鼎盛时期成为和东面的大唐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并立的亚欧大陆一股强大的地缘势力。
事实上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其实也是唯一的一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区的吐谷浑汗国扩张。为此还曾与唐朝爆发过冲突:松州之战唐军沉重打击了吐蕃。松赞干布随即与唐朝和亲。接受唐朝册封。吐蕃借此从唐朝引入先进科技、工艺及历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与此同时吐蕃开始控制周边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小国并曾联合泥婆罗援助大唐使节王玄策攻破天竺。
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
正当论钦陵在和唐朝的战争中一再取胜之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
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
尺带珠丹继松赞干布之后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双方在大昭寺会盟。同时吐蕃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战败。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尺带珠丹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黄色藏纸记载)。同时对没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员。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他消弭多次内乱。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吐蕃社会井然有序。充满勃勃生机。尺带珠丹在位时期奠定了日后吐蕃强盛的根基。
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
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知蕃军强盛。纷纷投降。成为属国。蕃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人纷纷逃窜。蕃军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
公元763年吐蕃趁唐朝忙于安史之乱而无暇西顾的良机一度攻陷李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另立了亲吐蕃的傀儡皇帝。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久怀不满的南诏王异牟寻趁机投靠唐朝。攻击吐蕃。同时用和亲政策拉拢回鹘(即之前的回纥)。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网。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然而在吐蕃的扩张过程中其实就已潜伏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在吐蕃国内问题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了这支雪域雄鹰的折翅:
吐蕃内部的问题首先在于吐蕃从来就不是一个像唐王朝那样的大一统帝国。而是以松赞干布的悉勃野部为核心通过压服其他高原部族而形成的联盟体系——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使用武力征服的手段。而是在各部族之间合纵连横分化瓦解。松赞干布对归附自己的部族往往选择吐蕃王室子弟与之结成政治联姻的策略。这样一来原来的各部族首领就成为了吐蕃王朝的外戚贵族。在松赞干布这样的雄主面前这些外戚贵族自然不敢造次。然而并不是每一代吐蕃君主都这么强势的。渐渐地在吐蕃内部就形成了王权和外戚贵族势力之间的博弈。在王权和贵族博弈的同时吐蕃宗教界也正在进行一场大博弈——我们知道今天的西藏地区信奉的是藏传佛教。然而在吐蕃王朝崛起之初这里的原生宗教是苯教。吐蕃王朝时代恰恰正是佛教广为传播并逐渐取代苯教在这一地区的地位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间是曾爆发过激烈冲突的。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间的矛盾之外。在当时残酷的奴隶制度下备受压迫的奴隶对统治这个国家的上层贵族的忍耐也越发走向尽头。
当吐蕃内部问题重重危机四伏之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实际也处于极其不利的状态:尽管吐蕃足够强大。但长年累月的战争不断消耗着吐蕃的国力——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青藏高原的高寒自然环境在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来就较为滞后。而战争则使吐蕃国内的农牧业生产进一步受到摧残。更糟的是在长期的战争中吐蕃实际上已成功实现四面树敌的格局:在西域吐蕃同大唐和阿拉伯帝国争雄。同时西域本土部族也并非真心归附吐蕃;在昔日的北庭都护府辖地吐蕃和回鹘展开了争夺;在南部吐蕃曾侵入过天竺的恒河流域;在东南吐蕃极力想要控制南诏政权。导致南诏在公元794年选择归附唐朝对抗吐蕃。可以说吐蕃的东、南、西、北皆为敌国。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四战之地。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最终吐蕃在周边各国的共同打击削弱下日渐衰落。与此同时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状态。
其他观点:
连年征战
尊崇佛教
松赞干布继位后。对佛教很看中。青藏高原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个人爱好。吐蕃最高统治者对佛教的宣传出了大力。松赞干布、赤德松赞、赤祖德赞是“三大法王”。都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赤祖德赞时期一度实现了政教合一。然而佛教却不被大部分旧贵族所接受。佛法盛行。用于建造佛寺的财政负担加重。而赤祖德赞又实行七户养僧制(七户人家供养一个僧人)。大量的人成为佛教徒。使得百姓的赋税进一步加重。加深了矛盾。而且。佛教和原生苯教之间还存在着斗争。这都使得吐蕃王朝内部矛盾重重。
