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说个鬼故事。北宋灭亡前71年时间内。没有一个武将担任过枢密使(宋朝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枢密院正长官)!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都没有!
这就是宋朝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一个表现。
至于。宋朝崇文抑武政策造成了什么恶果;
被金国人任意玩弄的宋宫后妃;
在五国城旅游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在杭州高喊“臣构言”的宋高宗;以及崖山跳海游泳的宋末帝最有发言权。
01、重武轻文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再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篡周建宋。正式结束五代(梁唐晋汉周)。
从五代到宋朝。武将的社会地位可谓是冰火九重天。直转急下。
在五代。武将才是天下的主角。
后汉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曾说:
“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
言外之意。天下大事都是武将说了算。文臣别瞎掺和。
而后晋军阀安重荣更是直言不讳道: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这话更牛。在武将面前。皇帝也不算啥。
受此影响。当时人基本以从军为荣。就连不少文人也都弃文从武。弃笔从戎。
比如赵匡胤的儿女亲家。名将焦继勋(他的女儿嫁给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为妃)。
他本是一个读书人。他就曾大喊道:
“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
而后。焦继勋弃文从武。成为一代名将。
这就是当时一个时代缩影。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02、赵匡胤的手段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汲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提高武将物质上的待遇(宋朝武将的物质待遇很不错)。另一方面开始剥夺武将兵权。
赵匡胤按照心腹谋臣赵普制定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二十字方针。开始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首先。剥夺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新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都虞候张令铎等人的兵权。
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
杯酒释兵权剧照
接着赵匡胤提拔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担任中层将领。从而加强自己对中央禁军的控制。
而后。赵匡胤开始改革军制。
后周中央禁军制度是殿前司、侍卫司两个部门互相牵制;
赵匡胤加把劲。让两司变三司——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
三者总称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共计九员;
三衙的长官分别是殿帅殿前都指挥使、马帅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步帅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三者合称三帅。
三帅地位完全平等。没有谁高谁低。大家平起平坐。相互制衡。
好嘛。两朝并立一下变成了三国鼎立。看你们还怎么联合起来作怪。
但赵匡胤还觉得不够。他又在三帅之下又设制了“四卫”。即属殿前司的铁骑军(后改日骑。再改捧日)、控鹤军(后改天武)。属侍卫马军司的龙捷军(后改龙卫)和属侍卫步军司的虎捷军(后改神卫)。剥夺三帅兵权。
然后又在四卫下面再各设四厢都指挥使。再一层的剥离四卫的兵权。
宋朝中央军制
总之。赵匡胤将“兵权宜分不宜专”、“兵权专则事必变”的方针贯彻到底。
于是。三帅看似是禁军三个大佬。实际上兵权从制度上被一分再分。实际能掌握的权力非常小。
但这还是不够。赵匡胤认为。兵权如此细分。还是有危险。还得弄个部门制衡他们。
这就是枢密院。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中书门下为政府。又称东府;枢密院为枢府。又称西府)。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枢密院是宋朝皇帝调动、控制军队的核心机构和最高指挥机构。向皇帝全面负责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等职责。
枢密院的出现。使得以三帅为首的将领。仅拥有了“握兵”之权。即仅负责平时训练、职守、迁补赏罚而已。
真正调兵之权他们一点都没有。要调兵。只能去找枢密院。
一旦战事发生。领兵出战的不是三帅。而是皇帝任命的率臣。
而枢密院看似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治机构。但它也仅仅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喉舌而已。它只能接受皇帝的命令。然后由它发布由哪位将军具体统兵。
这样一来。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从而将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达到“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的目的。
因此后来北宋史学家范祖禹总结道:
“祖宗制兵之法。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
但赵匡胤还是不放心。他认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些将领整天和底下士兵呆在一起。谁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迟早要出事。
于是在赵普的建议下。赵匡胤来了个狠招。实行更戍法。让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
这样一来。就达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目的。
按理说。这都快要做到极致了。赵匡胤该放心了吧?不。他还不放心!
赵匡胤从军多年。对军队里的事非常清楚。很快他又找到了新的隐患。
这个隐患就是将军们身边的亲兵!
这些亲兵和将军同生共死。祸难与共。向来只知将军荣辱。不知朝廷大义。
比如他自己麾下的张琼、楚昭辅、苗训等人。为了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赵匡胤下令。无论是什么级别。什么程度的将帅。都绝对不允许拥有一定数量的心腹亲兵。大宋军队。严禁将领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违令者斩!
