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唐玄宗、杨国忠和安禄山叛乱。
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东北方向的三个节度使。拥有精兵15万。河北这样一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民族矛盾比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假借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洛阳。唐朝名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在潼关。哥舒翰坚守待变。叛军也攻克不了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执意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长安城也没有积极布防。随即丢失了都城长安。
潼关之败。丢失长安非将领不能战。兵不够强。而是唐玄宗、杨国忠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安禄山之死和安庆绪。
安禄山在打下长安后。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特别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脚部也有溃疡。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和自己一起领兵儿子安庆绪也不例外。身边的侍卫也饱受其苦。安禄山有一个宠妃段氏。生了一个小儿子安庆恩。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安禄山的帝位。安禄山也有意费除掉自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知道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己称帝。(郭子仪剧照)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郸临潼)。
邺城之战和唐肃宗的策略。
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这时唐肃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长安。忙着权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这个爹。控制好了 内部权利。唐肃宗又担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军被打败了。打败叛军的将领们要是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怎么办?唐肃宗特别宠信了一批宦官。如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让太监鱼朝恩监军。(史思明剧照)
安庆绪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拢溃败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人马。围攻邺城。奇葩的是这么多的唐朝军队居然没有统帅。粮食后勤也供应不足。尽管这样。唐军仍然击溃了安庆绪的主力部队。安庆绪龟缩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并许诺让位给史思明。号称60万的唐军与史思明5万精锐部队激战。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昏地暗。唐军溃败。九路唐军各自回归各自的驻地。史思明乘势夺去了洛阳。
这次唐军的溃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宠信太监造成的。不过这一战后。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和他的主要将领。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军的覆灭。
758年史思明为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归降。暗地里却在收拢溃散的安庆绪部队。积攒力量。唐朝对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里也在积极谋划消灭史思明部队。史思明觉察到了唐军的计划后。与安庆绪相互为援。邺城之战后。诱杀安庆绪以及他的主要将领。自己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仆固怀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干死了。史朝义自己称帝。不过史朝义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肃宗因为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处理了张皇后。自己也被吓死了。唐代宗即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统帅。联合回鹘军队。合击叛军于洛阳。打败了史朝义的固有部队和主要援军。史朝义败。史朝义的残部被原来叛军的其他将领所不容。最后自缢在范阳城外的树林中。
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大赦投降的叛军。叛军投降的主要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和范镇割据的时代。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其他观点:
确切的说。安史之乱中唐廷和叛军打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一直处在内乱中。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
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统兵近十五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听从安禄山的。但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员。安禄山当时对外宣称的是有兵20万。浩浩荡荡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周之后才真正相信那个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赶紧调兵遣将。但并不怎么顺利。安禄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在潼关几乎全歼哥舒翰的20万大军。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在几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往杨国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长安就也成了叛军的了。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对大唐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兵变之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继续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七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然后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商讨收复失地的计划。
当时的大唐可以说从上到下是背着耻辱在艰难的前行。而且特别的有力量。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庆绪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年。郭李二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已经收复。安庆绪狼狈的带着千余人逃回了邺城。
