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十三章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如何理解?
原创

老子第七十三章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如何理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老子《道德经》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跟我们常说的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虽然只有一个近义字的差别。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默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根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以及傅奕等版本的校对。传世的王弼、河上公诸本中的“是以圣人犹难之”。显然是后人添加的。“繟然而善谋”也应该作“默而善谋”。具体的考证请参阅《“天网恢恢”的本意并不是针对犯罪分子。而是另有深意》一文。

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虽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但成语中的“天网恢恢”。是形容老天就像一张巨大的网一样。把每一个人都网在里面;“疏而不漏”表示这张天网看上去很疏。疏得连网绳都看不到。但这张无形的天网却不会漏失任何一样东西。

这句成语。表示老天是不会放过坏人的。任何一个犯罪作恶的人。无论逃到哪里。最终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那么。老子《道德经》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跟这句成语的意思。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就需要对整个的道家思想。以及第七十三章的全部内容了解之后。才能知道老子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了。

根据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竹书。以及傅奕、王弼、河上公等版本校正后的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先于宇宙天地而存在的。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道自身的形体是虚无缥缈无形无状的。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却是能生万物生生不息的。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才不厌其烦地要求人也要效法天道的虚无。要做到柔弱、处下、不争、若谷等等。用第七十三章的话来说。就是要勇于不敢。

老子说的勇于不敢。并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怕这怕那。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因为老子所讲的是道。道并不是具体的方法手段。如果把勇于不敢当成了一种方法手段来使用。那就是把道当成了术。肯定是不对的。

勇于不敢就是效法天道的虚无空灵。就是让自己也能达到道的境界。这是一种修养。是产生智慧的基础。

勇于不敢。就是要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让自己的心灵达到像天道一样的空灵。只有在这样的无我境界中。生生不息的道用才能对自己产生作用。才能让自己获得智慧。

有了智慧。就能够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然后找到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手段。最终把事情做对做好。通过把事情做对做好。就能获得利益。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果。有人像成语“齐人攫金”一样。看见了别人手上的金子就直接伸手去拿。而不是通过无我、看清、做对、双赢来达到目的。那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看见了利益就直接伸手去拿。这就是勇于敢者。其结果必然是害了自己;学道之人通过无我、看清、做对来得到利益。中间多了一个无我的过程。这就是勇于不敢。

勇于敢者会害了自己。勇于不敢者反而能得到利益。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这一套无我、看清、做对、双赢的理论。完全是根据天道虚无却生养万物这个理论而建立的。这就是道家文化的精华!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句话就是老子接着提问。天道为什么会讨厌勇于敢者而喜欢勇于不敢者。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默而善谋。”这就是老子的自问自答。表示天道是不需要跟别的东西相争获胜之后。才对万物生生不息的;天道是不需要人们的开口祈求。才对人们产生作用的;天道也不需要人们的感召。才来到人们身边的。因为天道始终在无形地作用着万事万物。天道一直都在默默地为万事万物谋福利。

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就表示生生不息的天道。像一张无形的网。始终把我们网在其中。虽然我们找不到网在哪里。但我们始终处在这张生生不息的天网之中!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事。无论我们有多少艰难困苦。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最恰当适宜的办法来应对!因为天道的生生不息。始终都在作用着我们。只要我们领悟到了空无的先天之道!从而让自己也能抛开自我。让自己的心灵也能达到空灵的境界。那我们就能得到天道的妙用。

这就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道家文化所独到的精妙所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根本就不是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成语所说的意思。完全是一种脱离了本意的引申。

但遗憾的是。网上的某些百科。还用成语的意思把“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讲解为:“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更把《道德经》的七十三章翻译成:“敢于违背客观规律而蛮干的。必定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勇于排除干扰。决不逆客观规律而行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必定会增加。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很显然。网上的这些个百科。并没有弄懂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含义。还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自然规律。所以他们的译文让人不知所云。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传世版本中的“繟然而善谋”。原本是“默而善谋”。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跟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凡是用成语的意思来理解《道德经》的。肯定都是错误的!

其他观点:

道家喜欢用钓鱼 捕鱼比喻吸引百姓。这是封建制君主思维的特点。因为封建制时代。百姓可以用脚投票。跑到其他邦国。封建主需要想办法吸引百姓到自己领地。此处天网指的是整个法律 政策 福利环境。疏而不失。是说接近不要干涉百姓。又不遗漏任何人。

其他观点: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是“老子\"所讲。意思是干了坏事的人是逃不过上天这道网的。虽然此网孔大而稀。这句话也与“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遥相呼应。

一个人所干的事虽然没有人看见。但逃不过天的眼睛。这“天\"就指的是自然。也就是“道\"。道与理了互通。没“理\"的事干多了肯定会受到“天\"的惩罚!没有谁能逃得出“天\"这道“网”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28:07

    道德经,天网恢恢,天道,老子,成语,不失,疏而不漏,生生不息,这就是,万物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28:07

    没想到大家都对老子第七十三章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如何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28:07

    老子《道德经》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跟我们常说的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虽然只有一个近义字的差别。但意思是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