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野史里记载了一件事。说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心怀忌恨。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做不出来就将行大法处死。
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又被小说家演化为只有四句的《七步诗》。知名度很高。
但曹丕称帝后他们兄弟二人见面次数极为有限。曹丕拿作诗这种小把戏为难诗才横溢的弟弟。于情于理于客观情况都不大可能。被贬后曹植很快又被改封为鄄城侯、鄄城王。一直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遇事无不小心谨慎。
有一次曹植奉诏入京。快走到洛阳时突然内心里感到了无名的惊惧。就丢下随行人员骑马微行入京。他偷偷地去见了大姐清河长公主。想让她带着自己到哥哥面前请罪。
曹植不见了。关吏不敢怠慢马上报告。曹丕派人沿着来京的路线搜寻。没有找到。太后听说后认为曹植自杀了。在曹丕面前痛哭。
过了一阵曹植散着头发、光着脚并且自行背负刑具来了。太后才转悲为喜。曹植后来又被改封为雍丘王、东阿王。不仅有人监管。而且封地也变来变去。日子很不好过。
曹植的哥哥曹彰也没好到哪里。曹操在时封他为鄢陵侯。曹丕称帝后晋升他为公爵。曹彰本以为自己与其他兄弟不同。他带过兵。对国家有用。所以应该另有安排。但诏书下来他也跟兄弟们一样就国。
曹彰很不高兴。鄢陵这个地方也不好。属经济落后地区。曹彰想改为中牟。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离洛阳不远。曹丕答应了。封他力中牟王。但不久就改封为任城王。曹植奉诏入京的那一次曹彰大概也来了。但他却莫名其妙地暴死在洛阳。
有野史说。曹丕邀曹彰在卞太后那里下棋。一边下一边吃枣。曹丕把毒药弄在枣蒂中。自己只吃没毒的。曹彰不知道结果中毒。
卞太后拿水想救他。曹丕早已密令左右把瓶罐都毁了。卞太后急得只能光着脚跑到井边想去取水。可水还是没打上来。过了一会儿曹彰就死了。
这个记载也不足信。曹彰是不是曹丕杀的先不论。即使是。曹丕杀个人也不必费这么大的事。更不会当着母亲的面。这个记载与《七步诗》一样都属于杜撰。
不过。曹丕称帝后曹彰、曹植以及其他几位宗室的处境确实很不好。遣散出京、一再迁封。内部又有人监视。过的日子连普通人都不如。
其他观点:
《七步诗》的确是曹植所作。创作背景比较悲伤。
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即位。曹丕的弟弟曹植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通晓天文地理。对政事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朝中威望很高。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里的曹子建。就是曹植。由此可见曹植的才华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哥哥曹丕生性多疑善妒。有人说曹植要造反了。于是曹丕就坐不住了。也想趁着这个机会除了曹植:“不是说你很有才华吗?如果你七步之内做不成诗。那就是欺君之罪。”
于是曹植在兄弟相残、心中万分悲痛之下作成了这首诗。
其他观点:
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而有名的诗篇之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了成语。至今引用不衰。但这首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古老的曹植集中皆无此诗。这样来立论。根据似有不足。因为我们知道。最早正式为曹植编定的集子出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叡的旨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六年(232)曹植死。时年四十一;过了几年。景初(237~239)中明帝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这个集子显然不全:另据曹植本人先前所说。他自己选编自己的辞赋。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前录自序》)。这些还不是他一生辞赋的全部。就已经有这么多;而奉旨编撰的钦定本全集。包括赋颂诗铭杂论在内却一共只有百馀篇——这里一定被删掉了很多作品。
像《七步诗》这样的诗篇。在钦定本中删去不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一篇非删不可。因为这首诗讽刺打击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魏文帝曹丕。曹植这首诗当时一定非常遭忌讳。寓禁于编。早已发凡起例于曹叡。到清朝。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则为其集大成而尤其著名者也。
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可知在刘宋时代。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且有故事流传。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
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另有一种四句本。《文选》卷六十任彦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里文字比较简略。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由六句压为四句。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
与六句本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令人不胜感慨。
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这样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便于为下文张本。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其人实为高手。
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加上盐和若干香料。做成豆豉或称盐豉。不加盐的则为淡豉。均为美味。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在魏晋时代。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以羊酪为天下美味。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做蓴羹须下盐豉。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
这样看来。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七步诗》应予录入。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可以不管。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手法甚多。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无所不用其极。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好的更少。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630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曹植,曹丕,七步,鄄城,鄢陵,豆子,太后,这首诗,东阿,中牟
没想到大家都对大名鼎鼎的《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野史里记载了一件事。说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心怀忌恨。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做不出来就将行大法处死。曹植不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