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个人认为“多角度”叙事是电影《金刚川》的败笔。
所谓的“多角度”叙事其实是源自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
复调”是巴赫金从音乐术语“多声部”中提炼而来。“意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的旋律线相继或同时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出现。协调地流动、展开所构成的多声部音乐
使用过【复调叙事】模式的电影有:
黑泽明的《罗生门》
中岛哲也的《告白》
杨雅喆的《血观音》
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
算是一种很常见的电影结构。
看过这四部电影的人应该能从他们中找出同一性。即“复调叙事”结构能够从多个相对独立的影像单元展现其所处的不同视角、立场、观点。使其能够对同一主题进行互文式的相互阐明与互相推进。实现“多声部”之间的协调流动与对话。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只有那些较为复杂、混沌的事件才需要以复调叙事来综合各方视角、提炼多方思想。凝练共同主题。如《罗生门》中汇聚同一事件中的多方说辞来阐明人性自利的本质、《告白》中汇聚共同犯罪的多方心路历程来展现顺着丑陋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天真之恶。
《金刚川》综合了士兵、高炮兵、对手三个视角。通过不同阵营、不同立场来阐述凌驾于个人、群体、国家利益得失之上、建立在全人类共同情感之上更加理中客的历史纪实。
但可能是拍摄时间的原因。只有短短3个月的拍摄周期。导致影片没有很好地执行【复调叙事】的规律。造成了普通士兵视角里穿插了高炮兵的视角、对手的视角里穿插了高炮兵的特写。
这样做不仅会扰乱“多声部”之间的主体性。消解不同主体之间的独立性。使我们的大脑在一个个被故意分割和穿插的镜头间重组事物、人物逻辑线时因信息重复回流而产生叙事线断裂的感觉。导致影片整体叙事磕磕绊绊。看得累。收获的信息不比平铺直叙来得多。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而且对手美国牛仔这个人物的人设和台词做作、人物形象脸谱化、对这部影片主旨没有起到丝毫作用的角色。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用愤怒和复仇强化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营造战争的残酷和个体的身不由己?然而这是战争片。本来就有一层天然的对立在里面。又一次画蛇添足。
只有高炮兵的视角做到了相对独立。这很大程度源于张译的个人魅力。只要有他在的镜头。我就不会再心里想着管虎然后翻白眼。就连影片台词整体的矫揉造作感在张译这里也消失了。神奇的演员。也有可能是我对他那个哈哈大笑的GIF特别有好感吧。
其他观点: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在这个非常的日子里。让之前爆火一段时间的《金刚川》再次成为了热门的话题。这部以抗美援朝”金刚川战役“为主题的抗战片。起初 在宣传阶段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其主演的阵容也是非常的豪华。
吴京、张译等数名大腕加盟。极为震撼的高射炮和美战机的对射场面。可以说。短短几十秒的精彩宣传片。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就已经营造了足够的氛围和气势。从影片上映之后。第一日的票房来看。影迷们对于正片还是非常期待的。
然而在影片公映之后。其票房却是有点不太理想。豆瓣上的评分仅仅只有6.5分。远不及之前《八佰》的7.5分。那就更比不上那些同样以战争小故事情节的《兵临城下》和《风语者》等国际大片了!
那么《金刚川》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成功的宣传意义
这部管虎导演的抗战类影片。可以说是一个创新的尝试。虽然在此之前。他也拍摄过有关战争的题材。但大多是一些篇幅较长的电视剧。电影方式则是非常少的涉及。就《金刚川》电影整体来看。短短两个月的制作时间中。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效果已经实属难得!
而且不同以往的那些抗战神剧来说。《金刚川》无疑更加的贴近现实。虽然在些许的设定上还有一些失真。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真实的。通过建桥。修桥反复的拍摄。凸显出了当时。志愿军与美军之间的巨大军事实力差距。
没有制空权。就只能被动的挨打。没有先进的武器。也就只能依靠顽强的意志来拼搏。作为一部写实类的抗战宣传片来说。《金刚川》无疑是成功的。英勇无畏的牺牲和英勇就义的壮举。无时无刻都在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现如今。祖国的强大是无数的英烈用血肉组成的长城换取而来。备受尊敬的国际地位。也是无数英雄们拼搏而来!内容深刻。主题明晰。它是值得我们一观的!
另类的影视展现方式
但作为一部影视剧来说。《金刚川》又是不尽人意的。我想在观影之后。很多小伙伴们。都会听过这样的一种评价。认为:”《金刚川》全片都在重复的拍摄。内容极度的溃泛。甚至剧情都不连贯……“。
对于这样的一种说法。虽然我不否认。但我也并不完全的赞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的是。《金刚川》所使用的并不是简单的镜头重复。而是一种电影的论述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同时间轴下的多角度拍摄“。
分别从我方视角、地方视角、步兵视角、炮兵视角等多个方向。从渡桥准备开始。一直到成功渡桥结束的故事内容。以此的补全整个渡河战役的局部全貌。之所以说它并不是单纯的重复拍摄。是因为影片的多个相似镜头。虽然主体内容一致。但细节上完全不同。展现的视角也完全迥异。
或许没有非常高明的穿插手法。只是简单的依次排序。但整体的战场展示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真正意义上的反复拍摄和镜头。其实应该是《西游记后传》那种。单一的镜头数遍的重播。一次来延长时间。和起到强调的作用。其重复的镜头完全是可以删减的。《金刚川》显然并不符合这种特点。
弄巧成拙的手法未尝不是一种失败
就其本质而言。它和早些年。同时张译主演的一部电影——《追凶者也》。非常的类似。该片也是分别从三个人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杀手有点蠢’的故事内容。不过不同的是。《追凶者也》在三个角度之下。衔接的非常的巧妙。
每一个视角彼此关联。都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三条故事分支。在主线故事的串联下。最后构成了整片的剧情。而《金刚川》则有点过犹不及了。采用的角度可以说有点太多太多了。甚至到了自己谁也无法分清。究竟是采用了谁的视角。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多角度的视角论述中。每个视角彼此之间的重复比例太高。隐含或者独立的细节内容匮乏严重。甚至其中某两条视角之中。不同之处。仅仅几个镜头而已。这无疑让很多对电影了解不深的人。很难体会到编剧和导演的真实用意。仅仅认为是无意义的反复的拍摄。
原本的画龙点睛之手。最后成为了大家诟病的主要BUG。着实有点让人惋惜。相较于管虎之前导演的《一出好戏》。金刚川在如此之多的强强加盟下。还如此不尽善尽美。实属暴殄天物。由于角度的过于分散。对于志愿军人物的刻画也是非常的有限。甚至人物的人设都没能建立起来。
很容易让人分不清主次。如果是以一部战争的短片来评价。《金刚川》很显然是非常出色的。而如果以电影自居。那么《金刚川》就显得美中不足了。
原本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却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着实有点令人惋惜。我想如果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管虎应该能够为我们呈现出更好的作品。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雨打屁屁痒
图:源自于网络(侵权请联删)
均属原创、抄袭必究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34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视角,的人,影片,电影,炮兵,镜头,声部,的是,内容,多个
没想到大家都对“多角度”的论述方式究竟是不是《金刚川》的画龙点睛之笔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个人认为“多角度”叙事是电影《金刚川》的败笔。所谓的“多角度”叙事其实是源自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复调”是巴赫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