这是大唐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个机会。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带着8万人马降唐。如果这个时候大唐继续攻打安庆绪。并且对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平叛却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变成了回到长安。然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长期征战很可能已经导致粮草无继。
唐军开始了休整。而安庆绪则利用这个时间来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这个时候的叛军也早已恢复了元气。
但这个时候的大唐君臣关系却并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师。唐肃宗的神经不再紧绷。他不再信任武将。而且身边还围绕着权势滔天的宦官。当再次出兵的时候。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但却不设元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监军。最初还比较顺利。当围困邺城的时候。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史思明领兵救援。
期间鱼朝恩拒绝李光弼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再次攻灭叛军的机会。而且最终唐军败给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而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构陷而失去了兵权。只能待在京城这个皇帝看得见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副元帅继续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经成为主旋律。这让唐军平叛之路越走越艰难。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史朝义对于叛军的掌控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与唐军的对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这个时候平定叛乱依旧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构陷。762年。唐肃宗病重。大唐陷入内乱。李辅国收拾了张皇后一党。唐肃宗气绝身亡。唐代宗接过平叛的担子。然后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攻打史朝义。并最终逼得史朝义兵败自杀。
叛军大量投降。仆固怀恩上表请求让他们官复原职。唐代宗急于结束战乱。并且想安抚人心。于是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安史之乱就以这种形式被压了下来。这之后。吐蕃攻进长安、仆固怀恩反叛等等让大唐继续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更远的未来。河朔三镇成为大唐新的大问题。
其他观点:
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藩镇打藩镇。叛军和镇压叛军的唐军都是藩镇兵。唐玄宗和唐肃宗两父子对藩镇军队的忠诚度持怀疑态度。因此这就导致了唐军在镇压叛军的过程中:皇帝对唐军的态度很纠结。他既要依靠藩镇去镇压叛军。但又不信任参与平叛的藩镇兵。经常做出一些愚蠢的决定。
唐朝中前期的皇帝。除了唐高宗李治外。全部都是非正常上位。
高祖李渊篡隋朝江山上位;
李世民靠玄武门之变上位;
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上位;
唐中宗靠“神龙政变”上位;
唐睿宗靠“唐隆政变”上位;
唐玄宗靠“先天政变”上位;
唐肃宗在临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实际上就是篡了玄宗的皇位。
一个通过篡位或者政变才上位的皇帝。他们最害怕什么?必然是害怕别人也用同样的方式篡夺自己的皇位。因此。唐朝皇帝普遍都有多疑的毛病。既不信任亲人也不信任文臣武将。只信任宦官和狗腿子。
但问题是。狗腿子虽然听话。但这些人不能打硬仗。真正要打硬仗了。还是需要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行。就比如。安史之乱的两个祸首安禄山和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和李光弼。以及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被砍了脑袋的高仙芝、哥舒翰等人。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玄宗皇帝也确实是这样安排的。
比如他在全国设立十个藩镇。其中西北设立陇右、朔方、河西三个藩镇。总兵力约二十一万人。交由郭子仪等人负责;关东设立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藩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交由安禄山等人负责。这六大军区的总兵力接近四十万。实际上就是维持大唐江山的基石。然后唐玄宗再让杨国忠这类狗腿子制衡安禄山这些大将。达到内、外臣相互制约的作用。
应该说。这种制约架构还是合理的。唐朝也拜这种架构。达到了鼎盛。但问题是。玄宗给予安禄山的权力太大了。并且唐朝中央军因为无所事事。没有战争的历练。战斗力奇差。于是这就给了安禄山造反的机会。
安禄山造反后。叛军势如破竹。大有直取东都洛阳的趋势。玄宗当时还不知道安禄山叛军的厉害。傻乎乎的派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去洛阳募集新兵抵抗安禄山。其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悬念——唐军被打得大败。
其后。封、高二人率残兵退回潼关。想借助潼关之险。防御安禄山。然后等援军抵达后。出关消灭安禄山。但是唐玄宗爱怀疑文臣武将的毛病在这个时候犯了。他怀疑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忠诚度。便在奸臣的蛊惑下。将二人斩首。
斩了封、高二人后。玄宗让名将哥舒翰继续守潼关。可是没过多久。玄宗又开始怀疑哥舒翰的忠诚度。任凭哥舒翰如何力辩。就是逼迫哥舒翰出关迎战安禄山。其结果又是无悬念。哥舒翰被打得大败。
当哥舒翰兵败后。安禄山都要笑疯了。他原本攻不下潼关。有退兵的打算。但是玄宗千里送人头。以近乎于二逼的方式把潼关拱手让给了他。这种美意他岂能放过?于是安禄山大军西进。攻下了长安城。
至于唐玄宗。他在连续逼死大将后。早已经是人心尽失。愤怒的御林军杀掉杨国忠。还逼玄宗赐死贵妃杨玉环。玄宗无奈。只得顺从御林军的意思。处了杨玉环。
这个事件之后。唐玄宗算是没脸了。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天子威严。在这一刻是到丢得干干净净。太子李亨看出跟着玄宗已经没前途了。便离开玄宗。选择北上灵武。并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在临武登基后。先是召集西北藩镇的将领开会。布置反击的方案;接着又派人去回纥借兵。代价是允许回纥在长安纵兵抢劫三天三夜。在这一系列的布置完毕后。唐军的反击正式开始。
前面说了。唐军的主力分成两大块。一大块是安禄山的关东军。另一大块是郭子仪等人统领的河西军。这两支军队实力相当。若是交起手来。安禄山占不到便宜。而肃宗又拉拢了回纥参战。唐军在实力上占优势。因此当唐军发动反攻后。叛军立刻就崩了。先后退出了长安和洛阳。
其后不久。安禄山被杀。叛军的二号股东史思明宣布降唐。叛军仅剩安庆绪一支。叛军的士气一落千丈。俨然有土崩瓦解之势。这个时候只要唐军加把力。消灭安庆绪。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唐肃宗继承了玄宗多疑的毛病。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判断:
安禄山是藩镇。他能造反。郭子仪、李光弼也是藩镇。他们会不会也造反?
