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最近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开篇之作选择的便是《甄宓之死》。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曹丕。曹植哥俩与甄宓的情感纠葛。做了一点探讨。仅就此问题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我认为《感甄赋》就是为甄宓所作。否则。有些事不好解释。
这一观点不是我的首创。并非是我独出心裁。只是我觉得这个观点更靠谱。
史上亦有不少人持此观点。但反对的人更多。就此一一说明我的看法。敬请指教!
01
曹植与《感甄赋》
才高八斗的曹植。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其所作《感甄赋》 , 尤其文采斐然。情感风流。为后人广泛传颂。该赋采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洛水之神炙热的爱慕之情。
该赋原称《感甄赋》。后来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读后。为避母讳改为《洛神赋》。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读了《洛神赋》之后。感于这段人神之恋。情不自禁。一挥而就作《洛神赋图》。在之后关于《洛神赋图》的赏析论述中。时常看到介绍曹植与甄氏幼年相恋 , 却鬼使神差 , 最终甄氏嫁给曹丕的故事。这个在正史中从来没有记载过。更不可信。
唐代知名学者李善在其《文选注》为《感甄赋》作注解时 , 他说:
曹植离开京城返回封国。途经洛水。想起了甄后。并与之相见。得到甄后以珠玉相赠。悲喜不能自胜。于是作了《感甄赋》。
02
《感甄赋》究竟为谁而作
一般认为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唐代知名学者李善《文选注》的说法 , 认为这篇赋就是曹植为感念其嫂子甄宓而作。
李善在为《感甄赋》作注解时 , 叙述了“赉枕”一事作为旁证。
“(曹植)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经被郭后谗死。帝已寻悟。因令太子留宴。仍以枕赉植。”李善(630—689)。唐代知名学者。江都(今扬州)人(一说为江夏人)。史书上称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文选》。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一部经典著作。曾经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当时。李善曾在“文选学”的开山祖师、扬州人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了详细的注解 , 而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等人。就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支持这个观点。
李商隐在其诗文中曾经多次提到曹植“感甄”的情节。有“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之句。不过 , 用李商隐的诗作证。不太靠谱。因为他老人家写的诗。好是好。就是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人明白他到底想说啥。
现代学者郭沫若在《论曹植》中说:“子建(曹植)对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之情。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他认为魏晋时期。男女关系比较浪漫。曹植对自己美丽的嫂子产生爱慕之情并不奇怪。
还有人分析认为。甄氏被杀以及曹植兄弟。叔侄关系紧张等。其原因就是由于曹植与甄氏的这段情感纠葛。
也有人说。所谓的“长寄心于君王”中的君王不是指曹丕。而是指曹植。是甄氏对曹植表达心迹之语。而不是曹植向曹丕寄托忠臣之心。
第二种是“寄心帝王”之说
李善的“为甄氏而作”的说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哗然。
曹植爱上了他的嫂子。这不是“不忠不义”的违逆之举吗?
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一。
自然就有许多人为曹植辩护。否认《洛神赋》是为感甄而作。
唐宋明清的一些文人学者认为。甄氏本是曹丕的妃子。小叔子爱慕嫂子。臣子暗恋国母。这是大逆不道不成体统的事情。曹植断不会如此去做。
因而必须辩伪正本。对“为甄氏而作”之说。口诛笔伐。
他们为此提出非感甄之作的诸多理由。为曹植辩护。
认为《洛神赋》实乃“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是“长寄心于君王”。是向曹丕表达自己的忠君之情。以求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写作这篇赋时。曹植正处于政治苦闷之中。
此赋借人神恋爱的悲剧。来抒发对君王的一腔衷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借洛神之口说出曹植的心声。
第三种说法是为亡妻崔氏而作。
一直以来。为“甄氏而作”的说法都占据主流地位。而“寄心帝王”的说法也大有人在。
但还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就是曹植描写的是为了悼念亡妻崔氏。
