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守江必守淮”?
原创

为什么有人说“守江必守淮”?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是“有人说”。1948年的白崇禧和蒋某人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中国军事历史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军事地理”概念。济南战役结束后的10月初。华东野战军召开整顿思想和部署下一步作战的“曲阜会议”。而南京方面也没闲着。于10月22日举行重要军事会议。

(大决战顾祝同剧照)

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华野未来可能的进攻方向。“参谋总长”顾祝同判断粟裕将军可能会攻取徐州。甚至有可能直取蚌埠进逼江淮。作为应对之策。与会者一致同意“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作为长江的屏障。徐蚌和淮河沿岸地区绝不可以放弃。

为什么一定要固守江淮。而不是把尚存的70万精锐部队直接退过长江呢?其中有两点因素。其一就是蒋军认为坐拥70万大军尚可一战。华东野战军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其二就是江淮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使长江不合适作为一道“最后的防线”。为啥呢?没有战略纵深。

(徐州剿总刘峙)

长江中下游水流缓慢。以大批木帆船横渡并非难事。可称“易攻难守”。而一旦我军登岸。即可直接攻击南京、镇江、苏州乃至于上海等蒋政权政治经济中心。后来的上海战役被归为三野“渡江战役”的一部分。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长江虽然被称为“天堑”。但作为并不太宽的水障。军事价值其实非常有限。单纯的守江是不能形成有效防御的。

既然长江及其以南无法构筑纵深防御体系。那就得在江北做文章。长江北面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淮河”。从淮河到长江之间的地带被称为“淮南”。也就是守江必守淮里面的“淮”。如果有效控制了淮南地区。则可以在两条水系之间形成战略支撑点。拱卫南京等城市的安全。

(邱清泉剧照)

所以说。“守江必守淮”的战略理念。其核心在于固守淮河与泗水等水系发达地区。获得足够的战略防御纵深。成为北方来敌的重要障碍。而不能直接威胁南京。否则南京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在中国古代。淮河流域是阻挡北方骑兵的关键所在。大体包括今天的蚌埠、合肥、泗阳、安庆等城市。

从顾祝同、白崇禧到蒋某人。也都认可守江必守淮的总体方针。但是对于如何“守淮”。南京军事会议又吵成一团:甲案是放弃徐州全军撤到淮河以南。乙案是放弃郑州等陇海线要点。集中兵力于徐州到蚌埠间的津浦线两侧。遂行并非单纯防御的“机动防御作战”。最终的结果我们知道了。后一方案胜出。

因此。蒋军所谓“守江必守淮”的方针其实是个两不靠的作战方案。既没有如同杜聿明所提出那样。集中机动兵团以徐州为依托主动进攻华野。也没有一股脑撤到淮南做好纵深防御。标准的首鼠两端。而蒋某人也稀里糊涂批准了乙案。决定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坐镇蚌埠。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的所有部队。

实际上这是个不自量力的愚蠢方案。如果徐州蒋军全部撤过淮河。兵力密度将空前之大。并且他们前面可屏借淮河天险、后面有大别山等层峦、右面又遍布大片沼泽地。还可以方便得到江南的辎重补给。那么粟裕设想“小淮海”战役虽可不战而胜。但是想全歼徐蚌之敌的“大淮海”恐难实现。

而一旦华野和中野联手。在淮海战役中将徐蚌守敌的绝大部分歼于淮河以北之后。不仅敌人已无能力在淮南组织布防。而且也使长江防线兵力空虚。第三野战军过江后。几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江南。4月22日渡江。5月3日就已经兵临上海城下。进一步说明。失去淮河依托的长江防线。是脆弱而不堪的。

特别补充一下。当顾祝同飞到徐州组织讨论和征求意见。到底是“守徐”还是“守淮”时。几个兵团司令中的孙元良和李弥等认为徐州的补给线太长。不利久战。而蹦得最高的就是黄百韬和邱清泉。喊的是有腔有调:“徐州既设阵地。又有粮弹储备。乃兵家必争之地。既为我所有。又何必撤退”?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中国江淮一带的客观地理情况决定的。“守江必守淮”。

实际上。想要守住长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现代。

在古代。长江虽然是一条宽阔的大江。然而长度太大。

仅仅从武汉长江到上海。就有超过1000公里的距离。如果加上四川。就有2000公里。

即便南方政权掌握了长江的制江权。想要彻底控制长达2000公里的长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百万大军也不够用。

况且。长江有很多适合渡江的地段。比如安徽、江苏都有很多突然变窄的江边。比如当地民谣也说:田家镇过江划船只要18桨就到。

再说湖北境内部分长江江面突然变窄。滩涂又多。非常适合渡江。

所以。单纯防御长江。是很难守住的。

大家注意。以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也并不只是固守长江。而是全力建立长江以北的战略缓冲区。就是这个意思了。

