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原创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夏日绝句》是南宋时期李清照所作。李清照生于乱世。经历了两次政治上的大事变。(元祐党祸和靖康之耻)所以这位诗词婉约派代表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展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女诗人的豪气。

靖康元年。金兵大肆南侵。由于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昏庸无能导致了历史上一次最为痛心的事件。“靖康之耻”北宋也就这样灭亡。后面赵构在南京称帝。史称南宋。

然而。眼前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金国再次来袭。赵构的软弱。使他根本就不敢和金人对抗。窝囊的带着一群大臣向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在其中。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已是中年。经历了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青年时期的幸福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跟随着丈夫赵明诚追随着赵构的足迹。以南京为起点。一路沿经扬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可以说是如惊弓之鸟、身心俱疲。

逃至乌江这个地方。李清照感慨万千。想起了英雄项羽。本有机会逃走。可是想到愧对江东父老。无颜面对。展现出了一位英雄应有的气魄。自刎于此。这时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短短的几行字。饱含了作者对项羽的敬佩之心。凸显了作者身为女儿身。但满腔的报国热血。又恰当的暗讽了当时的赵构以及群臣。当然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在大敌当前。竟然弃城而逃。这是对赵构之流的“懦弱”行为进行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的愤慨。

作为一位学富五车的才女。恨不能自己亲自上阵杀敌。驰骋疆场。只好借用豪迈的诗句来抒发她的爱国情怀。堪比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四十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其他观点:

公元1127年。由于奸相蔡京挡道。蛊惑皇上重用宦官。弄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没落的北宋王朝更加弱不禁风。金国趁火打劫。组织部队南下打击羸弱不堪的北宋。雪上加霜的大宋王朝已毫无还手能力。结果徽钦二帝及众多嫔妃被掳掠而去。这就是岳飞说的“靖康耻”。

靖康之耻后患无穷。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与举国南迁。李清照也跟随丈夫赵明诚一同逃向南方避难。此时。赵明诚出任建康(南京)知府。李清照随即迁到建康定居。其时。建康城内发生了一起叛乱事变。身为建康知府的丈夫赵明诚不仅没组织官兵进行地平叛。反而率先脱逃了。

李清照心潮澎湃。亡国的无尽耻辱。南迁的诸多无奈。丈夫的行为留下的羞愧一起涌上心头。 路过乌江时。李清照怀着忧愤的心情写下了五言绝句《夏日绝句》。以直抒胸臆的风格、平淡无奇的语言、难以言喻的愤懑成为了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唱。身为女子。她以当年自刎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和苟且偷生的丈夫。 收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过优良的教育和强烈的爱国思想熏陶。目睹靖康之耻。经历丈夫临阵脱逃。内心产生了无尽的悲伤。这首诗里作者对丈夫的鞭策与警醒。对南宋统治阶级的揶揄与讽刺。对自己身为弱女子。不能如项羽一样带领子弟兵纵横驰骋于沙场。为国家收复旧山河的哀叹。体现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评价李清照是不能脱离她生活的年代的。她是热爱生活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纵是学富五车的才女。可现实中的身份是人之妻子。封建社会。倡导“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论多么优秀的女人也要夫唱妇随。但自己的丈夫却是一个胆小懦弱、贪生怕死的人!

所以。李清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作了回顾。用这首短诗表达了以上思想情感。让我们在祖国蒸蒸日上的今天再次品味这首能促使鬼哭狼嚎的小诗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他观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的著名小诗《夏日绝句》。又名《乌江》。

按理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类优美小巧的诗句才适合《夏日绝句》这类题目。而如此悲壮的诗句和题目完全格格不入。

有学者称。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一起去江西置业。行至芜湖乌江项羽庙时。写下此诗。创作此诗之时“大约在夏季”。不用说。此理太过牵强。

现在让我们把诗题先放在一边。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

首句“生当作人杰”。

《文子·上礼》:“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言行智谋道德卓越高迈。可做众人表率之人。方可称之为人中俊杰。

次句“死亦为鬼雄”。出自《楚辞·九歌·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总之。人杰、鬼雄工整相对。浑然天成。

