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为了在外交中能够:讲信守义、和平处理争端。设立了质子制度。
质子与人质有一定的共性。但还是有区别的。人质。被控制后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把你想怎么样怎么样。一旦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人质就几乎可以判“死刑”了。
质子不一样。先秦时。各国结盟后就要互相派王子“质押”。一些强国质子到了弱国后。弱国多数都礼待有加。生怕对方万一回家说个不利于自己国家的事情。惹来不必要的争端。一般只要双方外交上不彻底翻脸。这些质子都可以回到母国。
即使翻脸。一般也不会出现杀质子的情形。毕竟先秦时诸侯的行事基础都是以“周礼”治天下。除非一方的作为人神共愤、举世震惊。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毕竟杀一个人又不解决问题。还会惹来恶名。
当然了。在别国。质子受一些委屈是很普遍的。如果你母国对人家不好。人家还不能虐你几次吗?
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换人质外。亦有当弱国有求于强国时。就出现单方面送出质子的情况。
此外。在周朝还有后期各朝时。中央政权亦有出于控制各方势力的需要。会任命地方势力首领的亲人为京官。美名晋京入侍。而且表面上也是一种荣耀。但中央能以质子的安全影响地方势力的决定。
综合上来说。质子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保证。又或者说一种坚决的效果或者结盟态度。是为了让对方放心的。
春秋战国时有据可查的质子有:
隐公三年。周郑交质。
文公十七年。晋郑交质。
哀公元年。越王勾践使范蠡、种稽为质于吴。
僖公十七年。晋太子圉为质于秦。
宣公十二年。郑子良为质于楚。
宣公十四年。郑子张为质于楚。
宣公十五年。宋华元为质于楚。
宣公十八年。齐公子强为质于晋。
成公二年。鲁公衡为质于楚。
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
襄公元年。齐公子光为质于晋。
成公十七年。郑太子髡顽、侯攉为质于楚。
定公三年。蔡太子元及蔡大夫之子为质于晋。
定公四年。蔡昭公以其子干及大夫之子为质于吴。
昭公十三年。许许围为质于楚。
昭公二十年。宋华亥取宋元公太子栾与母弟辰、公子地为质。
宋元公取华亥之子无蹙、向宁之子罗、华定之子启为质。
昭公二十年.楚平王质伍奢。以召其二子。
哀公八年。鲁欲与吴互送质子。
成公二年。晋欲以齐萧同叔子为质。
昭公二十六年。鲁大夫公孙朝欲送质子与鲁权臣季平子以求信任。
公元前303年。楚景悝质于秦。
公元前303年。楚太子横质于秦。
公元前300年。楚太子横质于齐。楚怀王质于秦。
公元前272年。楚左徒黄歌与楚太子完质于秦。
约公元前300年。燕昭侯之弟襄安君质于齐。
公元前239年。燕太子丹质于赵。
约公元前238年。燕太子丹质于秦。
公元前328年。秦公子繇质于魏。
公元前307年。秦公子稷质子燕。
公元前301年.秦泾阳君质于齐。
公元前267年。秦悼太子质于魏。
公元前250年。秦子异人质于赵。
公元前243年.秦质子于赵。
公元前270年.赵公子吾质于秦。
公元前265年。赵长安君质于齐。
公元前243年。赵太子春平君质于秦;赵平都侯质于秦。
公元前206年。赵孝成王质于秦。
公元前315年。韩太子苍质于秦。
公元前301年。韩太子虮虱质于楚。
约公元前256年。韩投质于赵。
公元前336年。魏太子鸣质于齐;魏公子高质于楚;魏庞葱与太子质于赵。
公元前333年。魏董庆质于齐公元前306年。魏太子越质于楚。
公元前247年。魏太子增质于秦。
约公元前342年。齐张丑质于燕。
公元前301年。齐公子顺子质于赵。
另外.先秦时还有中原诸侯送质入胡的记载。《史记·匈奴列传》载。 燕有贤将。为质于胡。胡甚信之 .但是当时这种与少数民族的交质之事较为少见。
还有。诈谋的倔起。使交质活动成了麻痹对手的一个策略。所谓的信誓也就无从谈起了。
(异人之子 秦始皇 赢政)
战国时最著名的质子就是秦始皇的爹异人。异人质于赵后数年。吕不韦请求赵王同意送回了异人。初赵王不同意。 吕不韦便劝赵王说: 其一。秦欲攻赵。并不会受异人在赵为质之事的束缚。留下异人无济于事;其二。秦王一旦老死。秦国新王立。赵国凭借异人也不可能与秦国搞好关系。留下异人意义不大;其三。礼遇并送回异人。使他将来对赵国感恩戴德。回报赵国。这种结果对赵国最有利。
