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原创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First Blood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Double Kill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你们猜得没错。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没能控制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他又一次跑去玄都观。理所当然的又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帮孙子走马灯一样的换。最后也没个毛用。偏偏大爷我今天又回来啦!够嘚瑟了吧?这还没算完。关键刘郎先生还给诗写了个序言。序言的最后一句是“以俟后游”。大概意思就是爷先把诗写好。等以后被贬直接就能拿出来用。

那么结局已经很明显了。朝里那帮官员这辈子都没听过这种要求。齐心合力的把刘禹锡再次踢出京师。到苏州当刺史去了。

没有Triple Kill了。刘郎再没回过长安。当他变成刘老汉的时候去了洛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狂躁的一生。吐槽机觉得虽然刘郎这半辈子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他依然是条汉子。扯淡完毕。

其他观点:

1960年大队在地里开生产现场会。那时没有手机。记者们背着照相机。带着摄影机。当记者问一位老农民。“老人家。你们现在产量那么高。亩产上万斤。食堂吃饭不要钱。这生活太好了。”老农民就说了一句。前三天我们就把周围十几块田的谷子集中到这块地了。如果都有这种好事。那前三天就不会饿饭了。上级领导和大队主任听了脸色很难看。等现场会结束。领导和记者们走后。这位老农民三天没吃上饭。

其他观点:

1938年初。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把部队安顿在鲁西南一带之后。奉命赶往开封参加由委员长主持的国防会议。

此时日军正在从南北两路向徐州为中心的鲁南、苏北一带进攻。南线日军攻占济南后向淮河一线前进。北路日军在攻占济南之后也在迅速南进。眼看着大战就要爆发了。作为山东的最高军政负责人。韩复榘刚率军在鲁北一线与日军进行过激烈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韩复榘所部主力尚在。还有能力参加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

到了开封之后。韩复榘即赶往会场参加会议。按照原定计划。这次会议将决定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的部署。李宗仁、白崇禧等高级将领都要参加会议。1月11日会议晚上。韩复榘却被突然逮捕。后经军法审判。24日被处死。罪名是未经允许、擅自放弃济南重地。导致日军迅速南进。打乱了国军原定的在山东境内黄河沿线阻击北路日军的计划。

韩复榘被枪毙的消息第二天即在报纸上公布。全国舆论大哗。这是抗战爆发以来。国军以军法处置的第一位高级将领。自然容易引起许多人的议论。于是许多小道消息也就不胫而走。其中一个说法后来流传甚广。基本成为定谳。这就是韩复榘在会议上公然怒怼委员长。委员长责问他在济南为什么不战而逃。他反问委员长。是谁丢了南京?

韩复榘出身西北军。后来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笑话。大多数是嘲笑他粗鄙不文。不通文墨。却喜欢到处题词。还爱作打油诗。但这些笑话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其实不好估计。至少他本人并不是一点文化都没有。否则他也不会把梁漱溟等人请到山东。搞乡村建设运动了。他在主政山东期间。也网罗了一些文化人。如果说他完全没有文化。其实不太可能。

在抗战爆发之初。日军很快突破平津一带。二十九军和华北一带的国军节节败退。冀南平原毫无地形可资利用。只能节节后退。进入山东境内。在日军刚进入山东的时候。韩复榘亲自在第一线指挥。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等战役。也算是打得有来有往。有声有色。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日军无论是在北线还是在南线。都是一路平推。国军大多数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能力反击。在这种情况下。老韩还能主动袭击日军两次。取得不错的战果。在抗战之初的国内各战区中。尤为难能可贵。比如夜袭桑园车站和也许大汶口两次都是主动袭击日军。给日军造成了比较大的杀伤。说明韩复榘并非完全不肯抗日。

真正让韩复榘对抗战开始动摇的原因其实在于。韩复榘开始抵抗日军的时候。中央曾经答应将中央军的一个重炮旅调拨给韩复榘指挥。但在韩复榘作战过程中。中央却突然食言。将这个炮兵旅调拨给了汤恩伯。因为当时韩复榘部和日军火力差距较大。这也导致韩复榘参战的三个师伤亡惨重。几乎失去战斗力。从而动摇了韩复榘的抗战决心。

按照当时划分的战区。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归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指挥。韩复榘本人也兼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但在韩复榘部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山东境内并无其他国军部队增援。这就让韩复榘有了保存实力的想法。因为韩复榘本人出身军阀。深知地盘和军队是自己的资本。如果太早把自己的本钱拼完。他也就没有用了。

在日军进攻泰安的时候。李宗仁严令韩复榘依托黄河。坚决抵抗。阻止日军前进。为其他部队的调动争取时间。但韩复榘认为这时候附近没有其他国军部队可以支援。他死战也是徒劳。于是给李宗仁回电。拒绝服从命令。其中有八个字。导致了他后来被审判:南京不守。何守泰安?李宗仁得到复电后大怒。将韩复榘的电报转呈中央。指责韩复榘不服从指挥。

除此之外。韩复榘还有一个举动让委员长下决心杀他。即他在此期间与四川的刘湘密谋。计划以抗日的名义。共同反蒋。虽然韩复榘历史上曾经多次在委员长与冯玉祥之间倒戈。但在抗战爆发之后。全国一致抗日之际。他和刘湘还有这样的小动作。确实不应该。尤其是在南京失守之后。委员长面临国内外舆论压力。对这种事更加神经敏感。于是下决心对韩复榘下杀手。

除了韩复榘祸从口出之外。委员长在抗战期间还以军法处置的名义杀过一些人。其中就包括粤军出身的第四军军长张德能、五十七师师长廖龄奇。其中廖龄奇还是黄埔嫡系。张德能被杀时为中将军衔。韩复榘则是整个抗战期间唯一一个被处死时挂二级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从客观上说。处死韩复榘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各级将领十分震撼。不再敢轻易违令擅自撤退。

韩复榘原有部队八到十万人。在他死后。仍然在曹福林、孙桐萱的率领下继续参加抗战。但失去了韩复榘的领导。他的部队也在抗战中逐步被消灭了。这也导致山东境内之后实际上没有比较有力的国军部队。为八路军在山东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机会。而西北军其他部队目睹这些。后来也出现了比较多的投敌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庞炳勋这样前期抗战有功的高级将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26:39

    日军,山东,国军,委员长,部队,战区,济南,的是,刘禹锡,是在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26:39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26:39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刘禹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