太子李俶在前线坐镇。他整天与节度使混在一起。他会不会在平定安庆绪之后。带兵杀回长安。逼自己退位?
想到这些。唐肃宗就睡不着觉了。于是。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围剿安庆绪的关键当口。肃宗把太子李俶调回了长安。
然后唐肃宗表示。围剿安庆绪的这一仗。就不要统帅了。太子回长安。他不去了。副元帅也不设了。你们各自为战。但是呢。也不能让你们十个节度使各自为战。这会导致扯皮。所以我要派一个人去筹划全局。这个人就是我最信任的人——鱼朝恩(太监)。
结果大战爆发后。鱼朝恩卵用没有。十个节度使还是各自为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互相扯皮。局面一团糟糕。十节度使之一的李嗣业扯皮扯烦了。说他自己率军去攻城。然后他就战死了。
早先降唐的史思明听说此事后。立即就起了兴致。他敏锐的判断出。现在的唐军就是一盘散沙。虽然人多。但凝聚不起战斗力。此时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机会。
于是。史思明就带着兵来了。跑到离安庆绪不远的魏州(大名县)观望战况。
当时。身为十节度使之一的李光弼本能的察觉到史思明这是来者不善。便向监军鱼朝恩大公公建议:史思明偷偷摸摸的来了。现在我们兵力占绝对优势。应该抽调部分兵力专门盯着史思明。以免他偷袭我们。
对此。鱼公公表示。滚一边去。然后史思明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没人管。
再然后。史思明想确定唐军是不是真的存在指挥不一、互相扯皮的毛病。就大胆的派一支小股部队袭扰唐军的粮草。
由于史思明派出的都是小股部队。唐军认为这就是史思明最大的胆儿了。毕竟咱们这里有十个节度使。号称有步骑六十万。史思明还敢打咱们?
于是。唐军也就继续不管史思明。都在安庆绪的城下守着。准备等安庆绪断粮后。抢一个头功。
结果。史思明见唐军果然是一盘散沙。便率军直接突袭。唐军远远看到史思明大军。都以为是友军。都不做防备。(这就是没有统一指挥的弊病。因为大伙都不知道友军在忙啥。肃宗简直是个“天才”)。
于是。唐军就这么被史思明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十节度使之一的鲁炅直接战死。郭子仪本想反击。但由于碰上风沙。无法组织还击。只得被迫撤退。
然后。唐军就在史思明的攻击下。稀里哗啦的全溃散了。九个节度使退回本镇。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是全军而还。其余都是损失惨重。郭子仪也是损失惨重。只带出一部分溃兵。不过他没有回本镇。而是撤到河阳。因为他担心史思明会打洛阳。所以他就带兵去了河阳(洛阳门户)。
于是。原本很有希望在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就提前平定的叛乱。因为唐肃宗这一近乎于二逼的安排。就给又往后拖了四年。
史思明杀退唐军后。他也没追击。而是设计杀掉了安庆绪。然后。他把安庆绪驻守的邺城丢给儿子史朝义掌管。自己回去范阳老巢了。
唐军原本以为史思明会来追杀。一开始还怕的要死。可是见叛军按兵不动后。喜欢闹内讧的毛病又犯了。
唐肃宗派人去斥责郭子仪。质问他是怎么指挥的。郭子仪表示。我又不是总指挥。为什么就来质问我?钦差表示。你虽然不是总指挥。但你以前当过总指挥。这口大黑锅锅不背在你身上。还背在谁身上?
