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镇节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原创

唐朝的一镇节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只要读过唐代历史的人对节度使不陌生。大家也都认同节度使的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的灭亡。那么节度使到底是何方神圣。我们来分析它的前世今生。

节度使何时出现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资治通鉴》

这是第一次出现节度使名称。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资治通鉴》

这是节度使第一次成为正式官职。

所以综合来看。节度使在唐睿宗(李隆基的老爹)当政时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节度使为什么会出现

唐太宗时期。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就是平时军队都在全国600多个折冲府种地。需要打仗时把他们召集起来。然后委派一员大将带兵出征。

但是到了唐高宗后期。这招不管用了。因为此时的对外战争策略已经从太宗时期的战略进攻转变成战略防守。简单一点说。之前是唐朝打别人。你可以从容地从全国的折冲府召集军队出征。现在是别人打你。等你从不同折冲府集结完军队。敌人早跑了。

所以形势所逼。需要在边疆重地设立常备军队以抵御外敌。军镇应运而生。被派往管理这些军镇的一开始被称为大都督、行军总管等等。后来因为是持天子符节节制军队的使臣。简称节度使。

主要有哪些节度使。掌管多少兵力

可以看到范阳节度使掌管兵力最多。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安禄山当时一个人兼了范阳、河东、平卢三地节度使。总兵力达18.4万。

节度使怎么变成藩镇的

一开始节度使是代天子节制军队。军镇的节度使并不固定。皇帝根据边防情况随时调整。节度使任务完成之后就要回朝交差。并不会留在军镇。

但是很快这一现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地节度使变成固定的。而且有明确的管辖区域。这就为后来的藩镇割据提供了先要条件。

想要成为“诸侯王”。军权、财权、行政权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唐玄宗亲手送给他们的:

拥有了如此大权力的节度使。一旦中央威信不够。割据称王是分分钟的事情。

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

节度使的权力日益强大。但是如果中央朝廷同样强大。这些节度使也会老老实实的。但是唐玄宗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关键作死人物。

统治后期。他宠信杨贵妃。任用她哥哥杨国忠为宰相。造成朝堂黑暗。而且杨国忠和安禄山两人结下大仇。于是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攻占了洛阳、长安。唐玄宗出逃。最后连皇帝的宝座都丢了。

在这场战乱中。中央朝廷的实力彻底暴露。此时中央只有10万战斗力一般的禁军。而安禄山是15万在边疆浴血奋战的虎狼之师。两边交战。一个月拿下东都洛阳。几个月后拿下都城长安。如此的不堪一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自此唐朝呈现出的是枝强干弱。再加上皇帝出逃。李唐王朝的威信都丧失了。各地节度使也都有了心里的小算盘。到了唐后期。各地节度使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占山为王了。

节度使去哪儿了

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夺了政权。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开国君王都是节度使。到了宋朝统一中原。为了避免武人当政再次造成藩镇割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节度使就成了一个荣誉称号。并无实权。到了元朝。节度使彻底消失。

节度使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它伴随了唐朝的强大。保护了盛唐。但是它也是一只猛虎。稍不注意就会被反噬。

其他观点:

一镇节度使。若没有其它的机缘。是不可能威胁唐朝统治的。虽然说政权和军事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不能唯军事论。

一、造成唐朝覆灭或差点造成唐朝覆灭的几次危机。星火辰为朋友们依次分析

1、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

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起兵十五万南下。不过个把月就席卷河北。还渡过黄河占领洛阳。几个月后。安禄山大军又攻破潼关。唐玄宗出逃。叛军占领长安。安禄山的总兵力肯定不止十五万。算上他留守老巢的军队。至少应有二十万军队。但他南下的十五万是其精锐。

然而。造成唐朝几近灭亡危机的。不是安禄山这十五万人。而是唐朝的统治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其他方面此处不提。仅仅唯军事论。唐朝内地防御的空虚、以及禁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是最大的问题。

事实上。唐朝临时就征集不止二、三十万的军队。但因为都是市井新兵。都是触之即溃。即便如此。倘若唐军真的坚守潼关。不出城野战。安禄山叛军也未必能攻入关中。唐玄宗的瞎指挥也是唐朝差点覆灭的重要原因。

后来史思明再次反叛。其军队总数应该在十万以上。但要说他超过了安禄山的实力。那是不可能的。

2、唐德宗时期的藩镇之乱加朱泚之乱

唐德宗(唐玄宗曾孙)即位初年。一心想要削平藩镇。结果造成了河北藩镇的联合反叛。幽州节度使朱滔等节度使自称冀王、赵王、齐王。妄图回到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朱滔的哥哥朱泚更是趁泾原兵变之机。占领了长安。自称秦帝。差点搞得唐朝灭亡。

