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觉得。不能正视自己缺点。这属于心理疾病。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人的感觉是安全的、惬意的。只要一出了这个区域。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按我个人浅显的理解。我觉得90%的人都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是意识不到。就是单纯的逃避。我更愿意把这个情况称之逃避。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伪装(这里不含贬义)。
宽泛的理解。不敢正视的缺点不仅仅是指性格上、能力上的缺点。包括学习不好。专业技能差。经济条件差。人长的不帅等等都可能被认定为缺点。曾经在我月收入1000多的时候。逢年过节回到家乡。我也会买一包玉溪装在口袋。而另一个口袋装着我日常抽的白红塔山。我们也经常会听某些人说“我认识某某局长”、“我认识某某老板”。而事实是他只是在某一个特定场合远远的见过这些人。
在我看来。这都是无法正视自己缺点的表现。从人性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并且尽可能的放大。借以获得别人的肯定。进而满足自己心理的需求。
其他观点:
人类的本性是趋乐避苦。追求快乐而远离那些令人痛苦的事物。很显然。正视自己的弱点也会引发自己的不愉快的、痛苦的感受。那为了不去承受这样的痛苦。就会选择不去看自己的弱点。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弱点。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大脑保护我们远离各种不愉快的想法和感受的一种重要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依赖这些防御机制来保证我们的心理健康。来获得内心的平衡。但是防御过当就会造成另外的心理问题。比如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假如只是偶尔不去正视自己的弱点来保护自己。这是有好处的。但是一直不去面对。可能就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的反应。那这就属于防卫过当了。
最常见的有这么几种心理防御机制:
1、转移:把一种情绪从源头导向另外一个目标的一种方式。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是转移的运用;
2、投射:把一个人的情绪、思想和动机投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例如:一个背地里经常说人坏话的人会觉得其他人也经常在背地里说他;
3、合理化:为自己不理性或者不可接受的行为找虚假的、看似合理的借口。例如:从公司拿东西到自己家。然后为自己的偷盗行为找借口“反正公司已经赚了那么多了。这一点点根本就无所谓”;
4、退行:退回到小孩子的行为模式(旧的行为模式)。例如:一个学生考试成就很差。他开始对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又哭又闹;
5、压抑/否认:把一些潜意识中觉得难以忍受的想法和感觉埋在心底或者遗忘。例如:玩游戏上瘾的人拒绝承认自己游戏上瘾。因为他们也在很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亲历犯罪现场的人事后记不起任何相关的事情;
6、升华:把一些不可接受的冲动、想法或者情绪升华为可以接受的形式。例如:一个充满愤怒的人把能量释放到高强度的运动中去;
7、过度补偿:为了补偿某一些方面的弱点或缺陷而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补偿了不足。还取得了更多其他的成就。例如:一个人这个学期考试不及格。下个学期他通过努力不仅考试及格了。还得了全班第一名。
因为人的一生中总是难免遭遇一些不可承受的重大事件。适当地运用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是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的。而且有的防御机制是比较好的方式。
比如不肯正视自己的弱点这个是属于否认。如果把这种不肯正视转换为“升华”或者“补偿”的形式。那就更可能对当事人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阿德勒。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叫《自卑与超越》。就是讲述如何超越自己的自卑获得成就。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弱点会导致自卑。但是它同样也有这强大的动力。如果能发挥出来。那我们就能超越自己的自卑。来获得成就。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谢谢!
其他观点:
说白了。就是没有钱。这个社会。只要你有钱。什么弱点都在朋友面前是优势。什么水克火。火克木。你如果没有钱。什么都克你。话糙理不糙。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24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自己的,弱点,自卑,缺点,就会,机制,不去,心理,这是,想法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有些人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弱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觉得。不能正视自己缺点。这属于心理疾病。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