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卢杞为何被视为大奸相?
原创

唐朝宰相卢杞为何被视为大奸相?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长得难看也就算了。心眼还这么坏——唐朝著名坑人宰相卢杞

卢杞在唐朝宰相绝对算坑爹的典范。关键是他不光坑爹。还坑同僚、坑皇帝。

在不到三年的宰相任期内。他坑完文臣坑武将、坑王武将坑皇帝。一轮无差别的挖坑之后。成功的让天下所有人。不论好坏贫富都视其如仇寇(“故天下无贤不肖。视杞如仇”)。要论坑人的频率。唐朝著名奸相李林甫都远不及他。

从祖荫上说卢杞还是挺有背景的。他是盛唐宰相卢怀慎之孙。御史中丞卢奕之子。

卢怀慎是盛唐时期著名的清官。死后追谥“文成”。可见其官声。其父卢奕在安史之乱时。忠贞不屈被安禄山所杀。唐肃宗追授礼部尚书。谥号“贞烈”。入《忠义传》。

卢杞可倒好。也不知道是怎么遗传的。父祖廉洁勤奋的优点没继承不说。长得还跟车祸现场似的。

按照《旧唐书·卢杞传》的记载。卢杞长得实在太磕碜。白天出门都会吓到小朋友。(“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

而旧唐书对他爹卢奕的描写是“大腹丰下。眉目疏朗。谨愿寡欲。不尚舆马。克己自励。”

当然了。史官写史也是有倾向性的。卢奕恪尽死节必须得用点好词儿。卢杞全天下人都烦他。给个差评也可以理解。

但从别人对他的态度能看出。大家都烦他可不是因为长得难看。唐朝江湖里的老油条。郭子仪郭巨侠是这么对待卢杞的。


要说“手提两京还天子”的郭子仪真是目光如炬。卢杞成了宰相后。所有跟他不对付的同僚都被他送上了不归路。

德宗临朝后。最先任命的宰相是唐朝著名的财税改革者杨炎。他提出并推行的“两税法”是中晚唐能摇摇晃晃支撑一百多年的重要基石。

等到卢杞也成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杨炎嫌卢杞长得丑。又没本事。不愿意搭理他。二人由此结仇。

要说二人闹得很不愉快。里面也有杨炎的问题。这位大哥虽然是个能臣。但心胸也不宽绰。唐朝另一财税方面的专家著名刘晏就是被他办了。

所以。郭德纲说的一点没错。“同行都是刻骨的冤家!”

最终。卢杞给杨炎找了个暖和的地方“养老”。贬去崖州(今海南三亚西)做司马。

在被贬的路上。杨炎估计自己要挂。写诗感叹:“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

果不其然。走到离崖州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德宗的赐死诏书追了上来。

卢杞办了杨炎也算能理解。毕竟同为宰相。争宠是万古不变的定律。但卢杞将时年七十多岁的颜真卿推上绝路。就实在是有点令人发指了。要知道颜真卿可是有恩于卢家。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平原郡守。为了震慑河北诸郡。安禄山将卢奕、李憕、蒋清三人的首级传阅诸郡。

传到平原郡时。颜真卿杀死叛军使者。收好卢奕等人的首级。用草编做人身。接上首级。装殓后祭奠。设灵位哭祭。

卢杞做了宰相后。却不知报答。反而嫉怨颜真卿耿直上言。先是改授他为太子太师。夺了颜真卿在吏部的实权。还到处打听哪个方镇有空缺。准备把他排挤出长安。

颜真卿去见卢杞。对他说:“你先父卢中丞(指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你还容不下我吗?”

但小人的阴暗心理是刚直的颜真卿不能理解的。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

卢杞派颜真卿去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这简直就是让颜真卿去送死。大臣们纷纷上奏坚决反对。另一个宰相李勉偷偷上奏德宗。“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但德宗一味轻信卢杞的话。下达了诏书。

面对这道催命诏书。颜真卿整理好行囊。以“君命可避乎?”谢绝了同僚的挽留。慨然上路。

最终。颜真卿在李希烈军中。怒斥叛贼被杀。享年七十六岁。

类似的例子还有礼部尚书李揆。卢杞将七十三岁的他送去出使吐蕃。导致这位老臣在路上暴毙。

除了上述三位外。短短三年间被卢杞坑了的文臣还有严郢、张镒、崔宁、杜佑、关播、源休、郑詹、刘暹等人。党同伐异之下。朝中能臣为之一空。重要岗位都是他的党羽。

在坑同僚之余。卢杞还用坑老百姓的方式。顺便把德宗也带到了坑里。

德宗一朝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没钱。因此才会颁布杨炎的“两税法”改革。

擅长揣摩上意的卢杞。当然清楚德宗为这件事睡不着觉。但朝里理财的能手杨炎、杜佑都被他送上路了。无人参谋之下。卢杞开始琢磨斜招了。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的节度使公然开始对抗中央的敕令。旋即战火再燃。