说到底。此次参与叛乱的藩镇有四、五个。而且都是实力极为强大的藩镇。而造成唐朝差点灭亡的。不是因为河北、山东搞出大动静的藩镇。而是唐朝的腹心出了巨大问题。因为唐朝统治者拿出征的士兵当牲口。官员腐败。造成了其大后方的泾原兵变。朱泚因此得以火中取栗。

3、造成唐朝灭亡的朱温篡唐

公元907年。唐朝的梁王朱温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要说此时的朱温。肯定不是一镇的节度使。而是梁王了。他占据了黄河南北的广大土地。有些类似于三国时期的曹操了。

造成唐朝灭亡的。是黄巢起义后。李克用、王重荣等人又因为对唐朝不满攻破长安、岐王李茂贞、华州节度使韩建等人又劫持唐朝皇帝、以及唐朝朝臣与宦官之间的争权内斗等等的一系列的打击。朱温不过是做了最后一击、又担当恶名的人而已。

说朱温以一镇节度使而灭唐朝。这显然是不恰当的。灭唐者非朱温一人。而此时的朱温也绝非宣武一镇的节度使。

二、再说说唐朝一镇节度使能管理多少军队。这一定得用变化的眼光来看

1、安史之乱前的所谓天宝十节度使

这都有明确的记载。天宝十节度使的纸面兵力。从不到两万到十万左右都有。

大体情况是。为了对抗北方突厥残余势力、契丹、奚族势力。唐朝在北部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兵力较大。范阳一镇就大概有十万人左右。恰恰是安禄山的老巢。

另一个兵力大户。是为了防备吐蕃的河西、陇右二镇。二镇相加也在十五万上下。其他各镇。兵力相对较少。

这几十万的边兵。都交给了十节度使。唐朝的内地却防御极为空虚。

实际上。唐朝内地并不缺人。即便在长安、洛阳周围临时召集。瞬间也可以凑出二三十万的大军。但是问题在于。临时凑出的大军根本不是边兵的对手。十不当一。

而唐朝的禁军此时已经腐败透顶。根本不堪一用。只成为了一些利益阶层搞腐败的乐土。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安禄山仅仅凭着十五万人。就把唐朝搅得稀里哗啦。

需要说明的。安禄山实际控制的军队。并不能简单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军力相加来计算。

事实上。安禄山应该控制着一批唐朝可能没有掌握到的军队。这就是契丹、奚族、室韦、同罗等一些少数民族军队。而河东、平卢的一部分军队。实际上还听唐朝的。并没有被安禄山所完全掌控。

而在西域的安西、北庭二镇。纸面兵力都不过两万左右。但却屡屡获得巨大战果。这既和西域诸国都是小国、兵力单个都不强大有关。也和兵力不能简单纸面计算有关。因为。高仙芝、封常淸等人的出兵。常常是和西域同盟小国一起的。而不仅仅是唐兵。

2、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著名的河北三镇等节度使的军力

要知道唐朝中后期。河北三镇和平卢镇(在今山东)基本就代表了藩镇的最强实力。因此可以做为典型来说。

然而。首先要明白一个藩镇大小的问题。

史书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藩镇是有大小的。大的占据十余个州(州大约相当于后来的市)。小的就差远了。上面说三、四个都不准确。最小的一个州也有的。因此有的节度使的实力。甚至还不如大州的刺史。

节度使之间。他们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

河北三镇加平卢镇、淮西镇、河东镇、宣武镇等。大约是藩镇中实力最大的。在黄巢起义之前。因为河北三镇和平卢镇是当地的土皇帝。招兵相对自由。实力可以最大限度膨胀。看史料记载的魏博镇:

承嗣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兵甲;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

以上是说魏博镇的开山祖师田承嗣时期。有兵十万。其中尤为精锐的牙兵一万。魏博牙兵。天下闻名。

再看成德镇:

时宝臣有恒、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后又得沧州。步卒五万、马五千匹。当时勇冠河朔诸帅。

说的成德开山祖师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时期。当时。成德镇管辖的州数在河北三镇中其实是最少的。

河北三镇另一镇幽州节度使(即范阳)。管辖范围很宽。其实力绝不会弱于成德。

当时最强的。是管辖十五州之大的平卢镇(在今山东)。地跨今山东、江苏、河北等多省。史载:

初有淄、青、齐、海、登、莱、沂、蜜、德、棣等州之地。与田承嗣、令狐彰、薛嵩、李宝臣、梁崇义更相影响。大历中。薛嵩死。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共攻其地。得者为己邑。正己复得曹、濮、徐、兖、郓。共十有五州。内视同列。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法令齐一。赋税均轻。最称强大。