后二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随即点破主题:像项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杰和鬼雄。才值得我们钦佩追思。

需要注意:这里对项羽的歌颂。属于反用典故。

古人对项羽自刎乌江一事基本以负面评价为主。认为项羽傲慢不仁。咎由自取。

李清照将项羽比作顶天立地、藐视生死的人杰与鬼雄。属于反用典故。在今人看来或许不觉得如何。但在古人眼中。这很“非主流”。

然而。语出反常必有所指。

且看项羽不愿渡江而自刎前的一番言论: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一番豪言。形成了一句著名的成语:“无颜见江东父老”。

故而。李清照此诗之所以极力夸赞项羽赞颂的正是项羽看重颜面和尊严、深知廉耻的态度。她明里是在褒扬项羽。暗里却是在指摘有些人“厚颜无耻”!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感情裂痕说——李清照以此诗讽刺丈夫赵明诚?

历来评诗者认定《夏日绝句》所讥诮讽刺者有二:其一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其二是南渡的宋室君臣。

先来看第一点。为什么说有学人认定李清照要讥讽赵明诚?

赵李夫妇这次出行。是在丈夫赵明诚被免去了江宁知府之后。赵明诚在江宁(即南京)知府任上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其被免职。主要是因为一场兵变。

据相关史料记载。一个名叫王亦的御营统制官密谋宫廷兵变。转运副使李谟发现苗头后。紧急通知了赵明诚。可是赵明诚并未理睬。李谟只好自己率兵伏击王亦。当夜一场战斗。王亦叛军被击溃。早上。李谟想找到赵明诚向他通报胜利消息。却发现赵明诚和另外两名官员已在前夜用绳索坠下城墙逃跑了。

后赵明诚被革职。但并没有被宋高宗赵构严办。于是他才携妻子李清照与去江西置业生活。二人行至乌江。李清照写下了《夏日绝句》。

所以有学者称。这是李清照用诗句表达对丈夫临阵脱逃行为的不满。

然而。我对此说存疑。一来兵变相关史料较少。且记录简约。主要见于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

二来是文字记录简约。赵明诚逃离兵变的前因后果并不十分清晰。虽然出逃的确不是光彩之事。但也在战乱之时。在敌强我弱形势不明的情况下。难道必须束手就擒才算高尚么?

第三。赵明诚一直在为国效力。奔波于任上。虽因兵变一事为朝廷革职。但就在之后的六月又被征召任湖州知州。以至于他和李清照去江西置业的计划泡汤。赵明诚只好草草把李清照和家室安顿在安徽池州。随即匆匆策马赴任。直至病死于湖州任上。可以说。赵明诚为南宋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且按照李清照本人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赵明诚在六月十三日与她辞别那天。“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而别”。可见。赵明诚不论被贬还是复被任用。其状态绝非萎靡。而夫妻二人的离别时的款款深情。更不像今天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出现了隔阂与裂痕。

其四。在李清照所写的吊念丈夫的祭文中写道: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见《四六谈尘》)

李清照把自己比作“杞妇”。即《列女传》中所记载的战国时的杞梁殖之妻。杞梁殖乃齐国将领。为国战死。其妻抱着他的尸首在城墙下伤心痛哭十日。城墙崩塌。

而句中所说“庞翁”。则是将丈夫赵明诚比作东汉名臣庞参。此人曾任汉阳太守。他到任之时。听说当地有一位叫任棠的名士便去拜访。任棠早已在家等候了。他将一大盆水和一大株大薤放在门口。抱着孙子往门口一坐。见到庞参一言不发。庞参的随从认为任棠非常无礼。庞参却低头琢磨。明白了任棠的用意:放一盘水。这是让自己为官清廉;放一大株薤(即藠头。一种很难拔除的草)。这是让自己要铲除豪强;抱着小孙子。这是让自己要体恤孤老幼小。庞参悟出任棠的暗示之后。也果然是这样做的。清正廉明。抑强扶弱。受到一方百姓爱戴。联中的“机捷”二字。即是指庞参聪颖善悟。