另外。这还是古代。如果是现代就更不同了。

古代没有什么远程武器。对于江面上的军舰没有什么办法。水军强大的一方可以控制江面。阻止敌人渡江。

但现代战争。陆地火炮出现了。长江江面充其量不过几公里。而75毫米火炮射程也有9公里以上。可以覆盖江面。

大家看看英国的紫石英号事件。英国前后4艘军舰和解放军陆地炮兵进行炮战。最终都负伤逃走。

可见。如果真的敌人开到长江以北。将大炮架起来。对不起。你的制江权根本就没了。军舰都不敢随便航行。等于长江就丢失了。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一定要在江北建立战略缓冲区。

当年岳飞防御荆襄。不惜代价向北攻打伪齐。就是为了争取北方的战略缓冲区。更好的拱卫长江防线。可攻可守。

而在长江中下游的江北战略缓冲。显然就是淮河。

无论是安徽还是江苏。淮河以南的地形都相当复杂。大部分都是水网纵横。或者丘陵地带。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种地形比较适合防御一方发挥威力。进攻一方则会进展困难。无法集中兵力。

同时。淮河以北地形虽然没有淮南这么复杂。但也是大片的丘陵地形。对于防御一方是有利的。

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说。单纯防御长江是很难守住的。而且非常危险。

即便南方政权掌握完全的制江权和军事优势。一旦出现疏忽或者敌人奇袭。可能导致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所以。南方政权相对稳妥的就是向北进行战略扩张。建立从淮河到长江的纵深防线。

有意思的是。北面靠近江淮的大城市主要就是徐州。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泰山和沂蒙山系。南顾江淮平原。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

所以。自古以来。在徐州发生过几十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往往一战就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

所以。还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其他观点:

一直以来。我们总说长江是天险。对于历史上那些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来讲。更是其苟安于世的最大倚仗。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名将枭雄。被这条水道所阻。遗憾终生。比如曹操!

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长江为何能成为天险?毕竟长江只是一条河。渡江并不难。有条船就可以。如果是在江水流速比较平缓的下游。弄块小舢板都能过去。如果游泳厉害的话。直接游过去也不是不可能!

就算是有人守卫。那也没关系。毕竟长江那么长。对岸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有人把守。只要找个没人的地方。那也就过去了。

如此看来。长江似乎也不是不可逾越。如何能令千军万马止步。无数英雄折腰?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行军打仗和旅游踏青可不一样。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一点。北方政权如果要南征。必定需要调集大规模的部队。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甚至数十万。比如当年曹操南征东吴。虽然只是号称有八十三万大军。但实际兵马应该不会少于二十万。

这么大规模的军队渡江。无疑是需要大量的舟船。如果船少了。那还不得渡到猴年马月去?这个账很好算的。比如你手下有十万大军。然后手里却只有五条渔船。算一条船满载是二十个人。五条船就是一百。

然后算船只往返对岸需要一个小时。一天就算是昼夜不停。顶多就运两千多人。等到你这十万大军全部过河。黄花菜都凉了。即便是找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这么多时间过去。也早就被发现了。

所以。想要渡江作战。你手中的船必须要多。然后一鼓作气冲过去。这又涉及到一个渡口的问题。比较那么多船。总得要地方来安置。这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偷渡”的可能性。毕竟对岸也不傻。但凡是适合大规模的渡江的渡口。肯定都会加倍留意。一般都筑其城寨。长期把守。

其次。用于渡江的船只。最好还得是大船。毕竟军队打仗不能只带人去吧。武器装备、粮草物资、马匹器械。这些东西都需要运过去。仅仅是舢板渔船肯定是不够的。此外。造大船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渡江部队的安全。

还是那句话。对岸又不傻。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们过河。然后在自家地盘上摆开阵势。硬碰硬的打一场。宋襄公之后。这种事就再也没人玩儿了。

所以。在北方大军渡江的时候。南岸必定会有所行动。一般来讲。南方政权都会有一支较为强大的水师部队。毕竟陆战比如北方。只能在水上找点场子。如果北方军队这边都是一些舢板渔船。拿什么去抵挡对岸的水师?人家直接撞都给你撞沉了。

总结以上几点。其实我们就不难发现。所谓的长江天险。并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水道。而是南方政权整个江防体系中的一部分。南方政权会利用城寨把守渡口。利用水师封锁江面。形成一个坚固且严密的防御体系。

对于北方大军而言。渡过长江很容易。但是想要渡过有着江防体系的长江。那就很困难了。别的不说。你至少得需要准备一支强大的水师部队。否则一切免谈。毕竟长江那么宽。又那么深。来再多人它也能装得下。

不过。组建一支水师并不容易。水师不像陆军。随便找块地方。建起营房。平好操场就可以开始招买马了。组建水师对于地理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河流或者湖泊。而且小了还不行。毕竟那么多船呢。此外。还得需要交通方便。临近大城。周边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毕竟你得要造船啊。而且是造大船。规模还不小。其需要大量的原料、工匠以及工具。