以上说的是平卢镇李家第一代李正己时期。他的军力绝对比田承嗣的十万要多。

正是这几个强大的藩镇。造成了唐德宗时期的大乱。然而。他们的影响力主要在河北、山东一代。虽然割据自雄。却还不足以造成唐朝的灭亡。唐朝后来的策略便是放弃这一带而苟且偷安。唐朝的统治得以又延续一百多年。

唐朝中后期。其他藩镇的军事实力。不可能比李正己时期的平卢、田承嗣时期的魏博更强。

3、唐末各节度使的军事实力

对唐末号称梁王的朱温、晋王的李克用、吴王的杨行密等人来说。再说他们是一镇节度使显然是不恰当的。仅仅以灭亡唐朝的朱温为例。

他刚投降唐朝时。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此时确实是一镇节度使。主要管辖汴、宋几个州。虽然宣武是强镇。但是朱温去就任时实力却是弱小的。反倒靠着朱温的大将朱珍到山东一带去招兵。这才有了那么一、两万人。汴州的原本部队也有。但看朱温的作为。他与汴州的地头蛇似乎并不太和谐。他的大将要么是他的嫡系、要么是后来投降给他的。汴州当地的反而不多。由此可以证明。以当地的纸面兵力来衡量一个节度使的实力。肯定是不行的。

到朱温篡唐时。朱温已经控制汴州、宋州、陈州、蔡州、许州、徐州、兖州、郓州、洛阳、魏州等等极为广大的地区。他的军力早已在数十万上下。是为梁王。身兼多镇节度使了。

此时。李克用完全占据山西、势力深入河中、河北一带。杨行密完全占据淮南、钱镠完全占据两浙、王建完全占据川蜀。他们都已经不再是一镇节度使那么简单了。

即便如此。没落的唐朝。也不是他们某一个人所能灭掉的。唐朝是在这些人的共同打击下、共同抛弃下而灭亡的。其间。还穿插着韩建、李茂贞等几个小军阀劫持皇帝、大杀唐朝宗室的事件。以及朝臣与宦官争权。甚至宦官废帝的事件等等。

势力强大的朱温。把唐昭宗劫持到自己手中。本来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知道画虎不成反类犬。发现这个天子根本令不了诸侯。反倒让他自己担下劫持天子的恶名。他这才不得不干脆篡唐自立。建立后梁。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其他观点:

唐朝设立节度使的背景。这是大唐对外扩张的产物

大唐建立之后。国家逐渐稳定。国力日渐强盛。唐太宗李世民的对外策略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大唐周边有突厥。契丹。吐蕃。奚等少数民族。他们时常骚扰大唐边境。唐太宗对大唐周边区域的战略方针开始转变。能吞并的吞并。太远吞并不了的打服。

而这些少数民族骑兵。通常规模也会比较庞大。从几千到数万的部队都有。而按照惯例。边疆除了要塞有大量部队驻防。其他的地方政府能够调动的部队不过几百人。所以即便及时的参与到作战中。也难以击溃敌人。

而唐朝内部。由于均田制被淘汰之后。也出现了大量的游民。如果任由他们到处窜显然不利于稳定。于是唐朝的军事制度也开始逐渐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换。招募这些游民充军保护地方的安全。

节度使制度的弊端。节度使权利有多大。为何能威胁中央统治?

节度使是为了满足唐朝对外扩张的需求而设置的。巩固了大唐在西方。西北。北方的边疆。东。西突厥相继被大唐攻灭。降服了漠北诸部。将大唐的疆域扩大到了新疆。漠北。唐玄宗时期。唐军主动出击。和大食国交战。阻止了伊斯兰势力往东扩张。

在天宝元年。唐朝的边防部队就高达五十万。安禄山掌管的范阳三镇。兵力达到15万。安禄山是节度使中。势力较大的。根据记载。每个节度使负责管理的区域。边防责任是不同。因此统兵数量也各不相同。如北庭节度使。剑南节度使统兵就在2-3万人左右。而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统兵数量在7-9万人。又有一人管理多镇的情况。

在唐玄宗时期。大唐的总兵力大约在60万左右。所以一个节度使掌握的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而节度使管辖的区域。通常为数个州县。范围非常广。并且他们的职权不仅仅只是掌管军事调度。在大唐中后期的节度使。辖区内的军。民。财政均由他们掌管。所以节度使的权力也在不断的加大。

因此。唐朝时期的节度使。能掌握的军队从两万到十几万部队不等。他们在地方可以私自募兵。同时掌管着军政。民政。财政。能够解决部队后勤供应。进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到唐朝中央政权的统治。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47

    节度使,唐朝,藩镇,河北,大唐,军队,安禄山,兵力,时期,河东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47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的一镇节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47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只要读过唐代历史的人对节度使不陌生。大家也都认同节度使的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的灭亡。那么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