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原创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特长。剑茎(柄)也相对很长。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双手剑在某些时候单手使用亦可);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秦朝的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这个问题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武器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非常精巧。一号俑坑已出土铜弩机158件。无郭。素面。出土时有的仍在弩的残臂上。大多数仅见弩机不见弩臂。铜弩机由望山、悬刀、牙、栓塞等部件组成。机件大小基本相同。只有悬刀的形制和大小略有差异。弩机作为安装于弩臂后端的机械装置。有瞄准与发射双重功用。

汉代兵器的发展

汉代的武器种类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军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种多样。长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剑;远射兵器有弩、弓;防护兵器有盔甲、盾牌;攻守的兵器有钩镶。此外还有锤、挝、杖、钺、斧等劈砍、锤砸兵器。在各种兵器之中。铁兵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汉初晁错所列的弓弯、短兵、长戟、剑盾、矛铤等多是质量精良的铁制兵器。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长安武器库所出兵器。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兵器。刀、剑、戟、矛、斧、骸、盔甲一应俱全。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

逐渐被淘汰的原因

自从秦汉以后:由于锻造技术的提升。战场上已经不满足于青铜兵器的使用。以青铜器的兵器逐渐变成铁器为主的兵器。只有少量的青铜兵器仍然被使用。

兵种发生了变化:继承下来并进 行重大改进的戟没有逃过被淘汰的命运。长一丈八尺的槊(长矛的一种。枪头较宽)成为骑兵的主要 装备(南北朝)。但是在唐中叶以后。标准的长枪又取代了槊的地位。根据《唐六典》记载。 当时枪分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头枪4种。每个士兵(包括步兵和骑兵)都装备1条。长枪运用很广。 除了战时格斗外。扎营时可以用作支撑营帐。防守时可以当拒马。渡河时可以用来捆扎木筏。而作 为另外一种士兵的必备武器刀。有2种主要用刀:一种是横刀(也就是佩刀)。当时刀剑的佩戴 方法已经从毗式佩剑法。转化为从伊朗传入的双附耳佩系法。另外一种叫陌刀也称拍刀。是一种长 柄2刃刀。长1丈。步兵使用。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新唐书》记载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 将“陌刀五千列于阵后”时遭到唐军的耻笑。3.

兵器种类发生了变化:有长杆刀枪各七种。短柄刀剑三种。专用枪九种。兵器和工具合一的五种。斧和叉各一种。鞭锏等特种兵器十二种。防护装具四种。护体甲胄五种。马甲一种。弓四种。箭七种。弓箭装具五种。弩六种。复合式床子弩八种。它们实际上是集宋代以前发展的各种冷兵器的大成。人们常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来形容中国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兵器远远不止这十八种。说它多得数不清是不算夸大的。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戈主要是用于战国时期战车的一种长兵器。

那个时候的战车比较特殊。前面是马。后面是车厢。通常有一个驾驭马匹的士兵。另外还有一到二个作战士兵。这些士兵多是弓箭手。在远距离进行射箭。

然而。既然是战车。总会有近距离肉搏的。

但敌人绝对不可能正对着马冲过来。不然直接就会被马匹撞死或者踩死。肯定是从战车侧面进行冷兵器肉搏进攻。

所以。在战车上使用长矛不太合适。

因为战车前面是战马。人站在战车上操作。如果面对正前方攻击。长矛就至少要比马匹长的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从侧面刺人。也很危险。因为在战车上操作同骑马有很大不同。战车兵一旦刺中敌人。因为战车的高速。拿着长矛的士兵很容易坠车。

所以。戈就出现了。

戈主要是用于啄击或者钩击。前者是类似于啄木鸟一样的用尖头啄人。后者是直接利用战车的速度。横着钩人。

由于战车的速度很快。钩人和啄人的的威力巨大。很容易造成致命伤。

同时。由于戈是挥舞着攻击。即便刺中敌人后脱手。也不会让士兵自己坠车。

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战车专用的武器。

随着战车被淘汰。骑兵则不需要这种不能刺杀的戈。直接用长矛即可。

所以。戈在汉代就迅速被淘汰了。

其他观点:

戈。是一种兵器。它是由青铜或者铁精制而成。

戈除了一个长长的把柄(1米到1.8米)。前端的主体还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面的部分较长(约30厘米左右)叫援。是横着的利刃。有弯度。上下两面都有刃;援向后伸出的部分叫内。内没有锋利的刃。

因为戈是前后突出。前锋上下有刃。既能横着打击敌人。能用后面的部分锤击敌人。还能凭借弯度对敌人进行像镰刀割韭菜一样钩杀,也能像啄木鸟一样啄刺敌人,也算个一戈多用的多功能武器。

这种武器跟弓弩不同。是个近战武器。诞生在商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衰败于秦朝。

戈杀伤力没有长矛大。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行其道?

因为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骑兵还没有出现。那时候近战较多。大规模的运动战很少。多以战车作战为主。

战车作战都是敌我双方面对面交锋。近距离接触。跟现代战争的肉搏也差不多。只不过士兵是站在战车上。用兵器向对方发起进攻。

但因为是车战。刀剑和斧头这样的兵器也发挥不了作用。全靠长矛和戈来联袂演出挑大梁。

当两军列阵前线对垒的时候。双方往往都绞尽脑汁要打乱敌人的阵型。破坏敌人的防线。也就是让对方造成混乱。

事实上在进攻时。戈比长矛更有效。长矛只能直刺和隔开敌人的兵器。而戈除了对敌人进行俯击、横击。能隔开对方的盾牌。还能将敌方士兵从队列的战车上中钩出去。 把敌人严密的阵型撕一个缺口。让战友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且战车作战的时候不是静止的。战马带着战车到处奔跑。士兵都是在眼前一晃而过。

在这种情况下。矛很难刺中敌人。而戈却可以横击。击中率更高。

因此说。戈这种兵器在以战车作战为主的春秋战国战场将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出尽了风头。大行其道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任何一种作战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兵器也不会是长盛不衰的。随着战争方式的改变。戈这种兵器也和其它兵器一样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遭到冷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戈之所以被打入冷宫。首先是因为到了秦代冶铁技术逐渐成熟。以铜铸成的戈锋利程度有限。只能突刺和横击。

而冶铁技术成熟后。铸造的刀具更锋利。杀伤力更大。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其次是因为后来的作战方式改变了。以战车为主的战地战。变成了以骑兵为主的运动战、闪击战。

公元前四世纪末和三世纪初。战国时期的赵国引进了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骑兵作战慢慢代替了战车作战这种落后的作战方式。

虽然同样运用马匹。战车作战的速度跟单骑行进的速度相差很多倍。骑兵跟骑兵之间。或者骑兵跟步兵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等于是贴身肉搏。交战节奏也更快了。往往是几秒之间就见了分晓。你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这种兵器已经显得落伍了。反应速度显得慢了半拍。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哪怕慢了十分之一秒。对方就会手起刀落将你干掉。

跟戈比起来。各种直刀、弯刀更适合在战斗中使用。这些战刀刀柄变短许多。只有手握部分。其余部分全是刀刃。而且刀刃比戈要锋利许多。其中的弯刀也有跟戈一样横扫的功能。战刀又有戈所不具备的劈刺功能。而杀伤面积比戈更大。

总之战场上的兵器没有常青树。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不过戈这种兵器从问世到被淘汰。也风行了近千年。没有遗憾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21:02

    兵器,战车,作战,骑兵,长矛,敌人,士兵,弩机,青铜,武器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21:0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21:02

    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