灭佛。
朗达玛被反佛势力推上最高位。然后开始灭佛。针对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来摧毁佛教。致使青藏高原的佛教遭到沉重的打击。这遭到了僧人们的记恨。所以朗达玛做了四五年的赞普。就被一个名叫拉隆多吉的僧人杀死了。
朗达玛一死。所有的矛盾全部爆发。最后导致吐蕃王朝覆灭。
其他观点:
按照史料记载。吐蕃人的祖先是先秦时期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羌人。五胡乱华时。羌族就是乱华的主力军之一。不过吐蕃的祖先当时没有参与乱华。因为羌族是一个联盟。汉朝时期大概分了四个分支。其中乱华的那支叫西羌。汉化程度最深;而吐蕃人的祖先是发羌。活动在西藏一带。当时还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水平。另外还有两支分别是活动在昆仑山脉一带的婼羌和生活在川西高原上的氐羌。(婼羌是最早进入新疆的黄种人。氐羌和五胡乱华的氐族同属一脉)
南北朝后期。生活在西藏地区的发羌人与西藏当地的孟族、迷唐等部落相融合。形成了吐蕃族。之后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由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并开始向外扩张。先后征服西藏地区的诸羌部。比如后来西夏党项人的祖先。当时就被吐蕃人征服了。注意。当时只是征服了西藏地区。
唐朝前期。由于当时青藏高原的东部还有一个鲜卑人建立的吐谷浑政权。阻碍了吐蕃向东的扩张(阻碍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单凭吐蕃的实力还拿不下吐谷浑。于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主动与唐朝互通关系。迎娶了文成公主。奉行对唐和好的政策。而唐朝一方也因为跟吐谷浑的关系不好。因此也对吐蕃的主动示好表示了极大的诚意。
在处理完与吐蕃的关系后。唐贞观九年。唐太宗正式与吐谷浑开战。唐朝前期的著名大将几乎是轮番上阵跟吐谷浑死磕。最早是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击吐谷浑。唐军一直杀到青海湖后才班师回朝。之后是名将李靖西征。这次唐军集结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等一票大将出征。大破吐谷浑军。逼得吐谷浑王自缢而死。整个吐谷浑部落向唐朝归顺。
但是唐朝打吐谷浑打的太狠了。导致吐谷浑元气大伤。吐蕃在青藏高原上没了对手。到了唐高宗时期。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根本无力抵抗。吐蕃随即统一了青藏高原。吐蕃占有吐谷浑后。其北境直接与唐河陇相接。威胁着唐朝的河陇、西域。唐军在薛仁贵的统帅下对吐蕃实行反击。结果大非川一战。唐军几乎全军覆灭。从此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从大哥与小弟变成了竞争对手。
安史之乱后。由于唐玄宗的昏庸无能。唐军失了平叛的先机。被安史叛军占了东都洛阳。后来又占了长安。为了平叛。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李亨跟回纥人达成共识。邀请回纥军协助唐军平叛。为了表示诚意。唐军的河西与陇右精锐部队调往东线平叛。这就导致唐朝在河西的防御出现了空虚。被吐蕃人乘虚而入。
吐蕃当时的赞普是西藏历史上最有能力的赤松德赞。他执政之后。不仅平定了吐蕃内乱。还任用了尚野息、尚悉东赞、尚赞摩和论悉诺等一批人才。使得吐蕃势力大振。因此吐蕃对唐朝的河陇地区展开了蚕食。先后攻陷了唐朝的威戎军、神威军、天成军等军。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唐代宗继位后。剿灭安史之乱进入了最关键时刻。整个唐朝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东面。结果就忽视了西线的防御。吐蕃乘虚深入内地。进军速度非常之快。只用了两个月就杀到了长安城下。唐代宗听说吐蕃军杀来了。不敢做任何抵抗。直接逃到了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立了一个傀儡皇帝。还纵兵抢劫。把长安城扫荡一空。(唐朝历史上对吐蕃最大的一次惨败)
备注:唐代宗不跑也不行。当时吐蕃号称二十万。驻守长安的唐军只有两千……
当时正在家里赋闲的郭子仪听说长安被吐蕃攻陷后。立马出山。招兵买马了四千人。凭借个人威望收复了长安。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唐军收复长安。是吐蕃人主动撤离的。双方并没有血战。这也导致两年后吐蕃军卷土重来。而吐蕃第二次兴兵。比第一次还厉害!这一次他们联合了回纥人。在唐朝奸细的引导下。以三十万大军直取长安。听说吐蕃再次进兵后。唐代宗急召郭子仪。令他平叛。郭子仪接诏后。先是说服了回纥。拆散吐回联盟。接着又联合回纥军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打的吐蕃元气大伤。
但此时的唐朝已经没有能力跟吐蕃进行全方位对抗了。唐军的目的仅仅是保住关中。至于陇右、河西、西域。则只能放弃了。这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唐朝在先后失去陇右与河西之后。与唐朝中断了陆地连接的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后来又坚持了四十二年。但一直都等不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援助。最后非常壮烈的被吐蕃人给吞并。
在攻占西域与河西走廊后。吐蕃的势力达到了极盛。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还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王朝。唐朝不敢与吐蕃争锋。只得挑唆吐蕃与回纥之间的关系。令它们在西北相互消耗实力。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挺管用的。吐蕃在与回纥的战争中消耗了巨大的国力。为了弥补战争的损失。吐蕃又转头攻唐朝。结果被唐朝节度使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人多次重创。打的回血无力。为了缓解压力。吐蕃主动向唐朝求和。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从此之后吐蕃陷入了衰退期。(回纥也衰退了)
