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诗的前四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原创

《乐府诗集》诗的前四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郭茂倩编的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他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著录。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后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后人的拟作列于后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例如。“相和歌辞”《薤露》和《蒿里》

此书还把后人各种拟《陌上桑》而作的诗。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见。《陌上桑》对后来文人的种种影响。又如。把陆机的求仙诗《东武吟行》和鲍照的《代东武吟》编排在一起。可见同一曲调。可以谱写成内容完全不同的各种诗歌。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如“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指出这个曲调在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代可能已经产生。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所录“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 关于此书的分类。近代学者也曾有过争论。如书中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曲辞的界线。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认为“清商”乃汉魏时的“清商三调”。郭茂倩把“吴声歌”、“西曲歌”称为“清商曲辞”。而把汉魏的“清商三调”归入“相和歌辞”是承袭了南宋郑樵《通志》之误。

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卷一: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 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然自黄帝已后。至於三代。千有馀年。而其 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乐 歌也。《清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祀明堂之乐歌也。《载芟》、 《良耜》。藉田社稷之乐歌也。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两汉已后。世有制 作。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 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

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时有邓静、 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 夔总领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庙 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永嘉之乱。 旧典不存。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至孝武 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乃诏颜延 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南齐、梁、陈。初皆 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

特点: 1、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3、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乐府诗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鼓吹曲辞: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三、民间的歌辞 相和歌辞: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

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

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诗歌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哀景写哀情 谋篇有特色——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鉴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

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29:43

    大海,乐府,碣石,老兵,这是,曲调,东向,澹澹,作者,观沧海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29:43

    没想到大家都对《乐府诗集》诗的前四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29:43

    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