卢杞为了筹措每月一百万贯的军费。让自己的党羽赵赞、韦都宾上奏德宗说:“国家没钱平叛。可富商有钱呐!家财超过万贯的。留一万贯持家。多出来的借给国家。按这个办法筹集五百万贯军费。分分钟就能搞定。”

德宗一合计也是哈!等仗打完了。再还呗。咱也不赖账!(“上许之。约以罢兵后以公钱还”)

但他忘了一件事儿。虽然以国家信誉背书向民间借贷。也可以算国债的一种。但如果不是以自愿为前提。就跟抢钱没区别了。

结果。京兆少尹韦祯、长安尉薛萃在“借钱”过程中。动辄爆捶长安富商。逼人走投无路上吊自杀。京城富户如同被盗贼洗劫。但即便如此。搜罗的财物估值也只有八十八万贯。离五百万贯的目标相差甚远。

卢杞一看完不成任务。把手伸向了长安市场中自发形成的商业信用体系。将富商存在市场的货款、抵押金、预付款(“僦柜纳质钱”。“积钱货”、“贮粟麦”)全部收走了1/4。并直接封了市场中的钱柜。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商人们顿时都炸了。长安城内的市场全部罢市抗议。愤怒的市民堵住道路。指名道姓的要求卢杞出来走两步。给个说法。(“百姓相率千万。众邀宰相于道诉之”)

卢杞虽出来极力解释。但百姓情绪越来激愤。一副撸胳膊挽袖子要揍他的架势。吓得卢杞一溜烟跑回了朝廷。(“杞初虽慰谕。后无以遏。即疾驱而归。”)

最后。德宗不得不出来给他擦屁股(“德宗知下民流怨。诏皆罢之”)。可“借钱”行动失败了刚一年。卢杞又开始动歪心思了。这次他盯上了房产税(“税间架”)。

建中四年(783年)六月。户部侍郎赵赞又请求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

“间架税”实际上就是最早的“房产税”。“间”是个量词。“架”指的是两根柱子之间的空间。两架为一间。

卢杞这回坑人的覆盖面可实在太大了。堪称360°全覆盖无死角的打击。不论男女、老幼、贫富。只要有房全在征收范围之内。而且还没有免征额度。

在他的房产税计划里。“房屋分为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中等收税一千。下等收税五百。”

要注意呀!征收单位是每间(开间)。而不是一栋。换句话说就是两柱子之间一个窗户的面积是征税的基本单位。而一般的房屋都是三开间。一门两窗的布置。

这样征收下来。穷人家的房子也得上千钱。富人家的大宅子动辄数以万计。

要是户主敢不交。后面还跟着罚则呢。“凡隐没一间。杖打六十。举报人赏钱五十贯文。”

伴随“房产税”一起实施的还有“除陌税”(“商品交易税”)。卢杞将之前的税收额度从20%。直接提升到了50%(“率一贯旧算二十。益加算为五十”)。

如果是以物易物的交易。直接折算成钱征税。如果私自交易被税官发现。隐瞒一百钱就没收;隐瞒两千钱杖六十;举报的人赏钱十千。赏钱由隐瞒者出。

这两条政策施行后。唐朝的商业日渐萧条。百姓民怨鼎沸。“痛怨之声。喧嚣遍及天下”。

以至于。建中四年(783年)“泾师之变”中。哗变的士兵冲入长安城。对老百姓居然喊出了。“不抢你们的‘僦柜纳质’了。不税你们的‘间架、除陌税’了!”

这几句话口号一出。乱军立刻和百姓达成了默契。长安城内出现了一幕奇景。乱军在前鼓噪而行。数以万计的长安百民夹道而观。泾原军变几乎演变成了一场市民狂欢的花车游行。

德宗在皇宫中彷徨无计。传令禁军前来护卫。结果“上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

见势不妙的德宗只得带着太子、贵妃和一百多太监仓皇逃出长安。直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了唐朝历史上第三位出奔的皇帝。

就算把皇帝都坑出京城了。卢杞还不忘在坑人的溜光大道上狂奔。

德宗从长安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随而来。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率盐(今陕西定边县)、夏(今陕西靖边县)二州士卒六千人赶来勤王。

结果卢杞从旁边蹦出来了。支棱着眼睛说道:“援军怎能从乾陵旁边走呢?惊动了先帝的陵寝谁负得了责任?要走也得走漠谷呀!”