最后还有一点。不能在长江上搞。原因很简单。对岸又不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你在那里爆兵。估计你这边船还没造好。人家派水师过来打你了。所以。一般北方政权训练水师。都会选择长江的支流。或者是与长江有着水道连接的其他湖泊与河流进行。而且这些地方。都需要有一定的守备能力。能够扼守水道。防止对岸偷袭。

这样一来。在长江北岸。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多。

一般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长江中游地区的襄阳。因为这个地方正好卡在了汉水流入长江的关键节点之上。有着襄阳的守卫。北方政权可以比较安心的在汉水造船练兵。等到准备工作完成。大军可以由汉水入长江。然后向南岸进攻。直逼长江中游的核心区域武昌。只要拿下了武昌。北方大军便可以顺流之下。直逼九江、安庆、芜湖。而后南京。当初曾国藩灭太平天国。就是沿着这个路子来的。

当然了。如果南方政权拿下了襄阳。不仅可以保长江中游防线不失。还可以进一步威胁中原。因为襄阳其地处南阳盆地南部。从襄阳到南阳一马平川。且可逆淯水而上。南阳是中原门户。一旦失守。北伐大军即可直逼洛阳。当然了。如果拿下江陵那就更稳了。届时汉水南北无忧。如铁桶一般。

由此可见。襄阳的地理位置确实很关键。这也难怪其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了。历史上围绕这个地方。打出了不少名场面。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襄樊之战。南宋时期蒙古灭南宋的襄阳之战等等。

跟随这个逻辑。其实在长江下游也能够找到两个类似的地方。一个叫合肥。一个则是叫广陵。也就是现在的扬州。

其中合肥扼守濡须水。也就是现在的裕溪河。这也是一条长江支流。上起巢湖。下至长江。甚至于还能通过施水和肥水。联通淮河水域。显然也是一条北方政权入江的黄金水道。只要北方政权能够把合肥这个地方守住。那么获得了长江的入江口。中原庞大体量的兵力财力就将源源不断的登陆江东。同样。江东如果拿住了合肥。便可以顺水而上。跑到淮河开船了。届时中原各地。也就任其遨游了。

当年孙权为何死盯着合肥不放。多次北伐。原因就在这里?合肥乃是曹魏南下江东最为可靠的桥头堡。曹魏只需要在这里布防。就能将整个江东地区憋在长江内。

孙权很清楚。自己如果想要取得对抗曹魏的主动权。合肥必须得拿下。只不过。孙权这打仗的水平实在太差了。每次无功而返不说。还经常被张辽一顿狂揍。留下了孙十万的“赫赫威名”。

除了合肥以外。扬州也算是一个渡江的选择。因为其扼守着邗沟。这是一条人工运河。连接长江和淮河。有了这条水道。北方政权就可以在淮河流域组建水师。然后顺着邗沟向南。直击江东。不过邗沟有个问题。就是会有枯水期。使用限制比较大。当初曹丕南征。有条路就是走的邗沟。结果就因为枯水而草草收场!

总的来说。在长江下游。扬州与合肥。都算是比较重要的地方。是长江防线的关键节点。如果南方政权不能掌控这两个地方。不仅自己北进无望。还会失去主动权。被动挨打。

仅凭一个长江水道。是很难挡住北岸的南征大军的。毕竟国力上的差距摆在那里。最为重要的是。人家北军在江北有了立足点。掌握了渡江的主动权。届时千里江防。处处都可能成为对方的突破口。

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我朝之渡江。大体如此。

所以南方政权一般都会尽力将两个地方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为了保障这些地方的安全。他们会尽量往北延伸边界线。最好是延伸到淮河一线。这样一来。不仅淮河水道能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整个江淮地区也能为江南提供缓冲。

江淮地区水网密布。地形复杂。是个打拉锯战的好地方。有着这块地方的层层阻拦。南边要好受得多。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绝对不能死守长江。而要立足长江经略中原。主动出击。才有活路。防守不能死守。与敌共长江那么天险不再是天险。我守敌亦守。我能渡敌亦能渡。坐守等死灭亡无日了。

所谓“守江必守淮”。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问题。

当然。这里更多的是针对偏安于江东的政权。比如东吴、东晋、南陈等等。如果其控制区域扩大。延伸至长江中游。那就需要守荆州了。至于再往上。来到巴蜀地区。那就简单多了。守汉中就行。比较蜀道之险要。尤胜于长江。这其实就是诸葛亮的战略了。他的《隆中对》写得很清楚。

反过来讲。这些地方如果丢了。那肯定就会失去很多的战略主动权。比如丢了巴蜀。人家便可以在上游造船练兵。然后顺江而下。当年西晋灭吴。就采用了这个办法。如果丢了荆州。那武昌也就等于拱手让人了。长江中游不保。

最后剩下一个江东。坚持不了多久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20

    长江,淮河,徐州,政权,水师,襄阳,合肥,渡江,战略,地方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20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有人说“守江必守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20

    不是“有人说”。1948年的白崇禧和蒋某人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中国军事历史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军事地理”概念。济南战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