就这还没完。赵匡胤针对完高级将领。还要针对底层将校和普通士兵。
赵匡胤鉴于五代十国时期兵骄则逐帅。将强则叛上的现象层出不穷。
赵匡胤三令五申。大宋全军上下。严格遵守“阶级之法”。一级比一级大。下级必须听上级的。最终使得全军“士卒知将校、将校知统帅、统帅知朝廷”。从根子上断绝犯上作乱骄横不法之心。
为了贯彻这条规定。赵匡胤不惜大开杀戒。仅见于史书记载的。赵匡胤就曾一次性杀二十九人。四十人。一百二十人。
这样一来。大宋全体将士。都知道在宋朝。皇帝永远最大。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听皇帝的。
赵匡胤用这样的手段。牢牢的将军权握在了手中。
就这样还不够。赵匡胤开始大力提高文臣的地位。改变五代重武轻文的风气。
乾德三年(965年)。赵匡胤发出最高指令——
“宰相须用读书人。”
由此掀起一场读书运动。宋朝读书蔚然成风。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禁军大将党进也开始掉起了书袋。
宋朝武将地位急剧下降。文人地位开始节节攀登。
03、赵光义的手段
赵匡胤在位期间。由于宋朝还没有统一中原。因此武将还有发挥的空间。
等到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赵光义马上“方欲兴文教。抑武事”。
尤其是自从赵光义收复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开始执行守内虚外政策。武将失去用武之地。
于是。赵光义开始了彻底的崇文抑武政策。
文臣社会地位继续提高。武将权力继续剥夺。
由于。赵光义军事水平拙劣。在军中严重缺乏威望。
因此。他对武将猜忌之心非常重。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赵光义曾公开宣称: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他开始想方设法地限制在前线带兵打仗的武将权力。让武将变得听话。
赵光义曾说:“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
赵光义。坦言。自己选用武将的要求首先是要听话。其次才是会打仗。
怎么才能让前线武将在作战中老实听话?
赵光义觉得。赵匡胤的方法很好。要贯彻执行;但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强化。
赵光义又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绝佳的办法就是阵图。
每次打仗。皇帝令人制造一幅阵图。武将该怎么指挥。全按阵图来。
一旦违背阵图。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就是重罪。
赵光义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剥夺、削弱武将军事指挥权。使得武将成为阵图奴隶。
雍熙四年(987年)五月。赵光义制作了一幅《平戎万全阵图》。
在赵光义大力倡导下。宋朝正式确定了“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的祖宗家法。
问题在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再好的阵图都无法准确应对战场形势。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
这些阵图成为宋朝武将的枷锁镣铐。极大地束缚了宋朝武将发挥空间。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当时就有人劝阻赵光义。
端拱二年(989年)。知制诰田锡就劝赵光义说:
“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需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功成。无不破敌矣!”
但赵光义不听。依然坚持己见。并形成制度。
从此。崇文抑武已经成为宋朝皇帝奉为圭臬的国策。
到了宋仁宗时期。武将的指挥权进一步被剥夺。军中真正掌握兵权的是文官。外戚、太监。武将大多都只是副手。
04、枢密院正副长官
北宋崇文抑武有多严重。从枢密院正副长官的分布。就能管中窥豹。
枢密院正长官是枢密使(或称知枢密院事、签枢密院事等)。副长官是枢密副使(或称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
按理来说。如此重要、且专业性极强的军事机构应该由武臣来担任。
然而。在宋朝以文驭武政策下。反倒是文臣数量占压倒性优势。
北宋总共有9位皇帝。其任内枢密院正副长官文武分布如下图:
北宋枢密院正副长官列表
宋朝枢密院正长官总计有73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54人。武臣出身的有18人。太监出身的有1人(童贯)。文臣占比73.9%。武臣占比24.6%;
宋朝枢密副长官总计有129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108人。武臣出身的有21人。文臣占比83.7%。武臣占比16.2%。
从时间上看。更夸张。
文臣出身的枢密院正长官独自任职时间为91年。武臣仅为59年。文臣与武臣共同担任枢密院正长官时间为16年;
换言之。文臣任职枢密院正长官时间长达107年(北宋享国167年。占比64%);
其中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到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1127年)的71年间。武臣从未出任枢密院正长官。
武臣枢密使是一个大写的0!
