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真正的历史到底占几成?
原创

《史记》中真正的历史到底占几成?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邀答!关于《史记》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不宜占几成划分。

一、《史记》是历史上第一部跨代通史。且是第一部分门别类纪述的通史。纪述时限长达3000年。《史记》地位无任何史籍能取代。没有《史记》。不仅黄帝以降历r史无从知晓。连尧舜禹夏商历史也搞不清。是《史记》记载大略。才让我们有所了解。

二、鲁迅论《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评语。是指《史记》的资料性和文学性的成就而言。有些人误会为《史记》文学性覆盖其史书性是错误的。尽管《史记》吸收了部分传说入书。但大多置于侧面记述的篇章。仅给读者以多说补充。而在正面记述中则另一说法。这点读者应分清。史家素有多说並存作法。即是《汉书》严谨。也设立\"故事\"条补记传闻类故事。这类补充不足以撼动正面记述。《史记》的文学性是指语言生动和故事补记两方面。不能证实《史记》是文学。

三、《史记》中有些记述。体现了作者的部分情绪。这是容易理解的。秉笔直书是受历史局限的。汉朝开国百余年。不该写至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要写上。只有理解司马先生遭遇。才能理解这一现象。

四、给《史记》的史书性和文学性划分。应该是八:二。文学性传说等入书不足两成。绝大部分是有据可考的记述。象商代帝世记述。已通过殷墟甲骨考古得到证实。

其他观点:

《史记》有正本和副本。且经历过删改

开篇引用下余秋雨的一句话吧

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屈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回到问题

《史记》真几成?虚几成?

差点被埋没的《史记》

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司马迁的死亡年代有很多种说法。至今逝世年月都是不可考。这么一个忠实的历史记录者。自己的尽头却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再结合汉武帝为人。很大概率可知。司马迁是被前者秘密处置了。

《报任安书》里也交代了

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这点《史记·太史公自序》里也交代了

凡三百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两段话一个意思:《史记》是有正本的。藏之名山。留给后世。

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

《史记》副本果然被汉武帝改的面目全非。

那么正本的后续发展呢?

看《汉书·司马迁传》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到汉宣帝的时候。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正本大白于世!

所以咱们在纪念司马迁对历史做出的伟大贡献时。也不能忽略杨恽的功劳。

关于杨恽藏史记正本的故事。篇幅不够。我就稍微概括下。

汉武帝死后。是汉昭帝。但是当时霍光当政。汉昭帝死后。汉武帝孙子刘贺继位。但是刘贺荒淫无道。霍光又废了刘贺立刘询当皇帝(汉宣帝)。霍光此时掌控朝政一直到去世。所以在霍光把控朝廷的时期。杨恽是不敢发表正本的。为什么?因为史记记载了霍去病虐待士卒的行为。这点可能不是太严重。但还记录了霍去病报私仇射杀了李广儿子李敢。所以作为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是不能让外人指责兄长的。直到霍光死后霍氏子孙叛乱被诛杀。杨恽在平乱中立功获得汉宣帝信任。(汉宣帝身世特殊)。这才考虑周全递交了正本。终逃不过修补删改的命运

《后汉书·杨终传》中记载

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里面删了十多万。这个比例差不多快要20%。所以最初版本的《史记》早就泯灭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后来改了无数遍的《史记》。

史家绝唱。千古流芳!

其他观点:

谢谢题主的提问。回答问题之前。自己认真看了题主的提问内容。除了《史记》原著。王立群教授解读《史记》的片子本人也看过。觉得讲的还是很好的。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同时也反馈出自己读《史记》的肤浅。导致很多问题不敢妄加评议。当然。本着热爱与交流的初衷。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史记》记述历史的真实程度加以简要分析。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下作者的记述原则。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明确表示。“穷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意思是说。“我所记述的并不都是确凿无误的史实”。“我只是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表达的是我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个人理解。这既不是他的谦词。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推卸责任”。相反。司马迁是历朝历代史学界公认的大史学家。其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由作者的记述原则不难看出。《史记》中记述的历史肯定有不实的成分。但不实成分所占比例相当低。

其次。从作者的记述历程看。《史记》的整体可信度很有保证。熟悉司马迁生平的朋友都知道。他不仅长期“利用家庭和职务上的便利”收集和占有了大量重要而有价值的史料。又多次和长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现在看来。这是为记述真实历史而采取的一种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从而更加保证了《史记》的整体可信度。

第三。可以肯定的是。《史记》中记载的历史有不实和错误的成分。个人试着把这些错误大致分为客观错误和主观错误两类。客观错误也就是史实错误。比较典型的有赵氏孤儿案。烽火戏诸侯以及关于魏惠王在位年代等内容的记述。主观错误也可以叫做历史局限性错误。如鬼神之类的记述等等。这一点也无可避免。至于题主所说的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细节的猜测也无可厚非。毕竟史书不是年代表。还是要有一些文采的。适当添油加醋甚至主观臆测也不足为奇。

从广义上说。历朝历代的史书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与疏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算是史书的一大独特魅力吧。即使略有瑕疵。也无法掩盖《史记》的耀眼光芒。

综上所述。如果非要给《史记》内容的真实程度加一个量化指标的话。个人觉得在九成以上。

以上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美文美图。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1:12

    史记,正本,历史,司马迁,错误,汉武帝,史书,藏之名山,史家,外孙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1:12

    没想到大家都对《史记》中真正的历史到底占几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1:12

    谢邀答!关于《史记》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不宜占几成划分。一、《史记》是历史上第一部跨代通史。且是第一部分门别类纪述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