然后。郭子仪就光荣地接过黑锅。被唐肃宗一脚给踢回老家去了。
再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指挥前线。但是这个副元帅只是个虚职。没人听他的。李光弼只能调动自己手上的那点兵马。
郭子仪之前当副统帅。太子是正统帅。虽然太子不会行军打仗。但是郭子仪以太子的名义号令三军。他的命令是有效果的。可是肃宗只任命李光弼。不给他派镇场子的人。这就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大败。(唐肃宗简直就是一个“天才”)
四个月后。史思明大军反攻洛阳。李光弼手里没人。其他的节度使都不服李光弼。逼得李光弼实在没办法了。只能下达了一个非常无奈的命令——放弃洛阳。让叛军进占洛阳周围各地。然后唐军各打各的。袭扰叛军。但不要和叛军决战。
几个月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唐肃宗稳不住了。质问李光弼为什么还不能收复东都洛阳?你是不是怯战?
唐肃宗在搞倒郭子仪后。又开始准备搞倒李光弼了。
李光弼想到当年的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后脊背发凉。看来要是不去跟叛军决战。皇帝要搞死我啊。于是李光弼就下定决心。准备跟叛军决一死战。
但是。唐军的野战能力太弱。野战必输。所以李光弼决定依托邙山列阵。削弱叛军在野战方面的优势。
可是。唐肃宗派去监军的仆固怀恩认为。朝廷从回纥借来的兵。都是花了钱的。依托山地列阵。让那帮回纥骑兵怎么打?于是他就要求李光弼在平原列阵。以便发挥回纥骑兵的长处。
然后。李光弼表示反对。大骂仆固怀恩不懂兵法。仆固怀恩也不甘弱。嘲笑李光弼倒是懂兵法。不也被史思明压着打?
再然后。仆固怀恩拉太监鱼朝恩出来。让鱼朝恩逼李光弼答应自己的计划。李光弼看到鱼朝恩就火大。当年就是因为你才败的那么惨。现在你又来?于是他就更不答应了。
再再然后。就在三个人持续撕逼的时候。就在唐军不知道该在哪儿列阵的时候。史思明的叛军就杀来了。
再再再然后。唐军被再次打得大败。输的连脸都没有了。
最后。仆固怀恩背锅。因为唐肃宗考虑。要是再处理李光弼。唐军就真没人了。难不成要让自己去当大元帅?
李光弼见皇帝没处分自己。心就宽了。接下来他也不收复洛阳。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打。先收复被叛军进占的其它区域。最后再跟叛军决战。虽然这个步骤的进展缓慢。但也还算是比较顺利。
在这期间。史思明被史朝义所杀。史朝义接管叛军;唐肃宗病死。唐代宗继位。安史之乱来到了第七年。
唐代宗借到回纥的兵马援助后。立马让儿子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元帅镇场子。当年背锅的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筹划全局。对东都洛阳发动了反攻。由于这次唐军终于有了总指挥。因此顺利得收复了洛阳。
收复洛阳之后。唐军副统帅仆固怀恩采用挖墙脚的方法。连续诏安了史朝义手下得四个实力派将领。导致史朝义成了孤家寡人。然后史朝义就开始逃窜。
时间来到第八年。仆固怀恩派各路军队追杀史朝义。结果刚投降唐军没几天的李怀仙率军追上了史朝义。史朝义自杀。
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才算是完全终结了。
平定安史叛乱后。唐代宗并没有撤掉叛乱的藩镇。而是把这些藩镇分割。削弱这些藩镇的实力。让他们相互之间牵制。不能威胁到中央的安全。
总结: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时间长。主要就在于皇帝不信任大将。对出身于藩镇的将领时时提防。限制了大将的指挥权。相当于是给叛军送助攻。扯唐军的后腿。这么胡乱的指挥。平叛时间当然就长了。
如果说。当年哥舒翰死守潼关时。玄宗不逼他出战。而是等大军集结后。再来个里外夹击安禄山。或许安史之乱就平定了;
如果说。当十节度围剿安庆绪时。肃宗继续让唐代宗做摆设元帅、郭子仪做副元帅。或许安庆绪当时就被唐军彻底给灭了;
如果说。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的后方。让李光弼独立指挥收复洛阳。或许唐肃宗还能亲眼见到平叛的最终胜利。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从玄宗和肃宗两父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错了。因为安史之乱虽然只是一场军事叛乱。但是在皇帝的眼里。这不仅仅是尽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战争可以慢慢打。可是权力。皇帝的权力不能旁落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949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安庆,叛军,安禄山,洛阳,玄宗,节度使,藩镇,安史之乱,潼关,长安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