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
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
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
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
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
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
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
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
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
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
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
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
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
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
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
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
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
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
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
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
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
捏不捏呢?
必须捏!
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
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
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
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
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
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
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
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
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
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
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
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
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
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
杀不杀?
只能杀了。
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
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
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
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
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
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
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
还有没有王法了?
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
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
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
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
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
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
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
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
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
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
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
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
这可咋办呢?
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
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
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
粮食尴尬了
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
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
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
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
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
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
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
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
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
夏输无过六月。
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
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
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
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
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
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
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
只能跑路了。
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
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他观点:
因为唐玄宗的皇位不稳。他等不了。
并且。唐玄宗当时怀疑起了哥舒翰。认为潼关守军也可能会造反。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将封常清、高仙芝斩杀。
之后。玄宗召见哥舒翰。希望其能出山。
哥舒翰不傻。他知道出山就意味着出征。
这平叛的仗。打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万一打不好。自己可能会人头落地。就如同封常清、高仙芝那样。
所以。哥舒翰在百般推脱无果后。就与唐玄宗立了一个口头协定。
内容大致就是。前线军事由哥舒翰一人全权负责。玄宗不能插手。
如果玄宗不能答应。那就麻烦另请高明。
当时的唐玄宗。被叛乱搞得是焦头烂额。
为了尽快平叛。他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然而。当哥舒翰抵达前线。挫败了安庆绪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后。玄宗马上就食言了。对前线是各种插手。
明明说好的事。为什么玄宗说话不算话呢?
原因很简单。唐玄宗的皇位不稳。他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挽回面子了。
众所周知。安禄山造反前。早就有人给玄宗通风过。但玄宗不信。
后来安禄山造反。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的第一反应还是不信。怀疑有人在造谣。
为了“辟谣”。唐玄宗反复强调。安禄山是自己干儿子。义子怎么可能会造干爹的反?
之后。叛军势如破竹。仅一个月时间。就攻陷了河北的所有州县。
可以说。正是由于玄宗的不作为。才导致叛乱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后来。玄宗终于相信安禄山造反。并委派封常清和高仙芝东征平叛。但由于玄宗怀疑封高二人的忠诚。竟然把他们都杀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带入到唐玄宗的处境。
就当你是唐玄宗。你在面临玄宗当时那种情况时。你会是一种什么心态?
很丢人现眼。对不对?
安禄山可能会造反。早就有人提醒你了。但是你不信。
安禄山造反后。不断有人给你打报告。你本来有时间调兵遣将。不致使局面失控。但由于你依然选择不信。最终搞得不可收拾。
后来封常清和高仙芝带着新兵出征。替你擦屁股。这本来就是苦差事。封、高二人打输了很正常。打赢了才是奇迹。
但你为了面子。且怀疑他们的忠诚。又莫名其妙杀了他们。搞得卧病在床。腿脚不方便的哥舒翰不得不出山。替你擦屁股。
你说说。你捅出这么大的篓子。你是不是得承担责任?
比如说。像汉武帝那样。发个罪己诏。安定民心。
否则。你凭什么服众?有什么脸面坐在龙椅上?凭什么让文武百官和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臣服于你?
当然。你不担责也是可以的。
历史上捅篓子的皇帝多了。发罪己诏的皇帝屈指可数。只要皇帝能在民心尽失之前。力挽狂澜。依然是大家心中的万岁爷。
当时的唐玄宗就是这么做的。
他不想担责。就把本不适合出征的哥舒翰推到前线。给自己擦屁股。
在他看来。只要哥舒翰尽快搞定叛军。自己仍能稳坐龙椅。
可是。哥舒翰在潼关与叛军对耗五个月。叛军长期不能剿灭。让玄宗实在坐不住了。
于是。玄宗也就不得不食言。把宰相杨国忠推出去。让杨国忠到前线催促哥舒翰出兵。
而也正是因为玄宗的这一手操作。让哥舒翰与杨国忠的矛盾激化。继而。又导致玄宗也开始怀疑起了哥舒翰。
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哥舒翰对玄宗还是很忠诚的。
杨国忠催促他出征。他认为时机没到。不能出征。但他又不敢忤逆唐玄宗的命令。于是他就只能把矛头对准了杨国忠。
比如杨国忠为了跟哥舒翰叫板。曾命令杜乾运新建一支万余人的部队。监视哥舒翰。
(杨国忠)即募牧儿三千人。日夜训练。以剑南列将分统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使腹心杜乾运为帅。
结果。哥舒翰直接把杜乾运杀了。然后上奏玄宗。吞并了这一万多人。
翰疑图己。表请乾运兵隶节下。因诡召乾运计事者。至军。即斩首枭牙门。并其军。国忠愈恐。
后来。哥舒翰与杨国忠的矛盾越来越大。一些将领就建议哥舒翰清君侧。带兵回京。让玄宗罢免杨国忠。(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玄宗当时皇位不稳)
或说翰曰:“禄山本以诛国忠故称兵。今若留卒三万守关。悉精锐度浐水诛君侧。此汉挫七国计也。”思礼亦劝翰。翰犹豫未发。谋颇露。国忠大骇。
关于这一则史料。由于是以后来唐肃宗的视角所写。所以后人每每读起来。总认为潼关守军想用武力迫使唐玄宗换掉杨国忠这个奸臣。这才多大点事嘛?