文臣出身的枢密院副长官独自任职时间为121年。武臣为18年;
文臣与武臣共同担任枢密院副长官时间为27年。
换言之。文臣任职枢密院副长官时间长达148年。
其中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到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1127年)的60年间。枢密院副长官基本被文臣垄断。
期间只有英宗朝和神宗的郭逵、以及钦宗朝的种师道担任过枢密院副职。
然而。郭逵任职期间。长期镇守地方。实际在枢密院任职时间非常短。
而且他担任副职时。枢密使是文彦博。枢密副使是陈旭、吕公弼。每一个人都比他强势。
种师道担任枢密院副职时。北宋即将灭亡。他在枢密院的作用可想而知。
整体来说。宋朝枢密院。武臣出任正副长官不仅人数逐年暴跌。而且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小。武臣基本沦为摆设。
更可怕的是。在担任过枢密院正副长官的武臣中。大多都是虽有军职身份却无武将之实的潜邸心腹。
比如王显、柴禹锡、赵镕、张逊等人。大多都是谨小慎微的无能之辈。几乎没有战场经历。没有独当一面。指挥作战。军事水平十分拙劣。只会向皇帝告密、只会贪财好色。
因为他们只是宋朝皇帝的侍卫、家奴、看门狗。而不是合格的将军。
而像曹彬、狄青、王德用这种军中悍将任职枢密院。堪称是凤毛麟角。
就算有。他们也饱受皇帝猜忌、饱遭文臣排挤。最终郁郁不得志。
作为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宋朝竟然基本都是由不懂打仗、军事水平拙劣的文臣掌控。武将完全就是文臣的陪衬!
这个奇怪的现象。完全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及每位宋朝皇帝推行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恶果。
05、重文轻武
在宋朝几位皇帝坚决贯彻崇文抑武政策后。民间尚武精神被彻底剥夺。武将开始受到全社会的鄙视。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宋朝士兵成为了百姓口中的“贼配军”。
社会精英人士纷纷以从军为耻。这个现象从赵匡胤时期就已经有苗头了。
开宝五年(972年)。赵匡胤在赵普的推荐下任命文武双全的辛仲甫为益州兵马都监。
可辛仲甫竟然拒绝上任。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文官。不该去当武将。当武将非常丢人。
最后还是赵匡胤好说歹说。才说服他上任。任期一结束。辛仲甫马上就转为了文官。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的状元陈尧咨。文武双全。箭术超群。当世无双。人称小由基。
他经常在家练习射箭。结果他母亲骂道:
“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陈尧咨出身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大哥陈尧叟也是状元。二哥陈尧佐是进士)
然后。他母亲痛打陈尧咨一顿。并毁了他的金鱼箭袋。
后来宋真宗有意让陈尧咨转为武职。并承诺会让他担任节度使(这是宋朝武将的巅峰官职)。
陈尧咨断然拒绝。坚决不从命。
宋仁宗赵祯画像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陈尧咨因为被政敌攻击。改为宿州观察使。
他母亲又大骂道:
“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乎?”
在他母亲看来。陈尧咨去当武臣简直就是有辱门庭。无颜面见祖宗。
范仲淹剧照
庆历元年(1041年)。宋朝在好水川大败。宋仁宗为了激励士气。突然下令将范仲淹、韩琦、庞籍、王沿四路主帅暂时由文官转为武官。担任观察使。
范仲淹马上反对道:
“观察使班待制下。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为伍。第恐为贼所轻”。
范仲淹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他却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
06、文官排挤
在宋朝。有一句名言。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哥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
意思是。武将再厉害。哪怕你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也没有文人中个状元来得风光。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宋朝文官对武将的蔑视、排挤司空见惯。
宋真宗时期。寇准曾和曹利用一同担任枢密使。寇准经常指着曹利用的鼻子骂道:
“君武夫耳。岂解此国家大事?”
你就是一介武夫。懂什么国家大事?
宋朝名将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后。宰相庞籍就轻蔑地称他为“赤枢”。
宰相看不起狄青就算了。就连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
狄青第一次去枢密院上班时。迎接他的一个小官。当面不耐烦地骂道:
“迎一赤老。累日不来!”
