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失误在哪里?
原创

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失误在哪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德国名将曼施坦因有个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文中有句概括很精辟。叫作技术战胜重量。换言之。二战中苏德战场上。德军所依托的是技术与战术的先进。以及德军基层官兵的素质优越。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军总参谋部根据闪击波兰的黄色计划和闪击法国的白色计划之经验拟定 。从战争开始的局面看。战争计划堪称完美。南中北三个集团军群突破非常顺利。苏军一片慌乱。被合围甚多。但是战争结果表明。该计划有三大方面的失误:

一。进攻时间问题。

巴巴罗萨计划的发起时间原本为五月初。而不是后来的6月22日 。这一个多月是要命的。正是在德军推进至莫斯科郊外时。苏联的严冬到来了。冰天雪地让德军机械化部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这纯属意外。希特勒不得不推迟进攻时间是因为主要的装甲部队派往了中南欧 。一是猪队友意大利侵略希腊反被殴。一是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下台。德国装甲部队进攻犀利。很快迫使南斯拉夫投降。希腊投降。可惜。宝贵的时间也浪费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小国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苏联。

二。对苏联道路情况的预估问题。

德军的立体闪击战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道路情况的良好和四通八达。波兰和法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法国更是发达国家。其良好的公路网为德军的迅速推进提供了便利。可是苏联情况就不一样了。地域广大。柏油路面极少。大多是劣质土路。这样的公路一经雨雪就是泥泞不堪。极大限制了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回答希特勒的责问时说。我的士兵正在与淤泥作战中。

看见没。穷有穷的好处。

三。后勤保障问题。

苏德战争跟我们抗日战争不同。是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油料。食品。弹药等辎重需求极大。对于在敌国作战的德军来说。所有这些都必须从德国运来。部队推进的越快。后勤补给线越长。送一车油上来恐怕车本身消耗的也得一车油。德军参谋总部对后勤的评估过于乐观了。

甚至于。几百万德军没有准备一件冬装。参谋总部认为严冬到来时战事已经结束。偏巧1941年的寒冬不但提前到来。而且来势汹汹。德军的钢铁装备和士兵。一下子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在莫斯科附近转攻为守。等待第二年的春天到来。

而战机。从来都是稍纵即逝。

其他观点:

公元1939年9月1日。德国海军一艘海岸防卫战舰向波兰空军基地猛烈开火。随即。德国地面力量大举进攻波兰。对波兰发起了闪电战。9月17日。苏联军队以保护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少数民族为由也开进了波兰境内。在德苏的两面夹击之下。波兰很快全境沦陷。9月29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一份关于瓜分波兰的条约。波兰的沦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在希特勒取得波兰大胜之后。很快就指示属下制定一份严格保密的军事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针对苏联而言。但是苏联和德国刚刚瓜分了波兰。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并且苏联坚信。在希特勒没有取得对英法两国的绝对胜利之前。不会轻易对庞大的苏联发起进攻。更何况。两国之间还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是。苏联人放弃了警惕。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的。该计划原来叫做“奥托”计划。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在1940年8月底才送到了希特勒手中。根据这个计划。德国军队将分三个攻击集群军团。使用闪电战术。从西向东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西部领土。计划很快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苏联。数百万计的苏联红军倒在了德军的枪口下。但是冬季的到来。严重打乱了“巴巴罗萨”计划的顺利推进。苏联也因此赢得了喘息之机。

于是很多人认为。“巴巴罗萨”计划应该提前几个月实施。而不是等冬季来了再进行。这种观点完全是事后诸葛亮的看法。从当时的情况看。苏联毫无准备。内部混乱。正是德军出兵的好机会。不过。德军由于南下进攻基辅获取石油而耽误了该计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其他观点:

从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来看。本着事后诸葛亮的精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巴巴罗萨计划是不完美的。用堪称是对希特勒的侮辱。

我们知道一句话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指的是任何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各种各样不可预见的事发生。巴巴罗萨计划也不例外。

1、高估了苏联的硬件情况

历史上除了蒙古人。没有哪个国家能真正征服俄罗斯。

1812年。拿破仑60万大军大举进攻沙俄。结果被坚壁清野的沙俄人拖得筋疲力竭。狼狈而归。敲响了拿破仑帝国灭亡的丧钟。

拿破仑的军队从西欧打到东欧时。在波兰地区看到了法国人难以想象的景象。到处是土路、垃圾、臭水。人们衣衫褴褛。传染病横行。一向比较注重卫生的法国军队缺乏对此地病毒的抵抗力。纷纷病倒。在东欧的战争中。因为病毒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成为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一个多世纪后。希特勒再次来到东欧。面对一个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值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硬件条件应该会有所改善吧!