甚至而言。还会认为前线的爱国军人为了帝国利益。希望老年痴呆的玄宗赶紧下台。这才多大点事嘛?
但问题是。如果以唐玄宗的角度看呢?
潼关前线的守军。居然想兵谏。迫使寡人撤掉杨国忠。这是要干嘛?
这就是潼关守军想造反的节奏啊!
安禄山和是哥舒翰。都是节度使。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兵。都是藩镇的兵。
既然安禄山这个节度使能造反。那拥兵自重的哥舒翰。自然也有可能造反。
潼关到长安。也就几天的路程。
一旦哥舒翰造反。或者说。潼关守军裹挟哥舒翰清君侧。那长安就完犊子了。
所以。尽管哥舒翰不同意清君侧。他对唐玄宗也是忠诚的。
但是。由于玄宗的利益与杨国忠一致。
最起码。在维护皇权威严这方面。唐玄宗与杨国忠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皇帝因为军队闹事就妥协了。那皇帝也不存在所谓的天子威严了。具体可以参考马嵬驿之变)
于是。玄宗也就不管了。忘记了先前对哥舒翰的所有口头承诺。让杨国忠领着圣旨。逼迫哥舒翰出兵。
而出兵的结果。就不忍细述了。可以说。这一败。改变了唐朝的国势。
后来为了平叛。唐肃宗从西北藩镇调边军补充中央。结果导致西北空虚。吐蕃和回鹃趁机崛起。
等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西域、河湟陆续被吐蕃、回纥吞并后。唐朝彻底转衰。
其他观点:
说起安史之乱。我们眼前就会很快会浮现起这样一幕“:
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潼关阴云密布、山雨欲来。
皇帝使者手按尚方宝剑在一旁怒目而视。半身不遂的老将哥舒翰恸哭失声。被部下抱着上了战车。带领20万大举杀出潼关。
刚一出关。哥舒翰大军便被严阵以待。埋伏在山道边的叛军砍瓜切菜一般。杀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20万大军死的死。降的降。转眼之间只剩8000人。
接下来。主帅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长安失陷。唐玄宗则狼狈逃往蜀中。
那么。是谁造成这一悲剧?
唐玄宗不是个军事家。但是傻子也知道依据潼关天险能以一当十。而潼关之外的灵宝。有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简直是一个活棺材。唐军必遭灭顶之灾。
既然如此。唐玄宗为什么会逼着哥舒翰出战。让20万唐军送死?
常见的说法有以下三个:
一是。唐玄宗被叛将崔乾佑故意释放的叛军只有四千来人。而且还都是老弱病残。装备也非常差(\"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的假情报欺骗。作出了敌人不堪一击的误判。
各地唐军开始被打得措手不及。但此时已经回过神来。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屡战屡胜。全国形势大好。唐玄宗被胜利冲昏头脑。
二是20万大军在那里已经待了五个月。军粮消耗不起。
三是唐玄宗老了。人再英明。到了老年都会年迈昏庸。成为糊涂蛋。
但是仔细一想。这几条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误信假情报说
唐玄宗既然把半身不遂的哥舒翰请出来。足以说明他对人家的军事才能是认可的;而哥舒翰在出潼关之前。已经反复讲过:
\"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
什么意思?哥舒翰告诉皇上。安禄山远道而来。只能速战速决。不然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且周围唐军还没有赶到。贸然出关对我们不利。
我们只要坚守。安禄山就打不进来。
哥舒翰把话说得如此明了。唐玄宗是信叛将还是信哥舒翰?
形势大好说
形势大好不假。但是后方杀敌的两员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给唐玄宗上书是这么说的:
\"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
意思是说。别看哥舒翰有20万大军。是临时征召、拼凑的。属于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说什么也不能主动出击。如果失败的话。长安就危险了。还会影响到全国平叛战争。
唐玄宗可以不信哥舒翰。能不信郭李两位大将?
