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衔笔书史。我来揭秘一下古代主要的步兵战阵~
在诸如《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曾经出现过许多名称极其威武的阵法。什么“一次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仿佛相声贯口一般。
那么。历史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阵法呢?答案是——有。但不是在战场上用的。
据《魏书.高宗纪》所载。北魏和平三年。“制战陈之法十有余条。因大傩耀兵。有飞龙、腾蛇、鱼丽之变。以示威武。”这段史料说明。当时这种华丽丽的战阵。主要是在岁末的“大傩”。也就是大型军事团体表演中使用。基本类似于现在的“集体舞表演”。
在南北朝时期。这种大型的军阵表演主要起到展示军威、娱乐大众的作用。然而到了后世。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却往往把它当做战争必胜宝典。奉为圭臬。日日不断操练。并且应用到实战当中。其结果自然是丢盔卸甲、一败涂地。明代名将戚继光就曾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尖锐批评:“(阵法)日久传讹。习学通是虚套。其真正法令、营艺。无一相合。及临阵又出一番法令。如此操至百年。何裨于用?”
那么。古代实战中真正的步兵阵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始终占据主流的步兵阵法只有一种——方阵。
在《尚书.牧誓》中。记载了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对士兵们发表的演说:“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其中“比尔干”中的“干”指的便是盾牌。而“比”则是连接之意——“将盾牌连接起来”。可见当时就采用的是密集的步兵阵法。而通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排列方式。能够看出秦代部队的阵型也是以方阵为主。
自汉到隋。关于军队战阵的理论记载较少。然而。在历史战事的记载中。我们也可发现。当时步兵的作战方式仍以紧密而纵深较大的方阵进行作战。在队列相互接近时。前排士兵相互砍杀。而占据优势的一方便会逐渐突破至对方军阵的内部。从战国以降。这种行为被成为“陷阵”。与率先登上敌方城墙的“先登”一样。是评价将领战功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高顺所率领的“陷阵营”;曹操与吕布作战时。由典韦所率领的“陷阵兵”;东吴屡立战功的丹阳“青巾军”都是擅长陷阵作战的精锐部队。
到了南北朝时期。步兵军阵发生了一定变化。由原先正面窄、纵深大逐渐转为了正面宽、纵深浅的列阵方式。在《晋书.石勒载记》中所记述的洛阳之战中。刘曜所率领的十余万大军“陈于洛西。南北长十余里”。形成了一个正面极宽。而纵深不过二十余人的方阵。
这种步兵作战形势的变化。除了便于两翼部队向中央运动。从而对敌方形成夹击之势以外。还能够能够较好的应对越来越多的骑兵冲击——
从南北朝初期起。装备了马镫、马铠、马槊的骑兵队伍逐渐普及。这种骑兵队伍的冲击力极为强悍。如果还是采用之前的大纵深方式。整个步兵军阵很容易在骑兵冲击下而崩溃。而纵深变浅后。当骑兵冲击时。正面的步兵可以及时向侧后方撤退。待骑兵冲过后重新合拢。阵型的弹性和持续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因此。在唐代的《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曾经记载过大正面的步兵阵型。在唐朝初年的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决战中。双方的军阵都绵延达到二十余里。可见。步兵方阵的扁平化在此时已经成为了战争中的主流列阵方式。而在《纪效新书》中。戚继光明确指出。“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分纠。非疏无以腾挪进退”。可见。这种较为稀疏的扁平方阵被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我是衔笔书史。欢迎关注我哦~
其他观点: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古人打仗可不是我们平常那种一窝蜂往上冲?打群架?no。no。打仗可不是打群架。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冷兵器时代。无数的军事家为了打赢战争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那想出的东西那是一套一套的。就比如阵法。
阵法?我们大多数要么是从一些小说看到。要么从一些电视剧看到。在他们的笔下。阵法被传得神乎其神!那么所谓的阵法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就让我为大家揭开阵法的神秘面纱。
有人就有疑问了?排成队列干嘛。直接冲上去杀不就完了吗?
想法倒是挺好。可是别忘了。人再怎么厉害。他的体力都是有极限的。两个人扭在一起撕打。顶多也就半个小时。体力就基本上就耗尽了。那么几千人、几万人呢?甚至是几十万人呢?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战争的目的消灭所有敌人。而是打垮敌人。这个打垮。就是打破敌人的心理防线。让其士兵战斗意志瓦解。从而溃败。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了。答案就在此。
那么问题了。如何在战场上打垮敌人呢?这就得用到我们的阵法了。
历史上通常出现的阵法。有这么几个:一字长蛇阵、三才阵、八卦阵、雁形阵、却月阵、鸳鸯阵等等。
两军对阵之时。阵法的重要性就油然而生了。
一来它可以保持整支部队的各单位紧密联系。即使其中一支失败了。另一支部队能及时补充上来。不至于全军溃败。二来。阵法的合理安排可以让各部队之间轮换作战。不至于在部队休息和重整部队之时。遭到对方袭击。
任何的阵法都有弱点。只要你能发现。集中力量攻其弱点。然后全军直插敌方阵型。令其首尾不能兼顾。然后逐步包围蚕食。时间长了。敌方士兵就会产生恐慌。因为失去主将。就等于一群狼失去了头狼。恐慌之后。就会往后逃。大部分士兵往后逃。就等于说全军溃败。
著名军事家孙武曾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战争虽然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够尽量减少伤亡。是这些军事家所要做的。阵法也就这样产生了。
其他观点:
古人布阵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布阵主要得考虑以下几种要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布阵的地形是否利于兵力展开;敌军的武器和兵种以及训练程度等。
指挥官一般需要处于一个便于观察指挥但是不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例如。如果是圆阵的话。指挥官应该处于中心位置可以环顾四周。又能受到足够保护。弓箭手、火枪手这类无法肉搏的兵种必须要有长矛手之类其他步兵的保护。在行进的过程中。阵型的要求必须是各分队间既能够相互掩护。而且还不能互相阻碍。例如。骑兵在行进的状态下往往在主阵的两翼行进。这样。一旦需要进入攻击状态。骑兵分队不会被前边步兵挡住去路。不同的队形要有不同阵法配合。而对付不同的兵种也要用相应的阵法。
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的标志就是阵型熟练。孙子兵法中强调的六如(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其实就是要说明阵法操练的最高境界。强大的军队除了要能够把阵型排得整整齐齐之外。还要做到行军的时候阵型不乱。面对强敌冲锋的时候阵型不散。进攻敌军的时候迅速但是阵型不疏。面对不同敌情和地形的时候。阵型能够快速变换。具备这样的条件才是真正的精兵劲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573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阵法,步兵,阵型,骑兵,方阵,纵深,作战,部队,敌方,战阵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国时期,古人如何打“群架”,古阵法面纱如何揭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衔笔书史。我来揭秘一下古代主要的步兵战阵~在诸如《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曾经出现过许多名称极其威武的阵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