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二战时日本人口为7000万左右。中国人口为4.5亿。中国是它的6.4倍。
可是。虽然两国人口差距如此巨大。但中国始终没有讲人口差距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国民党政府在八年抗战中屡次需要靠抓壮丁来补充军队。这是为什么呢?
兵员消耗远远高于日军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国文盲占百分之九十。
相比之下。近代日本的统治者则重视教育。提倡“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从明治十四年(一八八一年)到昭和四十年(一九六五年)。八十四年间日本的国家和地方教育经费合计共增长了十六万倍。
20世纪初。日本就普及了小学教育;日本的军校质量亚洲一流。日本的中高级指挥官基本上来自于日本陆军、海军士官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为日军培养了数万精英。
而中国将领中科班生寥寥无几。一天军校没有上过的将领也大有人在。甚至文盲还占据一定比例。
而且。中国的军校如黄埔军校学制只有三年。日本军校则为六年。日本军人在上陆军大学之前。还要上陆军士官学校。还有不少人上过陆军幼年学校。
比如侵华中国派遣军总司官冈村宁次。14岁就开始上军校。20岁才毕业。51岁才当师团长。
侵华日军第十一军第五任司令长官横山勇也是如此。他先是在地方幼年学校、中央幼年学校上军校。然后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之后再上陆军大学。毕业时已经26岁。50岁才当上师团长。
而中国军人20岁当团长。30岁当师长。40岁当军长的并不鲜见。比如国军名将王耀武。28岁当了旅长。30岁就当了师长。
这就导致中国军队将领的作战经验没有日军丰富。军队整体战斗力不如日军。在交战时投入兵力往往要多出其5、6倍才能打个平手。兵员消耗远远高于日军。
如淞沪会战国军投入兵力120万。日军20万;国军伤亡30万。日军伤亡约4万。
徐州会战中。国军参战兵力约70万。伤亡10万;日本参战20万左右。伤亡约2.6万;之后的大规模会战。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比例。大致如此。
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作战总伤亡322万人。其中死亡133万、负伤177万。其余为失踪和因病死亡人数。
根据《抗日战争8年敌我兵力损失统计》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负伤29万人。阵亡16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合计58.3万人。”
1931年到1945年这14年间死于战场的日军人数。日方统计结果为19万。这显然太不靠谱。
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的数字则为48万。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则采用建国后综合统计后的数字——55万。
亦有一种说法是。日军伤亡在百万人左右。
而日军在战场上死亡一个人。中国军队就要付出四个人的代价。如此下去。中国兵力肯定紧张。
国民党实际控制区域小得可怜
虽然蒋介石在1927年就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但是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没有实现过真正统一。
阎锡山、盛世才、西北三马、桂系、川系、滇系、蒙系等军阀控制着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建立独立王国。
他们也不是不抗日。但是一部分军阀消极抗日。以保存实力为主。军队是他们的命根子。
国民党想在军阀的地盘发号施令、征兵是难事。想调动军队更是难上加难。
抗战爆发后。东北失守、华北失守。很多地区成为沦陷区。
巅峰时期。日本控制了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中275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将近四分之一;城市933个。占全国城市的将近一半。国民党自然不能在这里征兵。
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实际控制面积只有416万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35%左右。
除了日占区、未沦陷区、军阀控制区。国民党实际控制地区和人口少得可怜。兵源也相对减少许多。
不可否认的是。抗战中后期。四川、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也出力不小。为抗战贡献很多兵力。
抗战期间。先后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广西抗战期间出兵总计一百万。出兵总数占全国各省第二。
贵族、云南等军阀控制下的省份也为抗战出力不小。
但是总的来说。上述地区在军阀控制下。征兵不能顺利开展是不争的事实。
伪军人数较多
抗战时期出了很多汉奸。如溥仪、汪精卫、王克敏、齐燮元、庞炳勋、孙殿英等。他们不但不保家卫国。反而认贼作父、为虎作伥。为日军服务。
蒋介石还推出了“曲线救国”理论。号召那些在战场上打不过敌人。被敌人紧逼。没有退路的人向日军投降。保证日后对他们既往不咎。
如此一来。又有很多国民党将领先后投降日军。调转枪口向抗日军民进攻。
伪军总兵力多少没有一个准确数字。一说200万。一说150万。最保守的估计130万。
不管伪军实际兵力多少。都是中国人。是此消彼长的态势。他们参加对中国军队的战争。牵制了中国军队的兵力。也增加了中国军队伤亡。减少了兵源。
总之。抗战时期中国综合国力不强。国家四分五裂。武器装备落后。再加上兵役制度不合理。兵源有限。跟日军较量完全处于下风。这也让抗战打得一场艰苦。
征兵制度差异