要知道这时候高仙芝、封常清已经被李隆基杀掉。郭李二人是唐朝的救星。中流砥柱。唐玄宗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听他们的建议。
军粮消耗说
送死和消耗军粮哪个更可怕?当然是前者。没有人因为担心军粮消耗而去送死。
何况哥舒翰守的是一个关口。并不是一座古城还有大后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支援。
这20万大军也不是地上冒出的。不还是在长安周围征集的?他们平时不吃饭?
相比之下。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不得人心。他们更熬不住。
因此。军粮消耗说是无稽之谈。
老迈昏庸说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已经71岁。放在今天不算老。还能胜任。
那么。唐玄宗到底出于什么目的要逼着哥舒翰出关。将他送上死路?
对胡人不再信任
那就是对哥舒翰不再信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胡人身份。
唐玄宗时。胡人将领非常多。他最信任的就是安禄山。
在他眼里安禄山是最忠诚的。因此他将其认做干儿子。还让自己的妃子杨玉环给其洗澡。委任其为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
尽管如此。安禄山还是反叛了。
最信任的人伤俺最深。而这个人是胡人。你让唐玄宗怎么还敢相信胡人将领?
安禄山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哥舒翰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
要说表现。安禄山表现比哥舒翰好多了;既然安禄山都会反。哥舒翰更靠不住了。
唐玄宗让哥舒翰挂帅。确实是无奈之举。
哥舒翰的不当举动
如果说唐玄宗仅仅是从内心里不信任也就罢了。偏偏哥舒翰因为心眼小。加上政治上不成熟。作出了一系列不动举动。让唐玄宗对他的猜疑心更重、恐惧加深。
不当举动一:逼迫唐玄宗处理安思顺。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弟。哥舒翰一向反感这兄弟俩。横竖看不顺眼。
但是当时这哥俩都是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哥舒翰无可奈何。
安禄山造反之后。哥舒翰大权在握。心想报仇的机会终于到了。
于是。在部下王思礼的协助下。伪造安思顺和安禄山勾结的证据。将其安思顺抓获。送到唐玄宗那里。还递交了其通敌的七条罪状。
这时候唐玄宗为难了。因为他明白安思顺对他是忠心不二的。之前他多次在自己跟前提醒。我那族兄安禄山不是什么好东西。迟早要谋反。
如果他要是谋反。还会这样做?
再说了。当时唐朝主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正率领朔方军跟叛军进行激战。而朔方军是安思顺一手打造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是安思顺的马仔。说这支队伍是“安家军”一点也不过分。
假如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内应。朔方军恐怕早就反了。
但是说安思顺是内奸的不是别人。是手握20万重兵的哥舒翰。唐玄宗还能怎样。只能将安思顺与弟安元贞皆被赐死。
不这样做的话。唐玄宗真担心哥舒翰杀个回马枪。到长安造反。
干儿子安禄山都能反。同样是胡人的哥舒翰同样也能造反。
经过此事。唐玄宗对哥舒翰产生疑惧。
让谁去催促哥舒翰?人选非常需要。
这人在朝廷地位要高。这样说话才分量;而且跟哥舒翰关系还要紧密。这样他才不会抗命。
谁最合适?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唐玄宗的大舅哥。当朝宰相;关键是他还是哥舒翰的盟友。两人曾一起对抗安禄山。关系非常铁。
但是没曾想。杨国忠一催促出兵。哥舒翰跟他也翻脸了。
因为哥舒翰知道。安禄山已经在关外经营几个月。出兵没有胜算就是送死。
但是出兵是皇帝的命令。哥舒翰不能抗命。不然就会像之前的大将高仙芝那样。脑袋被皇帝咔嚓了。
怎么办?部下王思礼想了个妙招。借唐太宗之手除掉杨国忠。
安禄山造反的理由据说是因为杨国忠这个外戚干政。杀了他就让安禄山少了一个借口。再继续造反就站不住脚了。
但是哥舒翰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跟造反差不多。皇帝老儿不但不会答应。还可能会把自己宰了。
想来想去。他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但是他也没有向杨国忠透露。更没有向皇帝汇报此事。
但是这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因为皇帝既然对哥舒翰不信任。肯定要在军中安插卧底;杨国忠老奸巨猾。也会在哥舒翰身边安插眼线。
哥舒翰虽然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但是他的沉默已经表明了态度。让杨国忠如临大敌。
“思礼亦劝翰。翰犹豫未发。谋颇露。国忠大骇。入见帝曰:\"兵法。安不忘危。大兵在潼关而无后殿。万有一不利。京师危矣。\"
意思是说。杨国忠得知哥舒翰对自己有敌意后吓得魂飞魄散。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要有所行动。
他对唐玄宗说:现在形势危急。不能没有预案。
我们要组建一支部队防守国都长安。万一哥舒翰顶不住或者造反了。不至于那么被动。
因为被哥舒翰逼着杀了安思顺兄弟。唐玄宗心里也开始防备。心说哥舒翰要是做安禄山第二。自己的死期马上就到了。因为距离长安太近了。
于是他采纳了杨国忠建议。组建两支队伍。一路由剑南军将李福德率领。在长安布防;一路由杨国忠亲信杜乾运率领。在灞上驻扎。
为了不引起哥舒翰怀疑。声称是为了应对叛军。
于是。就引出了哥舒翰的第二个不当举动。
不当举动二:杀杜乾运
杨国忠和唐玄宗这点小把戏。怎么能瞒得过老江湖哥舒翰?