庞参的器量、才干、人品俱佳。后升至三公之位。依然竭尽忠节。庞参所任太守一职。恰恰与赵明诚所任知府知州的地方官相匹配。所以这个比喻非常合适。

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杞妇的丈夫杞梁殖。还是庞参。都是曾经犯过错误被朝廷惩罚之人。而相比于他们的功勋和德行。以往的过失也不过是白璧微瑕而已。这也恰恰与赵明诚的情况一致。

不管怎样。从这个吊唁祭奠性质的对联中。李清照对丈夫完全是夸赞和褒扬的态度。完全看不出有任何责备之意。也看不出她与夫君有任何隔阂矛盾。

更何况。李清照在听到夫君病危的消息后。“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亲到病榻前欲以煎药服侍。可惜为时已晚。丈夫已经误服大寒之药。她只有“悲泣仓皇”(见《金石录后序》)。

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依然坚守二人的共同志趣——金石之学。将二人多年研究的心血撰写成书。这些事迹。怎么也看不出二人有丝毫的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综上。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因“临阵脱逃”一事而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乃至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纯属后人不深思细究。想当然之结论。

一直以来。很多写道李清照生平事迹的文字都会沿用“感情有裂痕”的说法。然而。“赵李不和睦说”却完全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真可谓谬种流传!

因此。李清照以《夏日绝句》讥讽赵明诚的说法也纯属无稽之谈!

从靖康之耻到建炎南渡。《夏日绝句》悄悄点破一个重要“时间点”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

这是李清照曾经写过的两个著名联句。人们由此也得知了这位女诗人的爱国志向。她一定心向北伐。希望宋室能有像晋代刘琨那样的名将。击败入侵中原之敌。收复失地。

一一二七年。靖康二年或建炎元年。这一年。金人掳走了徽宗和钦宗二帝。宣告了北宋的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称帝。是位宋高宗。标志南宋开始。而高宗自登基以来。其主导思想就是与金人求和。退守自保。其间虽然起用过像宗泽、李纲、岳飞这样的主战派。但不过是虚与委蛇。以迎合民心。并非出于真正的主观意愿。所以主战之臣始终得不到重用。往往半途而废。乃至竟然可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而主和甚至主张投降之臣则一直被他所重用。像秦桧这样的宰相甚至可以做到“终身制”了。

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宋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宗的政治主张本质就是“屈膝投降”:

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如果不特意说明。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高宗给金人的书信已经卑微无耻到就要自称儿皇帝的地步了:

“今以守则无人。奔则无地。此所以朝夕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衰而赦己。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国之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偏安苟活。甚至是屈辱投降的心态。高宗才会在一帮主和派臣子的簇拥之下放弃中原。不断南逃。被金兵从南京(今河南商丘)一路追击至建康(今南京)。后又一路南遁。辗转逃亡。

那么。以高宗为首的主和派(投降派)是何时成为宋朝国家和军民的主人呢?

正是在金人攻打东京汴梁之时。即1127年前后的“靖康之难”期间。1127年4月。金人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北宋宣布灭亡。1127年6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建炎南渡”。北掳去的宋室皇族受尽奇耻大辱。而南逃的君王臣子已在温柔乡中歌舞宴饮。

可见。无论“靖康之耻”还是“建炎南渡”。重大事件的集中发生时间是在1127年4月到6月间。正值春夏交接之日。

故此。我们才明白《夏日绝句》诗题中“夏日”的真正含义!影射的正是“二帝蒙尘北狩。建炎偏安南渡”的那个夏天!

李清照对靖康之耻无尽伤心。对主张屈膝投降者无尽憎恨。然而。王公大臣尚不敢、也无资格直斥天子之非。更何况一个柔弱女子。不想一日行过乌江亭畔。烟波浩渺。也许又恰逢夏日。终于。她的一腔悲愤化作了一段简短而铿锵的诗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7:50

    项羽,李清照,靖康,乌江,丈夫,绝句,人杰,这是,夏日,南京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7:50

    没想到大家都对《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7:50

    《夏日绝句》是南宋时期李清照所作。李清照生于乱世。经历了两次政治上的大事变。(元祐党祸和靖康之耻)所以这位诗词婉约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