20世纪20年代,日本开始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和平时期服役时间为两年。
退役后成为“预备役”士兵。期限超过三年之后就成为“后备役”士兵。
一旦发生战争。而且持续下去。就要进行全国总动员。预备役和后备役就要走上战场。弥补战损。
除此之外。有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两类兵源根据需要随时跟进。
由于日本实行了忠于天皇和军国主义洗脑教育。以及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年轻人当兵积极踊跃。
在这样的兵役制度的培训下。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已拥有现役兵员38万人(17个师团)。预备役兵员738000人。后备役兵员879000人。第一补充兵1579000人。第二补充兵905000人。合计4481000人。
当时日本人口为7000万。这意味着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当兵。而现实生活中。每6个人才可能有两个成年男子。除了中老年、少年男子和老弱病残之后。适龄男子大约是十分之一、
而这十分之一的男子。还要有一部分人维持治安、在政府部门、企业厂矿工作。
换言之。符合当兵条件的日本男子。几乎全都动员了。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就开始动用后备役人员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打算垂死挣扎。进行“本土决战”时。再次放宽了征兵年限。短时间内新建了69个师团。基本达到了成年男子“全民皆兵”的状态。
而民国时期。依旧延续了实行上千年的“募兵制”。也就是当兵靠自愿。不当无所谓。
无论是政府还是军阀。需要补充兵源的时候。贴个告示。租个房子作为征兵点。让大家自愿报名。
那时候的征兵文案是“一兵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
尽管如此。老百姓信奉一句古话。即“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是缺吃少穿、走投无路的人不会去当兵。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才开始强制征兵。“两丁抽一”、“三丁抽二”。即“抓壮丁”。
这时候。国民党不能在军阀控制的广大西北、西南地区征兵。也不能在蒙疆地区征兵。更不能跑到东北征兵。实际征兵范围很小。只征了52万壮丁补充军队。
当时国民党控制的军队共180个师约215万人。再加上50万可用之新兵。总数只有260万人左右。
而日本现役和后备兵员达到400万。加上台湾和朝鲜及东北的伪军。数量远超中国。总数可达近650万人。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中国。
国民党兵源紧张。体检不能严格。文盲也举手欢迎。训练两个月就送到了战场。
强征的兵。到了战场战斗力差。伤亡率高。又加剧了兵源短缺。
无奈之下。就要迅速征兵补充。素质更难保证。上前线几乎是白白送死。形成了恶性循环。
解放区占有一部分兵源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战。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抗战发展很快。解放区范围不断扩大。也分流了一部分兵源。
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兵力也达到了127万人。加上民兵。不低于200万。
而解放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将近四分之一。人口约1.36亿。占全国人口的28%。解放区的青年自然不会到国民党军队当兵。如此又分流了一部分兵源。但相比于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的人来说。这部分兵源反而能在抗战中真正发挥作用。是真正的抗日中坚。
其他观点:
早年。对岸的电视台曾做过一期节目。比较细致的阐述过这个问题。
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
一。装备水平落后。人力资源不足。
抗战期间。敌我的装备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而装备落后。那就需要用优势兵力来弥补。
通常情况下。国军要有五倍兵力优势才能保证与日军打个平手。
虽然理论上而言。当时的中国有4.5亿人。
日本本土只有7000万。就算加上属于殖民地性质的朝鲜和台湾。也才1亿。
我们的人力资源。能满足兵力需求。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因为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大体上是东稠西疏。
而抗战开始后。沦陷的区域。恰恰又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如当时的山东有近3700万人。河北约2970万。江苏3200万。
抗战期间。虽然敌后沦陷区的具体人口数字缺乏详细的统计。但粗略估算下来。怎么算也不会低于1.5亿。
比较直观的体现。就是抗战期间。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养活了近百万抗日武装。而沦陷区的老百姓。又养活了100多万伪军。
这加起来就是200多万兵力了。
国民政府丢失了这么多的兵源。国军的兵力肯定就不充裕了。
二。民国时期。户籍制度形同虚设。国民政府也很难征到优质兵源。
整个国民政府时期。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口。
而不知道有多少人口。那政府就不可能存在有效的兵役制度。
而不存在有效的兵役制度。那就只能募兵。
但是。以国军的军纪。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混口饭吃而参军呢?
