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
原创

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

好文

热门回答:

明朝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除开两朝综合军力差距外。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北宋建国时。辽国皇帝是有“睡王”之称的暴君辽穆宗耶律璟。

如果宋太祖赵匡胤当时北伐。北宋是有浑水摸鱼。收复幽云可能性的。但赵匡胤放弃了这次机遇。他选择先南后北。打南方去了。

等到太宗赵光义在位时。辽国皇帝已经变成辽景宗耶律贤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了。这两人都是明君圣主。辽国在他们治理下。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一点空子也不给赵光义钻。

赵光义后来发动的北伐。都是属于“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硬上”的典型失败案例。结果宋军在没条件的情况下。拿头撞铁。撞的一头包。而且还是一连两次。

最终。两次失利不仅极大的挫伤了宋朝人对北伐收复幽云的积极性。还挫伤了信心。以致后来没人再敢提收复幽云。

相比于宋初。元末的情况则大不同。

元朝末年的形势。很像东汉末年。都是农民起义。朝廷镇压不利。被迫放权给地方。继而形成豪强林立。军阀割据。朝廷统治空洞无物的局面。

当然。元末和汉末也不完全一样。

最大的区别在于:汉末群雄是在先剿灭农民军后。然后才开始的内讧。所以汉末三国的混战只在军阀之间进行。没农民军啥事;而元末则不同。元末的诸路拥元军阀在剿灭农民军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内讧。所以这就给了农民军坐大。逆袭反杀的机会。

公元1362年。这是一个关键年份。

这一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矛盾激化。大决战一触即发。此时。是一个元军南下。剿灭农民军的机遇。

然而。当时元廷内部居然决裂了。

元顺帝的皇后完者忽都和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结盟。拉拢官员。决定搞掉元顺帝。她们这一派被称为“后党”。

在地方上。割据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王保保宣布拥护“后党”。

元顺帝为了保住皇位。自然也是拉拢官员反对皇后和太子。他这一派被称为“帝党”。

在地方上。割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孛罗帖木儿宣布拥护元顺帝。

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这两派先是嘴斗。后来直接兵戎相见。大决战。打得一地鸡毛。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也正准备决战。但他们都怕元廷内部打不起来。所以起先。他们都在观望北方局势。直到确定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开撕。他们才放心大胆的决战。

公元1363年。陈友谅起兵六十万。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当年十月。陈友谅兵败战死。

同一年。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激战。

第二年。元廷内部依旧激战。朱元璋则趁机吞并了陈友谅的地盘。

直到公元1365年。元廷内战才分胜负。以王保保最终击败孛罗帖木儿告终。

元顺帝见孛罗帖木儿大势已去。没有利用价值了。为求自保。便派刺客杀了他。然后册封王保保为丞相。瓦解他和后党的同盟。并命王保保进驻河南。尽快扫清南方“余孽”。

结果。王保保受了元顺帝封赏。却不对农民军用兵。他带兵进驻河南后。调转头。直接就奔陕西去了。

当时。朱元璋正准备对张士诚用兵。他担心王保保会来打自己。就按兵不动。直到看见王保保挥师西进。与割据陕西的李思齐、张良弼开战后。他才放心大胆的东进。主动找张士诚决战。

如果当时王保保没有西进。而是南下。威慑朱元璋。张士诚或许还能多活几年。朱元璋也不可能那么快就统一南方。继而北伐。

公元1367年10月9日。张士诚兵败。江南富庶之地尽归朱元璋所有。

此时。不仅远在大都的元顺帝急了。就连跟王保保对阵的李思齐等人也急了。他们一起致书王保保。表示能不能先停战?待消灭了朱元璋后。我们再打。行不行?

结果王保保不搭理他们。就是一门心思的要先灭了不服他的其它诸路元军。

后来元顺帝怒了。下了一道圣旨。免了王保保的一切职务。把他一撸到底。

结果。王保保根本不搭理元顺帝。他率军退据山西。把山西境内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杀了个精光。明目张胆的在山西搞割据。拥兵自重。当土皇帝。把元顺帝气的要死。下旨让各路元军剿灭王保保。

公元1367年10月21日。即张士诚集团覆灭的当月。朱元璋审时度势。果断命令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