名将浑瑊出来反对说:“走漠谷不好。地势险要恐怕叛军会有防备。”

德宗再次听从了卢杞的意见。果如浑瑊所料。杜希全被叛军据险堵在漠谷不能通过。只得撤军而回。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带兵自魏县赶来救援。一路上多次痛骂卢杞、赵赞等人都是奸臣。并说:“搞乱天下的就是这几个货。等我见过皇上。将请求杀了他们。(“宰相(卢杞)谋议乖剌。度支(赵赞)赋敛重。京兆尹(白志贞)刻薄军食。天下之乱皆由此。吾见上。且请诛之。”)

消息传到卢杞耳朵了。这厮可吓坏了。他跑到德宗面前说:“就别让李怀光来奉天了。直接然他屯住在长安附近。等其他勤王军队到达。约定时间一起收复京师”。

德宗下召。令李怀光屯军便桥等待消息。李怀光大怒以为朝廷对他有猜忌。看不起他。渐生反意。

不过。卢杞蹦跶的日子也不多了。各地弹劾他的奏折雪片般的飞来。德宗无奈只得将其贬为新州司马。

没想到。卢杞被贬后还挺笃定。他在新州口气非常坚定的对人说:“老子还会回去做宰相的!”(“吾必再入用”)

还真别说。卢杞把德宗的脉把的还真准。贞元元年(785年)正月。德宗回到长安后。废止了“房产税”。下《罪己诏》(《奉天改元大赦制》)。并大赦天下。

这时候。他居然又想起了卢杞。想要任命卢杞为饶州刺史。想法一经传出。引得群臣激愤。坚持反对给卢杞授任这一官职。

次日早朝。德宗很不高兴的对宰相李勉说:“朕想安排卢杞做一个小州的刺史。可以吗?”(“朕欲授杞一小州刺史。可乎?”)

李勉听后。也没含糊硬邦邦的回应道:“陛下安排他做大州刺史也没问题。然而百姓失望怎么办?(“陛下授杞大郡亦可。其如兆庶失望何?”)

德宗被撅的直翻白眼。哼哧着说:“你们都说卢杞是个奸臣。我怎么没感觉到呢?”(“众人论杞奸邪。朕何不知?”)

李勉一针见血的回应道:“天下人都知道卢杞奸诈。只有皇上不知。这正说明了他的奸诈!”(“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

等到散骑常侍李泌上殿奏事。德宗又问道:“卢杞的事儿。我都答应了。这可如何是好?”(“卢杞之事。朕已可袁高所奏。如何?”)

李泌是个历经玄、肃、代、德四朝的老江湖。不像李勉是头倔驴。说话非常艺术。

听到德宗问话。马上整冠下拜。说道:“我之前听说外人说。皇上相当于汉朝的桓、灵二帝。现在看来就是尧、舜也比不上您呀!”(“累日外人窃议。以陛下同汉之桓、灵;臣今亲承圣旨。乃知尧、舜之不迨也!”)

这马屁拍的德宗全身通泰。再也不提卢杞的事儿了。就这么着。卢杞这小子。再也没能见到德宗。当年就憋屈死了。

纵观卢杞为官一任。坑人密度之大旷绝古今。可以这么说。他不在挖坑。就在挖坑的路上。

坑人的打击面之广。基本是无差别级的。忠臣、良将、皇帝、百姓无一不坑。当属坑爹界的翘楚。

好在他一共就干了三年。要是向李林甫干个十七八年。估计唐朝就得垮在他手里。

有一点颇值得玩味。唐德宗李适可不像穆宗、敬宗整天只想着斗鸡走马、吃喝玩乐。李适还是很想把皇帝干好的(“推诚至玄化。天下期为公”)。

但就是这么一个有点想法的皇帝。却对卢杞为人一无所知。在几年时间里。对他言听计从。乖乖的当枪使。

甚至都被坑的逃出长安了。大臣崔宁愤怒的揭发卢杞奸恶。结果卢杞跑来一顿哭诉。唐德宗甩手就把崔宁杀了。

说来说去。奸臣自有奸臣的道行。要论体察上意的本事。忠臣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当一件事。忠臣奔着事儿去。而奸臣奔着人去。自然胜败立分。