因此。国军当年补充兵源的手段。实际主要是通过拉壮丁得到的。
关于拉壮丁。蒋纬国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讲过一个他亲眼目睹的事情。
大概是1944年。戴季陶的儿子戴安国在路过重庆的一个院子时。听到院内有斥打声和哭泣的声音。他觉得奇怪。就进去查看。
结果。院内的场景差点没把他气死。
一个军官。趾高气扬。打骂壮丁。而壮丁则普遍饿得皮包骨头。半死不活的跪在地上挨军官的揍。其中还有年约半百的老年人。
最让戴安国气愤的是。院内居然还有已经死去的壮丁。人死了。根本没人管。只是用瓦片盖在了死者的脸上。
后来。戴安国把情况告诉给了蒋纬国。
蒋纬国亲自去看。发现情况属实。又报告给了老蒋。
老蒋听说后。也很生气。
因为壮丁的开销。政府是拨了款的。不管怎么算。都不可能饿死人。除非中间环境出了问题。
于是。老蒋就派人调查。
等到调查后。老蒋才知道这种事情在当时的国统区。很常见。不是个例。
通常来说。征兵署抓100个壮丁。还没有送到部队。至少会因饿死或病死而减员10人。
有些路程远的壮丁队。如从福建、江西抓壮丁到重庆。减员最多可以达到99%。
在贵阳一个壮丁收容所里。我(蒋梦麟)曾经和广州来的壮丁谈话。我问:“你们从哪里来的?”他们说:“广东曲江来的。”“你们一共有多少人?”他们说:“我们从曲江动身的时候有七百人。可是现在只剩下十七个人了!”……在这种残酷的待遇下。好多壮丁还没有到达前线就死亡了。那侥幸未死的一些壮丁在兵营里受训练。大多数东倒西歪地站也站不稳。这是因为长途跋涉。累乏过度。饮食又粗劣而不洁。体力已感不支。又因西南地方恶性疟疾流行。因此一般壮丁的健康情形都差极了!——《新潮》
据《史迪威日记》描述。国军在1942~1944年补充的新兵。平均只有53%能补充到一线部队。剩下的近一半人。不是逃亡。就是死在了路上。
实际上。国民政府当年拉的壮丁并不少。抗战八年。总计获得了约1405万壮丁。
如果这些“兵”。全投入到战场。兵力肯定不至于捉襟见肘。
但是。由于实际逃跑、病死的壮丁。就占了近一半比例。
而另一半补充到部队的。素质又不高。
因而。当年很多国军一线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是很低的。如一个团的实际战力。可能只有理论战力的一半。
为什么当年的驻印军远征军能打?
因为远征军的兵源素质高。
史迪威当年为了保证士兵的素质。曾经把新补充的1800人。直接退回了1200人。理由是这些新兵有结膜炎和皮肤病。可能会影响全军的战斗力。
另外。驻印远征军是美国人出装备。负责军事训练。英国人负责生活供应。士兵装备相比于国内的国军。可以用奢侈来形容。战斗服。作训服。夹克。内衣。毛裤雨衣。背包钢盔。防毒面具。甚至袜子。一应俱全。
伙食方面。面包。大米罐头。肉食。直接由美军后勤部门转发。直接供应到每个人。没有苛扣一说。
军饷、津贴也是由美军掌握花名册。直接发到士兵手里。没有吃空饷。克扣的问题。
这样条件下训练出来的军队。自然能打。
三。军队腐败。严重影响战斗力。
这个问题在第二点已经说了。这里只简单提一下。
国军部队。按照当时人的说法。一个师。仅师长的吃空饷名额就有两三百人。算上其它各级军官的吃空饷。编制的15%。估计都是不存在的。只停留在账面。
一线部队吃空饷的问题如此严重。战斗力能有保障就是见鬼了。
当年正面战场的大会战。国军参战部队的番号往往很多。但参战兵力按照吃空饷的数字打完折扣后。缩水严重。实际往往并不能对日军形成5:1的优势。
而这就导致了很多次会战。前期往往还能按照计划执行。但打到后期时。却因为兵力不足等原因而无法继续打下去。最后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不要小看了军队的腐败问题。
看看八路军、新四军就知道了。
虽然武装装备也很落后。但纪律严明。战斗力远超国军的非精锐部队。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654条回答。
不是说一个国家人多。就能有很多士兵的。这不是一个概念。
人口多。只能说适合服兵役的潜在兵员很多。缺不代表就能够提供大量士兵。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兵役制度是国家立足之本。
只有国家存在一个完整、高效的全国性兵役制度。一旦爆发战争才会有充足的兵员。
今天大家也许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解放军已经有30多年没有打仗。目前周边局势也比较稳定。2020年开始却要一年两次征兵。
这是中国的兵役制度决定的。
保证一年两次征兵。第一是要维持现役军队接近200万的规模。第二则是保证每年也有两次退伍的制度。
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
保持200万规模。具有强大的兵力。可以有效增强国防力量。虽然美国奉行精兵制度。但也保持140万现役军人的规模。
另外。为什么保证每年都有大批军人退伍。而不是超期服役呢?