与狄青共同担任枢密使的王德用也不例外。
宰相文彦博和富弼等人完全视他这个枢密使如无物。就连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也不跟他商量。
当时。王德用发了句牢骚:
“置此一尊菩萨何地?”
欧阳修画像
结果欧阳修听说王德用发牢骚后。公开对人:
“老衙官何所知?”
在宋朝。哪怕是岳飞这样的千古名将。一代战神。也不过是文臣口中的“区区一岳飞”!
轻蔑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排挤。宋朝文官对武将排挤可谓是丧心病狂。
欧阳修公开宣称:
“大凡武臣尝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人相争。实是武臣理曲。”
在欧阳修看来。宋朝武将和文官不起争执还好。一起争执。错的肯定是武将。
以北宋最知名、最能打的名将狄青为例。
庆历四年(1044年)。宋仁宗想提拔狄青为渭州知州。
言官余靖三次上书反对。反复强调的都是一个道理:
“青。武人粗暴。不可兼知渭州。”
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平叛有功。宋仁宗想晋升狄青为枢密副使。
文官们又列出五条反对理由:
第一。狄青出身行伍。不能当枢密使;
第二。文官耻于狄青同殿为臣;
第三。狄青担任枢密使会让敌人看不起;
第四。这会动摇人心;
第五。违背祖宗家法。
而在狄青担任枢密使四年期间。文官对他的排挤、猜疑。无孔不入。弹劾狄青的奏章数不胜数。
光欧阳修一人就连上三道奏折。
由此导致一代名将狄青在枢密使任上碌碌无为。最终被弹劾罢相。郁郁而终。
另外一个枢密使王德用也不好受。
王德用脸色比较黑。人称“黑王相公”。正好赵匡胤也是个大黑胖子。宋朝文官就以此为由。不断地弹劾他心怀异志。有意谋反。
王德用又惊又惧、又气又恨。辩白道:
“貌类艺祖(指赵匡胤)。盖父母所生。”
这样的辩白。在文官们的抨击下。是苍白无力的。
最终。王德用也和狄青一样。被迫退休。抑郁而亡。
最后。分享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后。问宋朝降将:
“尔等何降之易耶?”
你们投降为什么这么容易、这么爽快。有如过江之鲫?
宋朝降将们淡然回答道:
“每优礼文士。独抑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
历史何其无情。历史何其讽刺!
其他观点:
要说宋朝的重文轻武。那就要从宋朝初的疑案“斧光烛影”开始说起。起初宋太祖为了将权力集中起来完成国家的统一。先是“杯酒释兵权”。然后又大量将全国的优秀军队统一到手里。到太祖末期。已基本将南方统一。北方除了“幽云十六州“外和北汉小朝廷外。已基本统一。
到后来。赵光义篡位。消灭了北汉后。对辽国发起两场战争。一次为高粱河之战。一次为雍熙北伐。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时发现在高粱河之战中。由于赵光义受伤。有人欲立赵德昭为帝。从此开始了真正的一百年重文轻武。到宋仁宗时代。文官所占的比重和开支已经到达一个财税的高峰。基本国家要用去开支70%。同时为了辽国和西夏的军事骚扰。仅仅东京禁卫军就要达到80万人之多。由于没有武将的训练。基本军队处于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地步。后来虽然经过宋神宗的改革。但顽疾依然没有改变。
后来。到宋徽宗时代。军备废弛。以致使金军2万人马。就敢攻破东京。最终造成靖康之耻。而这其中军队的指挥人员全部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文官来操持。更重要的是武将在前方打仗。每次必须通过后方的文官或皇帝来指挥兵将。更缺乏战争的灵活性。还有出现文官陷害武将的事件。如王跣陷害杨业。仁宗众臣陷害狄青。到秦桧陷害岳飞的事件。无不说明重文轻武的恶果。到最后靖康之难。还有崖山海战都是这样的恶果造成的。
其他观点: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夺权的情况。稳定了社会与政权。
造就了宋朝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宋朝人才辈出。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的出现。
军队战斗力减弱。形成庞大的官僚集团。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947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枢密院,宋朝,武将,赵匡胤,文官,长官,枢密使,侍卫,皇帝,兵权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又造成了什么恶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说个鬼故事。北宋灭亡前71年时间内。没有一个武将担任过枢密使(宋朝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枢密院正长官)!是的。你没看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