所以。当李勉一针见血的打皇帝的脸。“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德宗也只能翻白眼受着。

您都被坑的汉中自驾游了。还不知道是咋上路的。也算挺奇葩的一件事儿了。

其他观点:

唐朝建立之初。照搬了隋朝的官员铨选办法。一般根据身、言、书、判。计算资历、衡量劳绩而后拟定官职。首先集中于吏部进行考试。看书法的好坏。判词文理的优劣;考试后入选的。再察看体貌是否丰满高大。言词是否明白准确。

但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制度一开始执行时都是循规蹈矩。但慢慢的就会走样。甚至和原来的规定南辕北辙。这不。到了唐德宗时期。有一个相貌十分丑陋的人就当了官。而且是大官。官至宰相。他就是唐德宗时期的权臣。鬼脸宰相卢杞。

有个歌唱的很到位“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卢杞却直接颠覆了这句话。因为卢杞实在是丑陋不堪。不光是形体难堪。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脸色。我们虽然是黄种人。一般形容人的脸色。什么面色红润啦。黑里透着红啦。白生生啦等等。都属正常。如果说一个人脸色蜡黄。那就是有病了。但如果一个人的脸是蓝色的面孔呢?很多人都要怀疑。此人是人还是鬼了。但卢杞恰恰就是这副面孔。你能不服吗?( “体陋甚。鬼貌蓝色。”《新唐书·卢杞传》“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旧唐书·卢杞传》)

卢杞的爷爷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叫卢怀慎。其为人谦和。为官清廉。死后安葬时。因为官清廉。没有积蓄。家里人只好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但好人有好报。这事恰巧被唐玄宗碰见。看到眼前的这付潦倒的惨状。不禁潸然泪下。随即让随行的宰相苏颋草拟碑文。并亲自书写。又命官府为其立碑。以表彰其一生清廉的高风亮节。同时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文成。他的父亲因坚守都城被叛军所杀。都是忠良之辈。

但到了卢杞这一代。一切都变样了。这是否是真的发生了“基因突变”?这个有待进一步考证。

按照正常的情况。见着秃子不讲疮。见着瞎子不讲光。当着朱元璋的面不能提和尚。为何?忌讳呗。

卢杞也有忌讳。如果谁要是当面嗤笑了他。那这个人就死定了。因为卢杞不仅人长得磕碜。心里还十分的阴险歹毒。

就连再造大唐的功勋。大将军郭子仪都怕他。郭子仪晚年很会享受。每次会见宾客。姬妾不离身边。卢杞曾因郭子仪患病而前往问候。郭子仪却将随侍的姬妾悉数屏退。只一人在椅子上端坐着接待卢杞。事后。有人问其原故。郭子仪说:“卢杞面貌丑陋。心地险恶。女人见了必然要笑。以后卢杞得志了。我便举族无一幸免了!”

和卢杞一齐搭班子当宰相的杨炎。长相出众。而且风度翩翩。文章还雄辩华丽。(“炎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 《旧唐书·杨炎传》)。

俗话说。秀色可餐。这一般形容俊美女子可以下饭。其实男士何尝不是这样。好容貌就给人以好心情不是?杨炎看不起卢杞。和他吃饭倒胃口。常常假托有病。不与他在政事堂一起进餐。卢杞从此是怀恨在心。

杨炎因在刘宴的事情上推卸责任。得罪了唐德宗。从而被冷淡。闲来无事的他开始琢磨起家里的事情来。他物色了一块风水宝地。位于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江畔。要盖个家庙。也好光宗耀祖呀。

但是卢杞向皇帝谗言:“杨炎盖家庙。所选的地方。历来就有王气。所以玄宗皇帝当初才会命萧嵩搬迁。杨炎明知这一点。却故意在此地建庙。显然是包藏祸心。图谋不轨!”一句话就将杨炎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唐德宗听说后下诏三司审理。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一纸诏令。将他贬为崖州司马。

诏书下达后。杨炎踏上遥远的行程。在途经广西一个叫“鬼门关“的地方。他似乎已预感到前景不妙。这位以文笔而出名的大才子触景生情的写下此生最后一首诗句: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

此诗充满了无限的悲凉。也是一首愤慨的直抒胸臆的诗句。

然而。他可以活着走过鬼门关。但崖州是走不到了。在走到离崖州百里的地方。德宗赐他自尽的诏书又到了。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五十五周岁上。

卢杞做宰相时。让前任宰相李揆到吐蕃去。李揆对唐德宗说:“我不怕远。只怕死在道上。不能完成皇上的使命。”

唐德宗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很可怜他。对卢杞说:“李揆这么老了。远途能承受住吗?”