哥舒翰对此忍无可忍:好你个杨国忠。我把你当朋友。你却把我当贼防?
哥舒翰以开会为名将杨国忠的心腹杜乾运召集到自己的驻地。二话不说给斩首。把人家的队伍也给兼并了。
这样一来。杨国忠傻了。
“国忠愈恐。谓其子曰:‘吾无死所矣!’——杨国忠对儿子说:‘我怕很快要被哥舒翰给杀了’。”
这时候。唐玄宗彻底震怒了。
杜乾运是杨国忠的人不假。但他可是皇帝亲自委任的官员。他的军队就是皇帝的军队。杀他就是造反。等于把刀子架在了皇帝脖子上。这还了得?
如果这时候唐玄宗还没有动杀机。那就真是草包了。
别说他老糊涂了。就是不糊涂。也会这样下决心除掉哥舒翰的。
而直接杀他。恐怕会引起兵变。只能逼着他出战。让他跟叛军死拼。来个驱虎吞狼。
那么。此刻哥舒翰什么心态?
“然翰亦不自安。又谋久不决。”
哥舒翰这时候也非常恐惧。但是他的心情非常矛盾。犹豫不决。
首先他对唐朝还是忠心的。没有下决心造反;其次他真要造反。也没有胜算。他已经在卧床休息很久。军中的事自己很少插手。将领能不能听自己的很难说。
换言之。他对军队的影响有限。这20万大军不是自己的子弟兵;如果说要造反。他们也不见得会听自己指挥。
于是。在唐玄宗的催促下。哥舒翰只能硬着头皮带兵出战。
为什么20万大军如此不堪一击?
一是因为作为主帅的哥舒翰是哭着出去的。自己没有必胜信念。这仗还怎么打?
二是其中有七十里长的狭窄隘道。叛军居高临下采用滚石、木头再加以火攻。哥舒翰大军只有挨打的份。
三是哥舒翰军队内部派系众多。主将王思礼和李承光。谁也不服谁。不能同心协力、统一行动。
哥舒翰被迫出潼关。表面上是军事问题。其实是权力斗争。
可以想象。无论这场战斗是胜是负。哥舒翰的结局都好不到哪。
当他决定跟杨国忠较量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
换言之。唐玄宗只是将他当做棋子。无论失败都会拿他开刀。皇帝绕了他杨国忠也不会放过他。
对此。哥舒翰心知肚明。
因此。当他被俘虏时。马上对安禄山表示要归降。还说愿意去招降李光弼等抵抗的唐军将领。
不过不能怪哥舒翰背叛唐玄宗李隆基。而是李家对不起人家。
一个对大唐忠心耿耿的将领。立了那么多战功。卧病在床也不能安生。还要领兵挂帅。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人家。就应该完全放权。
可实际上哥舒翰却处处受掣肘。被皇帝像贼一样防着。哥舒翰真是太委屈了。
正因如此。哥舒翰虽然被俘后曾经跪在安禄山跟前求饶(后来被处死)。但还是被唐朝皇帝追赠太尉。谥号\"武愍\"。
愍的含义是什么?忧患、痛心。
这说明唐朝皇帝还算有良心。知道哥舒翰这老头死得冤。
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征后果严重。不但害死一员大将。还导致长安失守。自己仓皇逃离。
途中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而且还不得不把皇帝宝座让给太子李亨。
如果不是这样。叛军很难攻到长安。李隆基也不会失去权力和女人。
真像网友说的。好好的一张牌给打烂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952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潼关,玄宗,叛军,长安,安禄山,朝廷,胡人,皇帝,自己的,的哥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玄宗为什么会催促哥舒翰出战?为什么不据守潼关等待战略反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