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何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溪》却现“隐隐飞桥”?
原创

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何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溪》却现“隐隐飞桥”?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描述了一个打渔人划着小船迷路。来到一坐小山看到有一洞口便走了进去。开始狭窄。后宽阔明郎。神先所在之地。由外到里的这么一个描述过程。而《桃花溪》是在《桃花园记》的基础上。改近了描述的主题。由远及近。被野烟相隔。看似有浮桥若隐若现。这也说明张旭为了找到桃花园入口而描述的一种方法吧。最后一句诗。洞在清溪河处边。洞口不就在这小溪边吗。前面的《桃花园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而后者乃去寻找哪里找的到。作者张旭便用了。隐隐飞桥隔野烟的描述。渴望突然出现一坐桥能够达到向往的美好地方。所以说为什么后者有桥。而前者没有。不知理解对与错请凉解。

其他观点:

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什么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诗》里却有“隐隐飞桥”?

这是一个很细心的阅读。里面藏着一个阅读鉴赏诗歌的秘密。

张旭的《桃花溪》的意境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致的。但是因为一个“隐隐飞桥”。又传达出张旭不同于陶渊明的心境。

隐隐飞桥。一个隐约能解脱的苦闷的希望。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同样向往世外桃源。为何陶公不需要桥。而张旭却是“隐隐飞桥“


张旭的诗中。显然还是一个羡慕渔人。但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出口。隐约看见了一座桥。但还没有确定脚下的路的一个迷茫者。

意象是阅读诗歌的钥匙。拥有了它我们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世界无穷之美

小小一个“隐隐飞桥“。让我们了解了张旭癫狂外表下的苦闷无奈。跨越千年。走进张旭内心的情感世界。让人痴迷。这就是诗歌的永久魅力。

其他观点:

张旭其人

杜甫曰:张旭三杯草书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亳落纸如雲烟。张旭苏州吴县人。唐代草书书法家。其狂草与怀素齐名。李白诗歌丶裴旻剑舞丶张旭狂草人称三绝。与贺知章丶张若虚丶包融等人又称饮中八仙。其态如痴似醉。如癫似狂。心情中人也。

欣赏张旭之诗就如见其人。《桃花溪》是其诗作之一: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水流。

洞在清溪何处边。

在江南有关桥的民间传说是最为乐闻的佳话。如断桥丶雀桥等。有了桥就如入人间仙境。此桥之隐就使人与张癫一起醉。想起了白娘子与许仙。又或看到牛郎与织女。桥下尽日随水流的片片桃花怎能不使人留恋往返。欲顺流而上尋觅桃踪。就想借问渔人何处入?渔人笑答陶公有。

然而诗人亦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来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王维《桃源行》语)诗人感慨之余。举杯独饮。突发奇想。醉眼矇眬之前。那里雲雾瞟渺之间不是隐约之间有桥吗?有桥必有路。但愿如此。想必路转溪头忽现。醉醒后。长叹一声问曰:路在何方?

醉了又醒了。想了想还是醉了的好。

人们始终向往着美好的人间。观赏了张旭此诗。通向美好前景之桥已不是漂渺无尋处。吾们正在努力着。

以上拙见。应不是因张癫之癫而癫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9:46

    桃花,渔人,诗歌,狂草,桃花源记,桃花园,草书,诗人,陶渊明,渔船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9:46

    没想到大家都对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何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溪》却现“隐隐飞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9:46

    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描述了一个打渔人划着小船迷路。来到一坐小山看到有一洞口便走了进去。开始狭窄。后宽阔明郎。神先所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