卢杞却振振有词的说:“同少数民族结盟的使者。必须熟悉朝廷事务。非李揆不行。况且派李揆去。那些比他年轻的大臣们。就不敢推辞到远处去的差使了。”老丞相到了吐蕃。蕃长说:“听说唐朝有个第一人李揆。您是不是?(当年李揆号称门第出生第一;文采第一;官职第一。)”

李揆怕被扣留拘禁。便欺骗蕃长说:“那个李揆。怎么肯到这里呢?”

这一趟。不光是旅途劳累。还受到惊吓。回来就卧床不起了。

大书法家。大忠臣颜真卿。为人很正直。经常批评卢杞的所作所为。卢杞自然怀恨在心。想尽办法排挤他。这一日。终于逮着一个机会。直接将这位忠贞大臣送上了不归路。

淮宁(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公开叛唐后。卢祀说动唐德宗。让颜真卿到敌营。去劝慰李希烈。此消息传出。朝廷一片哗然。因为此时的颜真卿。已经七十六岁高龄。是个几近耄耋的老人了。大家都认为这是让一个德高望重的四朝老臣去送死。但朝臣再说也是枉然。皇帝的诏书已下。颜真卿只能领命。

颜真卿到敌营后。劝李希烈悬崖勒马。不要做历史的罪人。但已经利令智昏的李希烈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来劝颜真卿。让他投靠自己。共同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来。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

颜真卿一看。怎么地?我来劝降。你到反过来劝起我来。立即进行了义正言辞的驳斥。李希烈被驳的哑口无言。只好先把他囚禁起来。

一计不行。李希烈后来又想花招。设盛招待颜真卿。暗中指使戏子们借唱戏攻击和侮辱朝廷。想看看他的反应。颜真卿愤怒地说:“您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

说完当即起身拂袖而去。最后。叛贼一看劝降不成。于公元784年8月23日被缢杀。

卢杞最擅长的事情就是陷害、排挤、倾轧、报复。据统计死在他手上的有宰相杨炎、张镒、御史大夫严郢、太子太师颜真卿等人。同时又推举同党关播、于颀、赵赞等人。严重扰乱朝政。

后来在卢杞一党的专权下。政局转坏。公元783年爆发了“泾原兵变”。乱兵拿下长安。唐德宗无奈弃都而逃。

等朝廷官军平定了叛乱。唐德宗还朝后。大家的矛头一直对准了卢杞。最后唐德宗迫于压力。把他贬官外放。贬为新州司马。结束一了代奸相的宰相生涯。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其他观点:

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伴食宰相”卢怀慎的孙子。他出生“五姓七家”。是名门望族范阳卢氏之后。

了解了他的身世。你就能知道他为什么要搞掉名相杨炎。不在于杨炎心胸狭窄、不能容物。而在于杨炎的两税法。两税法代替了西晋以来按人头收税的制度。以田亩计税。西晋的税法是为大世家们量身定做的。变更税法让朝廷收入增多的时候。从经济上打击了旧贵族世家。杨炎更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作为旧世家代表的卢杞。天生和杨炎势不两立。这不。卢杞一掌权就废除了两税法。改回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把税收的负担又压回了老百姓身上。吸老百姓的血。导致民怨沸腾。

此后。卢杞不断巩固权力。他很会讨好皇帝。用谗言接连干掉了对他有威胁的崔宁、颜真卿等人。他不知道自己倒行逆施吗?我看未必!他倒是一直尽心尽力为了天下世家而操持。

汉末以来。这些腐朽的世家望族对整个中国危害极大。他们只知有家。不知为国。他们排挤贤能。妄图通过种种手段延续世家政治。最终他们等到了黄巢的一把大火。将他们这些蛀虫彻底烧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9:11

    宰相,长安,颜真卿,唐朝,皇帝,都是,朝廷,建中,奉天,诏书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9:11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宰相卢杞为何被视为大奸相?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9:11

    长得难看也就算了。心眼还这么坏——唐朝著名坑人宰相卢杞卢杞在唐朝宰相绝对算坑爹的典范。关键是他不光坑爹。还坑同僚、坑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