九世纪中叶。沙州(敦煌)人张议潮发动了大起义。河西的唐人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等十州(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重挫了吐蕃人在青藏高原之外的统治。河西、陇右地区也归附回了唐朝。
其实在张议潮起义之前。吐蕃王朝内部就已经四分五裂了。末代赞普达玛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史称朗达玛灭佛。佛教徒视其为牛魔王再世。故称其为“朗达玛”(“朗”意为牛)。最后达玛被佛教僧人贝吉多杰刺杀。其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互争位。导致了吐蕃分裂。(张议潮也是在吐蕃分裂后才起义的)
由于王子相争。也直接导致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两边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自立。参加混战。这一混战。极大的削弱了吐蕃的实力。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川南地区的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奴隶起义军甚至把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都刨了。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
最终吐蕃王朝在内乱、起义、外部势力的三重打击下。全面崩盘。统一的吐蕃分裂成了四个王系:拉萨王系、阿里王系(古格王朝)、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吐蕃王朝也正式宣告解体。覆灭。
回看吐蕃的兴亡史。它的灭亡原因可以归咎于五个原因:
第一、内乱严重。
吐蕃的内乱。那不是一般的乱。首先是赞普与权臣的矛盾、其次是权臣与驻外大将矛盾、第三是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矛盾。臣子之间相互杀。臣子与赞普之间相互杀。导致好几任赞普都是在内讧中被谋害的。比如第三十六任赞普赤德祖赞被大臣谋害了、末代赞普达玛被佛教僧人刺杀了。一旦赞普被谋害。必然是内讧连连。这样高频度的内战。不灭亡就是见了鬼了。
第二、扩张太快。体制落后。
吐蕃鼎盛时期的人口有一千万。但它的本族人口其实只有三百万。剩下的都是后来通过战争征服的。这些被征服的人。很难说对吐蕃有什么忠诚。而吐蕃又是怎么管理这些人的呢?非常的落后。
吐蕃王朝。它是奴隶社会。所以吐蕃的管理体系更像唐朝设立藩镇之后的模式。或者说像先秦时期的分封制。也就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很薄弱。甚至连王朝的核心领土(青海地区)都长期被权臣把持。这样搞有利于王朝的极速扩张。因为将领们抢到的财富可以都往自己口袋里装。扩张的积极性很高。但缺点就是除了西藏之外。通过对外扩张短暂占领的河西走廊、甘肃南部、云南、西域等地。最后都被各种军阀和地头蛇们掌握了。如果中央强盛时。地方还能听命;一旦中央内战了。地方就会摆脱中央的控制。比如南诏摆脱吐蕃臣属地位、河西走廊的汉人反吐蕃起义。重新归唐就是典型案例。
第三、穷兵黩武。四面为敌。
吐蕃的三十七任赞普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它们北与回纥开战。东与唐朝连连冲突。南边和南诏也不太平。西边又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的霸权。可谓是四面皆为敌。青藏高原的物产本来就不丰富。吐蕃的国力不足以支持这种长期的战争。所以吐蕃的扩张其实是带有一定的抢劫性质的。如果打赢了。有战利品。那么扩张就是赚的;但如果打输了呢?会极大的消耗了自己的国力。甚至连吃饱饭都很难。第三十八代赞普可黎可足就是因为败仗太多了。国力支持不了了。所以才主动与唐朝休好。以缓解阶级压力。但此时修好已为时已晚。挽救不了吐蕃最后的崩盘。
第四、宗教原因。
众所周知。宗教是一个非常烧钱的项目。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的土地不用课税。加之僧侣免除赋役。使得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不仅与普通地主存在矛盾。还严重损害了唐朝的国库收入。所以才有了后来唐武宗灭佛。吐蕃当时的情况跟唐朝比。也没有好到哪去。末代赞普达玛继位后。面对自己爷爷、老爹留下来的烂摊子很是头疼。于是他就开始灭佛。寄希望于通过打压佛教的势力挽救政权。结果佛没有灭成。他自己倒被僧侣给刺死了。他的死直接导致了吐蕃内乱!
第五、气候变冷。
温度对于农业(包括畜牧业)来说。是很重要玩意。古时候由于科技水平落后。生产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万事顺心。而一旦有个什么大灾荒。比如蝗灾、水灾、旱灾之类的。那必然是饥民满地。爆发农民起义的前兆。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连中原王朝都承受不起。那就更别提青藏高原这种自然条件本来就不好的地方了。
吐蕃能崛起。从气候角度来说。是沾了当时气温上升的光。南北朝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开始上升。吐蕃也开始从部落联盟发展出奴隶制国家。唐朝时期。气温到了最高点。吐蕃也就碰巧建国。在其后两百年。温度居高不下。吐蕃的国势也是蒸蒸日上。等到了唐朝后期温度开始下降后。青藏高原这种特别依赖于天气的地区。也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兴起了。
备注:唐朝时期的问题。比现在高一度。比宋朝高四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11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吐蕃,唐朝,王朝,青藏高原,西域,吐谷浑,松赞干布,佛教,帝国,长安
没想到大家都对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最大的威胁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国的西部却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事实上这股势力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