想多了!

虽然苏德战争前。希特勒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麻痹苏联神经;瓜分波兰使苏德接壤;通过观摩苏联阅兵看苏军队的精神面貌等。

甚至。为了称霸欧洲甚至世界。德国还向北极派遣了秘密部队。然而。准备工作如此详细的德国还是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苏联的雨季和冬季。

到10月莫斯科战役开始前。苏联已经损失了300多万军队。飞机损失96%。大炮坦克不计其数。国土损失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四分之一。

但是。对于处于巅峰状态的德军而言。这样的战果并没有达到希特勒的预想。因为德军在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了两个非苏联对手!一是天气。而是大地!

因为土路的因素。导致德军推进时。黄沙滚滚。大量粉尘进入大炮、坦克、摩托车以及士兵的身体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不仅设备寿命受损。人员生病。最要命的是迟滞了德国闪电战的步伐。

9月。雨季来临。绵延的秋雨让土路成为泥路。德国的坦克装甲车陷入泥淖中不能开动。原本一天平均行进50-80公里的德军只能每天行进5-8公里!

2、低估了斯大林的反抗决心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为什么不可战胜。是因为德军真的天下无敌吗?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德国之所以无敌。和德国前期面临的对手有极大关系!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波兰迅速亡国。随即德国调转枪口。横扫西欧。

因为和英法更像是一家人。所以瓜分波兰后。英法一度沉浸在德国进攻苏联的美梦中无法自拔。等到德国横扫西欧。英法联军迅速溃败!

在基督教世界。弹尽粮绝走投无路选择投降并不是羞耻的事情。因此很多西欧国家几乎是望风而降。德国攻占丹麦全境只用了4个小时!

因为抵抗不及。除了在敦刻尔克撤往英国的33万人。剩下的西欧军队最后放下了武器!

太顺利了!

所以希特勒毫无意外地膨胀起来!有了吞掉苏联的强大信心。

根据希特勒的情报。此时的苏联只有180个整编师。且绝大多数布置在西线。通过瓜分波兰已经让苏联将军队布置在德国的眼皮子底下。一旦开战可迅速将其吃掉。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斯大林。更低估了斯大林建立的斯大林模式。

简单说来。斯大林模式就是高度集中。将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办大事。特别是战争时期。其强大的动员能力让所有对手都望尘莫及。

而且。有别于基督教世界。长期浸润在马列主义的斯大林将投降视为不可饶恕。并且下令士兵不准投降。这让德军吃尽了苦头。因为停下来的方式只有一个: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3、错估了美英的对苏态度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西欧大陆战事结束。此时的西欧。只剩下一个岛国英国。

在德国海军实力不及英国的情况下。希特勒一直没有放弃和英国媾和的打算。二战爆发后。丘吉尔上台。这个坚定的反共分子让希特勒看到了希望。因为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也是天然反共的。希特勒认为。既然志同道合。那么肯定可以合作!

面对德国。丘吉尔表现得异常强硬。坚决不投降。即使敦刻尔克看起来向德国给自己示好。丘吉尔也不为所动。丘吉尔的态度使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发动了不列颠之战。

丘吉尔的选择是正确的:

首先。作为岛国。英国一向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一个几乎同一西欧的德国不是英国人想要的好伙伴!

其次。美英关系密切。作为美国的对手。日本和德国结为同盟。所以美国和德国天然对立。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如果和德国媾和。等待英国的可能就是美国的猛烈打击!得不偿失。

虽然大家都是基督教大家庭的成员。但是没有办法。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都免谈。

应该说。在美英等国的眼里。希特勒背叛了他们。早先希特勒崛起时。作为一战战胜国的英美法国等并未加以阻止。理由很简单。希特勒不断标榜自己的反共立场。并且将斯拉夫人视为劣等民族。一开口就是指向苏联。这让一向反苏的西方国家有种找到一把好枪的感觉!

所以。他们或者默许。或者直接支持。想要通过希特勒和苏联的死磕。让自己的渔翁得利!

但希特勒不想只做一把枪。所以他将枪口指向了西方国家!

由于一战带来的影响。西方国家反战情绪严重。面对精良的德军。他们一溃千里!

所以。在德国主动撕破脸的情况下。美英等国转而和苏联站在一起。德国围攻列宁格勒时。发现了大量的英制坦克。莫斯科之战胜利后。美国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

实践证明:再完美的计划。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也是不行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42:20

    苏联,希特勒,德国,波兰,德军,计划,西欧,斯大林,丘吉尔,英国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42:20

    没想到大家都对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失误在哪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42:20

    德国名将曼施坦因有个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文中有句概括很精辟。叫作技术战胜重量。换言之。二战中苏德战场上。德军所依托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