崔氏是当时名士崔琰之兄的女儿。嫁给曹植为妻。
因为曹操颁布了“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的诏令。崔氏穿衣太过华丽而被曹操下令诛杀。
之后许多年。曹植都没有续正妻。
曹植就是怀念当年与崔氏一同度过的幸福时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鲜明而具体。绝不似出自想象。
而且说。妻子当年抛弃自己而去。如今“人神之道殊”。天人两隔。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
03
我认为《感甄赋》就是为甄宓所作
首先看一下“寄心帝王”一说。为此寻找的理由吧。
其一。李善的《文选注》本无此注。是宋人刊刻时误引的。
其二。图谋自己的嫂子。这是“禽兽之恶行”。讲究操守的曹植断然不会那么做。
其三。即使曹植真的爱上自己的嫂子。在当时他也绝对没有那么大的胆量 , 写《感甄赋》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四。“赉枕”的说法不合理。纯属无稽之谈。曹丕是君王。怎么可能做出如此荒诞的事情来哪?毕竟小叔子爱慕嫂子不是啥好事。于己于人都不该声张的。
其五。曹植时年十四岁。甄宓已经二十四岁。在年龄上是不合理的。
进而。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甄赋》的甄。并不是“甄后”的“甄”。而是“鄄城”的“鄄”。二者通假。“感甄”乃是“感鄄”的讹为。
看到这些理由。我是笑了。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尽信书不如无书。
同样的道理。对于史书也应该是如此。但不是说怀疑一切。基本的历史史实。我们还是要尊重。
甄洛 ,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又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第二任正妻。魏明帝曹叡生母。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以后被赐死。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兄弟姐妹
三兄
甄豫。早终
甄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
甄尧。举孝廉
四姐
甄姜
甄脱
甄道
甄荣
甄氏。三兄四姐。都有名字。就这个曹丕的夫人。曹叡的母亲甄皇后。却既无名。又无字。这可能与为尊者讳的原因吧。贵为皇后。讳言其名。
后人有称作甄宓。有称作甄洛。无论是叫啥。似乎都与《洛神赋》有关。
甄氏出生在公元183年。按照农历应该在182年底。比曹丕大五岁。比曹植大十岁。
甄氏三岁的时候。其父亲就去世啦。那应该是在185年左右。
没有史料记载。曹操与上蔡县令甄逸有来往。何况曹丕出生都是这之后的事。不必说曹植啦。
在鉴赏时经常看到说曹植与甄氏少年相识相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
年龄差距太大不说。两家有交往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哦。
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首先到达袁府见到甄氏。赞叹其美貌。请求父亲赐给自己。此时曹丕十八岁。曹植十三岁。甄氏已经二十三岁啦。
甄氏才貌出众。品行贤德。未嫁给袁绍次子袁熙之前。在娘家时就很有名声。
许多人就以此来黑曹氏父子。说父子三人都对甄氏有想法。还说曹操把甄氏让给了曹丕。甚至说为此曹操迟迟不肯把世子之位给曹丕。
这些都没有史料记载。我觉得不太靠谱。
男女授受不亲。作为贵为丞相的曹操府上。不可能不遵守这些礼仪。
尽管都是具有浪漫情怀的文学青年。但彼此之间的忌讳。应该是不可缺少的。
但毕竟是一家人。小十岁的小叔子见到嫂子的机会肯定是有的。而且还不止是一次两次。
对于美丽而且会写诗的嫂子。产生一种爱慕之情。也很好理解。
特别是发生在具有丰富浪漫情感的才子曹植身上。毫不足奇。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情。绝不至于是“不忠不义”地大逆不道。
具有小资情调的甄氏对这个小十岁的小叔子的文学才华。非常欣赏。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于父亲曹操和兄长曹丕来说。对于叔嫂此时的这种情感。不会是讳莫如深。还可能是非常赞赏。而且乐见其有。
毕竟曹氏家族不太崇尚儒家那一套。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不以为就是大逆不道。
至于说李善的《文选注》没有记载。宋人误引之类的不足为凭。
至于说这份情感是“禽兽之恶行”。讲究操守的曹植断然不会做。这个就是自说自话啦。
这里我说得是曹植与甄氏彼此欣赏。甚至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是可能的。我赞同郭沫若先生的说法。
但这绝不是说叔嫂之间。有啥苟且之事。这是两回事。没有史料记载这事。
因而。我的结论是:感情是有。但绝没有也不可能有苟且之事。
否则。《感甄赋》就无从说起。
至于说“甄”“鄄”通假。纯属臆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接受禅让做了皇帝。
次年。三十岁的曹植被徙封为安乡侯。食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是年曹植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
也就是在曹植去京都谢恩之后回鄄城的途中。写下了《感甄赋》。
这个“甄”如果说“鄄”的话。曹植感“鄄”的啥哪?