主要是保证国家一定的兵员战略储备。
由于每年都有大量军人退伍。万一发生了全面战争。这些退伍军人只要年龄还符合标准。是可以迅速编入部队作战的。比重新训练新兵要快速的多。
据退役人才网信息。我国预备役部队数量达到1000万人。这在全世界是数量规模最大的。正常来说。现代战争无论怎么打仗。1000万预备役也是够用了。
这是中国的根本军事制度。不可动摇的。
二战列强军队的强悍。并不完全是飞机大炮坦克。最关键的还是兵役制度。
以苏联为例。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不过300多万规模。在第一年损失数百万官兵以后。苏军在1942年反而增加到500万规模。到战争结束更是保持现役800多万规模。
而整个战争期间。苏军仅仅战死和失踪(失踪一般是战死没找到尸体)的军人就有1000万人。加上受伤、残疾的总数高达2000多万。
要知道。苏联人口仅有1亿多人。按照人口比例来说适合上战场的成年男人不过1000万。而苏军仅仅伤亡就有2000多万。也就是说。苏联不但把年轻的男人都送到前线。连年龄较大的男人甚至部分妇女。都送到一线了。
甚至可以说。苏联把全国能用的人力。全部都用于战争了。
于是。苏军长期能够维持兵力的绝对优势。而德军在苏德战场最多也不过300万人。苏军则有500万以上。甚至更多。
所以在一些战役。苏德两军兵力悬殊。即便德军战斗力占优。也难以获得决定性胜利。
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德军倾其所有投入了78万。苏军则投入了190多万人。
即便德军战斗力很强。歼灭了苏军86万人。自身损失36万。最终仍然无法彻底击败苏军。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抗战中国军兵力上并没有什么优势。
一来。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打响前一二年。中国还是陷入分裂中。
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实际只是控制了关内的一些核心省份。诸如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以及西北各省。都是地方军阀完全或者部分控制。
蒋介石真正完全控制的只有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少数几个省份。
由于国家的分裂。国民政府只是在自己控制区建立了兵役制度。也很不充分。毕竟北伐成功不过是1928年的事情。随后内战一直都在继续。
抗战打响时。全国性的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甚至没有全国性质的户籍制度。连有多少老百姓都不知道。
所以表面上抗战爆发时国军有190多万。日军只有几十万。但国军仅有几十万预备役部队。日军则轻松可以拿出几百万人。
国军在1937年第一年。兵力损失就很大。几十万预备役基本都用完了。
相反。日军则兵力充沛。到1938年已经迅速增加到100多万规模。还可以不断补充兵力。
二来。很多人认为中国在抗战时期人口多。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抗战爆发以后。日军迅速推进。占领了华北和华中很多省份。尤其是人口密集的省份。
到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早已控制了伪满洲国和台湾。华北、华中和华南都建立了伪政权。占据人口密集的中国省份。
相反。国军则退入西南、西北地区进行持久战。这里除了四川以外各省人口都有限。
实际上。日本控制区的人口已经2亿1000万。中国总人口不过4亿。国民政府控制区最多也就2亿人口。可以征兵的男性减少一半。
而日本其实也不是什么小国。本国人口也有9000多万人。
所以。抗战国民政府的兵力优势是很有限的。
三来。中国的落后。
当年中国很落后。国民几乎都是农民。在乡下耕种。
由于农业技术很烂。种地需要男性壮劳力。妇女是不能胜任的。
而为了维持基本的口粮。中国农村要留下大量男人种地。不然老百姓都得饿死。
所以。国民政府的兵役制度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也就是家里适龄男人有3个就出1个当兵。家里有5个就出2个。独子是不出的。
说来说去。留在家里种地的男人比较多。当兵的比较少。
这么一来。兵员就更少了。
况且当年中国农村医疗差。很多人都有慢性病。军队体检有大量士兵不符合标准。虽然勉强手下。却不能送到一线部队作战。只能留在二三线。
这样搞来搞去。兵员就更少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358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壮丁,兵力,日本,国军,日军,兵源,万人,中国,人口,兵员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比日本人口多那么多,为何抗战的时候国军还是兵源紧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二战时日本人口为7000万左右。中国人口为4.5亿。中国是它的6.4倍。可是。虽然两国人口差距如此巨大。但中国始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