后来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秦了。赢政母子二人还是赵国的人质。但赵国不能杀他们。只可以以此要挟秦国。战国时期大家都有共识:任何一国不准杀别国人质。这种行为极不仁义。秦国也会以此为名大举进攻赵国。赵国可能危在旦夕。这样不是对赵国不利吗?何况此时秦庄襄王赢异人已经被当时还是太子的秦孝文王和太子妃的华阳夫人看中。立为储君。嬴政和赵姬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和妻子。如果好好对待他们。可以让秦赵和好。就不至于秦攻赵国。两下比较。哪个好。就很容易看出来了。于是公元前251年。赵国送嬴政和赵姬两个人回到秦国。
(燕太子丹)
还有燕太子丹也是一个著名质子。他从秦国逃亡的理由时亦说。“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燕丹害怕被杀是真。想回燕国是真。但秦敢不敢杀、想不想杀是另一回事。哪怕秦再强。杀一个质子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很难被忽视的。
毕竟。再大的事。杀质没有毛线的作用。还会惹天下人厌恶与唾弃。所以又何闭为一些国家的事杀某一个人而惹天下人讨厌呢?所以。先秦时质子很多。被杀的很少。就是这个道理。再生气。国际影响得顾呀。
总之。作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质子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最初设立 的初衷:讲信守义、和平处理争端。这项制度变成了诸侯国用以较量的手段。而这种巨变。是当时社会经济 政治的分裂与重组、混战与兼在诸侯国关系领域的必然反映。并不以当时诸侯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无论质子制度怎样变化。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存在并盛行过的事实。不能忽视它所曾起到过的特殊作用。
甚至我们还应看到。在战国以后的中国历史上。质子制度也时隐时现。仍然被作为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以及分裂时期各政权之间处理双边关系的特殊方式。因此。对质子制度进行一番探源考究以现其貌应不失为一有益之事。
其他观点:
最有名的质子当然是秦异人了。如果没记错他应该是被赵国袭了中军的战俘兼质子。异人及秦始皇很自然的要以灭赵来洗刷这段耻辱。当然绝大多数质子都默默无闻或者死于他国或者回到本国也没有权柄。但似乎大多质子会因为这段寄人篱下的日子产生对对方国的仇视。包括后来的匈奴冒顿单于。在战国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里能够在以后能够促进两国友好的例子几乎没有。
其他观点:
春秋战国时代的质子相当于人质。两个国家互相友好。互相以人质交换。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不打仗。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君王都做过质子。
最著名的质子应该是秦始皇的爸爸异人。当时他在赵国做质子。没有遇上吕不韦的异人。在赵国生活的也很颓废。因为秦国没少攻打赵国。异人在赵国生活也不好。但是后来遇上了吕不韦。吕不韦让他去讨好安国君的华阳夫人。还改了名字。子楚的生活开始变得好起来。后来还逃回了自己的家乡秦国。继承了王位。其实这个故事也证明有质子也不一定不打仗。尤其像异人这种兄弟多。又没有什么继位的希望的人。
还有一个是之前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质子。就是由朱一龙扮演的那个嬴稷。他是秦武王的异母弟。秦武王死后。秦国大乱。这时嬴稷的舅舅支持他成为秦王。这才将嬴稷从燕国接了回来。作为人质。这些王子应该活的不是太好。但是每个国家不一样。
有的时候质子可以有效的防止战争发生。但是作用真的很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731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质子,公元前,太子,秦国,异人,人质,之子,赵国,公子,秦王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质子“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为了在外交中能够:讲信守义、和平处理争端。设立了质子制度。质子与人质有一定的共性。但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