鄄城之风土人情?显然不会是。有说法曹植就出生于鄄城。但从整个赋来看。几乎看不出曹植是对这个鄄城的爱慕。失落的情感。
如果说此时曹丕猜忌曹植。曹植感到政治上不得志。心情郁闷。对由安乡侯改封鄄城侯。表示不满的话。就不能说曹植要表达“寄心帝王”的情感啦。除非是说了违心的话:我很开心。你把我从安乡侯弄到了鄄城来。我从这里出生。就让我开心的在这里安度晚年吧!显然不合常理。
如果是感恩曹丕将自己由鄄城侯改封鄄城王。那应该是哥俩矛盾的缓和。是政治上重新有了机会。理该是心情大好。不该用恋爱失败来表现自己对理想追求破灭的绝望。
因而。“甄”“鄄”通假一说 , 太过牵强附会。
当然。碍于礼教名分。曹植不能做出非分之举。通过诗词歌赋委婉地表现自己不满的情感。是可能的。
但取一个《感甄赋》的名字。就莫名其妙啦。让人费解。
由此。我认为。《感甄赋》就是因甄氏而作。
在初期。叔嫂之间的这份情感。单纯且不强烈。或者说是淡淡的无邪的相互欣赏而已。
曹植兄弟之间也没有多少芥蒂。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彼此之间相互唱和。也许是常有的事。
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普通百姓家里兄弟关系。叔嫂关系相差不大。
但随着“世子之位”的争夺开始。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在曹植失去世子之位。甄氏因失去宠爱导致退出皇后竞争之后。叔嫂两人的命运相似。在情感上或许就会有了共鸣。
惺惺相惜之感。拉近了彼此感情上的距离。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曹丕不得已将甄氏处死。
出于同样的需要。曹丕继续打压曹植。
但在情感上。又不能彻底割裂开来。
于是。就有了后来“曹植入朝。曹丕赉枕”之说。
由于曹植叔嫂之间的交往。一开始并不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曹丕是清楚的。
后来的境遇。曹丕也会想象到的。
正是因为曹丕把他们既作为政治对手或政治隐患来防范和清理。又对夫妻之情。手足之情。难以隔绝。从而有了赉枕的可能。
人死啦。就没有了威胁。但感情上还是存在追忆。
如果说曹丕对甄氏之死有所追悔的话。我倒不以为是。
但毕竟是十多年的夫妻感情。而且曾经是非常深厚。看到兄弟。看到儿子。想起甄氏。是合情合理的。
帝王也是人。不可能不食一点人间烟火。
或许曹丕借此事。提醒曹植:感情归感情。政治归政治。兄弟。你好自为之吧!
至于为崔氏而作。我觉得差得太多。就不多啰嗦啦!
最后附上甄氏的《塘上行》。有兴趣的友友们。仔细品味一下吧。
《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其他观点:
所以后人中道貌岸然者。牵强附会。鞭挞曹植不道德的。没底线。曹植要知道《感甄赋》会给自己留下这么个麻烦事。是肯定不会写的。也就不会有千古名篇《洛神赋》流传下来了。
实际曹植写《感甄赋》中的“甄(juan)”不是甄(zhen)。因为曹植写此赋的上一年任甄(zhuan)城王。只是感伤为鄄城王的自己。(这里甄和鄄通)这里是有据可考的。
一、曹丕当年纳甄氏时才18岁。曹植刚刚13岁。而甄氏23岁。曹植就是一个半大孩子。怎么能和大他十岁的已婚甄氏搞到一起呢?况且曹丕与曹植因为帝位之争本来关系就紧张。《七步诗》的教训难道曹植不记得吗?《感甄赋》要是为甄氏所写。他不是找死的节奏吗?
二、图谋兄妻是禽兽之恶行。曹植身为帝王之尊。而且饱读诗书。这些他难道不懂吗?况且曹植为人虽然有时放任自流、不拘礼法。但也不会做出叔嫂私通有违纲常伦理的事来。
这是什么事。何况一国之君。他难道傻了吗?要是他真发现曹植和甄后有染。早都对曹植动手了。何必等他写出《感甄赋》呢?他可是为了找借口杀曹植。曾逼曹植写《七步诗》的主。
四、曹植在《感甄赋》中已经说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赋”。也就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和《高唐赋》而作的《感甄赋》。实际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他能把自己和嫂子私通的事通过赋的形式抖落出来吗?完全是捕风捉影。
五、前面已经说了。之所以起名《感甄赋》。完全是通假字弄出来的。因为他任鄄王。而甄和鄄相通用。应该是《感鄄赋》才对。
其他观点: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这是曹植在《洛神赋》中所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洛神美丽绝伦的容貌和风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已经成为形容女性婀娜多姿的代名词。
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
一直以来。甄氏说都占据着主流。而君王论也时露头角。但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洛神赋所描写的其实是曹植的亡妻崔氏。 崔氏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给曹植为妻室。后因穿衣太过华丽被曹操所杀。(《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之后好多年。曹植都没续正室。洛神赋。其实是曹植怀念当年与妻崔氏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鲜明而具体。绝不似由想象。其中“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是言妻子为何当年抛下自己独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两隔。
我倾向于后者说。因为甄妃比曹植大十岁。又是兄嫂。于情于理曹植都不可能爱上甄妃。当然甄妃是当时最美的女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曹植在政治上受压抑。深感怀才不遇。在赋中借助甄妃美丽的影像。怀念亡妻。运用浪漫笔调而抒发自己情感。创作出了千古名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09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曹植,洛神赋,鄄城,曹丕,嫂子,而作,情感,文选,自己的,君王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最近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开篇之作选择的便是《甄宓之死》。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曹丕。曹植哥俩与甄宓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