随后。25万明军浩浩荡荡。渡过淮河。先进入河南。紧接着又杀入山东。

公元1368年初。即明军收复山东前后。朱元璋登基继位。建立大明。

明朝的建立。极大的鼓舞前方将士的士气。

按道理来说。南方“余孽”都称帝了。明军都打到黄河边了。元廷内部应该摒弃前嫌。共同抗明才是。

然而。元朝也是命中该绝。

王保保不认错。元顺帝也不想赦免他。他们两个就这么隔空冷战。

割据陕西的关中拥元军阀缺乏主心骨。对明军的态度模糊不清。以至于潼关这个绝对不能丢的战略要地。竟然也拱手让给了明军。

公元1368年闰七月。明军打到天津。元顺帝惊恐万分。急忙下诏认错。恢复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职务。命其统领天下兵马。火速到大都来勤王。但王保保接旨后。却依然愤恨元顺帝。故意不救。坐观成败。

当时。李思齐那帮人又看不下去了。主动派人跟王保保讲和。希望与他共同抗明。但是王保保不想搭理他们。

直到当年的八月二日。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仓惶北逃元上都。元朝灭亡后。他才慢吞吞的表示会发兵救援。然而为时已晚。明军已经牢牢控制了幽云地区。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明朝能够相对顺利的收复幽云十六州。与元朝当时的派系斗争。四分五裂。是分不开的。

我个人认为。就算朱元璋推迟两年北伐。都没关系。因为元廷那帮人内斗。可能都不用等明朝来打。他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当然。元朝的内讧只是明朝能轻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客观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明军的战斗力很强!而且深得北方民众的支持。能在战场上。凭实力完虐不得人心的元军。

因为攻克北京。收复幽云。从来就不意味着北伐结束了。守不住胜利果实。到头来。注定一切都是白搭。

北宋末年。宋军也曾从金人手里接收过幽云十六州。但宋军战斗力差。守不住。最终还是把幽云弄丢了。

相比于宋军。很显然。明军上下没有犯这种错误。徐达、常遇春收复幽云后。他们清醒的意识到:收复燕云。其实只是开始。北伐并没有结束!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所以。他们果断进攻山西。决心将王保保围歼团灭。为第一阶段北伐画上句话。

于是。他在山西韩店设下埋伏。将轻敌冒进的汤和打得惨败。歼灭明军八千余人。

汤和惨败后。王保保立即反攻。而他的目标就是大都城。

王保保当时心里盘算:如果徐达不派兵救援大都。他就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派人来增援。他就在大都城外以逸待劳。设下圈套。再伏击明军一次。

这是一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选择哪条路。王保保都是胜利者。

但是。徐达也不是吃素的。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名将。他看穿了王保保的小九九。没有顺着王保保的套路走。

他决定。大都城不要了!明军继续西进。向太原进攻。太原是王保保大本营。他如果不想老巢被抄。就必然要回援。只要王保保敢来。自己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元军设个埋伏。

如果王保保不来。也没关系。大不了。他和王保保互换主场。

后来事实证明。徐达的设想是对的。王保保听说徐达没派兵回援。而是剑指太原。果然慌了神。立刻率主力回救太原。

不过出乎徐达意料之外的是。王保保进军之神速。居然赶在徐达攻城之前。在太原郊外截住了明军。这个人。很厉害!

元军截住明军之后。双方立即便发动试探性攻击。这一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汉人骑兵与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正面死磕。

由于两边都是名将坐镇。且双方的部队也都是精锐。所以这次正面遭遇战。双方都只是试探了一下对方的虚实后。就各自收兵了。

几天后。明军增援部队赶到。常遇春在与徐达商议后认为。王保保的部队并非草包。如果硬钢。肯定会死不少人。因而他们便想出了一个夜袭元营的计划。

这次夜袭战。明军非常打得非常成功。几乎将王保保的十万元军打的全军覆没。这是汉人骑兵历史上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王保保惨败后。带着护卫狼狈逃亡宁夏、甘肃一带。收集残部。决心东山再起。

攻克山西后。徐达正式进攻陕西。当时驻守陕西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都不想打仗。所以在面对徐达进攻时。他们都直接投降了。

后来张良弼复叛。被徐达消灭;李思齐被朱元璋派去招降王保保。但被王保保砍下了一支胳膊。最后伤重而亡。

至此。陕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区落入了明军之手。明朝第一阶段的北伐。才算是正式画上句话。

如果宋朝君臣。无论是宋初还是宋末。能有明初君臣班子的水平。可能幽云十六州。早就收复了吧。

其他观点:

什么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

石敬瑭为了让辽支持他当皇帝。向契丹人许诺事成之后把燕云十六州给它。于是。石敬瑭当皇帝后。一面对辽以父礼事之。一面把燕云十六州给了辽。

在北宋之前。后周世宗柴进进行过北伐。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莫州和瀛州。可惜后来世宗病重。不久去世。一年之后。也就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为宋。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的尝试

他一开始并不想直接用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而是想用钱赎买回来。但他计划还未实现。就去世了。后来他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一次尝试

979年宋太宗亲自出征。开始第一次北伐。可惜在高粱河战役中。宋军大败。宋太宗负箭伤。乘驴车逃走。第一次北伐失败。

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二次尝试

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他自己没亲征。可惜。这次北伐还是失败了。宋军损失惨重。

这两次失败使得宋朝君臣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丧失了信心。从此不再提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直到宋辽澶渊之盟。宋从法律层面上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归辽所有。

小结

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失败。一方面是自身政治制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那时的辽正处于强盛时期。因此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难度自然很大。

下面讲讲明收复燕云十六州。

元朝当时情况

当时北方的红巾军已经消耗了元朝的大量的主力部队。使得元很难抽出手来消灭南方的叛军。这才给了朱元璋机会。让他统一了南方。

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朱元璋军由淮河入黄河。连克淮安、寿光、临淄、高苑等地。山东诸州县尽为朱元璋军所有。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明。四月。其北伐军队完全夺取中原。七月又克通州。这时。元顺帝只得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北走上都。继续元室的统治。史称北元。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京)。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灭亡。后来明相继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其它地区。

朱元璋时期的元朝已经是奄奄一息。与北宋前期的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比明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更难的。

其他观点:

毫无疑问。当然是宋朝比明朝更难得到燕云十六州了。

为什么宋朝会比明朝更难获得燕云十六州?仅仅是因为宋朝没有获得燕云十六州而做此推断吗?

当然不是。

那是为什么呢?

除了攻取燕云十六州时宋朝的军力不如明朝。最主要的还是宋朝面临的辽远比明朝面临的蒙古人更难对付。

当宋太宗北伐时。对于宋朝来说。面临的敌人是比自己建国更早的契丹大辽国。这是宋辽第一次大规模交锋。

而当时的辽国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拥有一定的实力。契丹人的辽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北方少数游牧民族。而是兼有游牧民族骑兵优势和农耕文明国力优势的国家。一座座城墙加上骑兵。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

而宋太宗时期面临的对手。是辽国有名的明君辽景宗耶律贤和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国在他们的治理下实力更加雄厚。面对宋太宗的进攻。能更正确的做出有效判断和回击。

宋太宗两次伐辽结果都惨遭失败。这对宋朝君臣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损失点儿兵马倒是没什么。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打击。

两次大败让宋朝君臣认为辽非常强大。潜意识里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对辽的态度也由原先的轻视变得过分重视。从此之后。宋朝君臣再也不敢轻易动要回燕云十六州的念头。宋对辽在心理上就已经输了。这也是为什么宋朝在宋真宗时期签定《澶渊之盟》时如此“爽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反观明朝。朱元璋面临的是元朝的元顺帝。元顺帝远没有辽景宗耶律贤和辽圣宗耶律隆绪那么有能力有作为。元朝正是在他手里逐渐走向失控的。

早在朱元璋派遣徐达北伐前。双方的力量不断的此消彼长。一方面。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地区。实力大增。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元朝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不断打击下。早已经千疮百孔。实力大减。

徐达北伐时。蒙元已经没有完整的防线。徐达属于携胜利之师。攻打残元的溃败之军。一路上趁势攻击。蒙元残存势力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

另外。辽当时内部统一。基本上团结一致。而蒙元当时却有不同的势力。元朝朝廷并不能有效调动前方将领。这也极大的削弱了蒙元的作战能力。

其二:主帅差别

从北伐的主帅来看。宋朝第一次北伐时。宋太宗亲自上阵。但宋太宗的军事水平远不如徐达。

第二次北伐选择多路出击。但宋朝的将领自主性比较差。并不能有效发挥将领的才能。也没有默契的配合。

而朱元璋让徐达作为北伐最高统帅。前方一切战事由徐达统筹。可以随机应变。及时做出反应。这一点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讲。明朝和蒙元残存势的差距远比宋辽更大。更有优势。更容易收复燕云十六州。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宋史》。

《明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笑红眼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25

    朱元璋,明朝,宋朝,元朝,山西,太宗,都是,北宋,陕西,公元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25

    没想到大家都对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25

    明朝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除开两朝综合军力差距外。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北宋建国时。辽国皇帝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