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有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可言?
原创

为什么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有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可言?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话一点不假。的确。文言文读起来真是朗朗上口。韵律十足。先看看尚书中第一篇。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和谐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一段话中大部分都是四个字的短句。节奏感很强。言简意赅。

再比如王勃的骈文。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具有韵律美。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晦涩难懂的千古文章仍然受各代人的喜爱。把他们背下来。平时言谈中就会侃侃而谈。振振有辞。旁征博引。以理服人。让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而现在的文章。句子变长了。表达的更细腻了。说理性也更强了。但语言的美感没有了。而且有的人写的东西还语无伦次。绕了好大个圈子。也不知道想说明什么。

的确。文言文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人读起来比较难。但与那些平淡如水的现代文相比。读文言文更具挑战性。也更有意思。这就想有的人不爱吃肉。却偏爱啃排骨。他享受的不是骨头上的肉。而是啃排骨的过程。

其他观点:

1.古代的书面语言。并不专门用于书写。我们知道。古代最早的书。是写在龟壳、竹简上。后来慢慢写在缣帛上。真正造纸术的发明。到了东汉。由此。我们不难猜想。古代的书。一定很贵。因此。书的内容。通过口头来传播。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古代没有标点。断句是一个读书人重要的基本功。如果文字写得有音律。可能断句会容易一些。

2.古代儿童学习。并不像现在。拿书来看。更多的是老师念。学生跟着念。

3.古代的书面语言。很多还是要通过口来表达。比如给皇帝上的折子。有时也需要通过口头来表达。凡是要通过口头表达的书面语言。一定需要念起来好听。

4.文章写好后。一般都要进行修改。有些可能还要邀请几个好友一起来改。这同样要将书面语言口头化。叶圣陶先生讲过。文章写好后。要多念几遍。有时。文章中的语气、情感等。仅仅阅读是不能完全体会的。只有把它读出声来。通过耳朵的帮助。才能体会。这就要求文章的音律了。

5.古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少。就是科举考试。也就是那些东西。比如。明太祖朱元章就规定。科举的试题标准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学子。文章不但内容要写得好。还要读起来好听。这是必然的。

6.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和尚念经的韵律。对中国人的文章写作也产生了影响。近体诗中的格律。就是受到佛教念经的启发。

7.有些文人没事。写文章就是作为一种享受。当然要追求音律美。

8.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也是要追求音律美。比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有些文章如果去念。也有韵律美。我自己有些重要的发言稿。对一些关键段落。也会刻意在音律上做些处理。让文章念起来更有感染力。其实。如果我们注意领导人的讲话。其中很多地方都注意了音律美。

9.现在流传下来的。大多都是优秀的文章。音律美。也是使文章传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观点:

朗朗上口。是对的。但是。严格来说。“韵律十足”却是不太对的。因为押“韵”容易。合“律”(格律)则难。事实上。对于唐诗宋词。普通话要做到“韵律十足”可以说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普通话当然不是胡语。但是它已经失去了古汉语的韵味却是不争事实。

今天的普通话只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众所周知。但是:古汉语有多少个声调了?

答:无法确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八个声调。

首先。古汉语有入声。而普通话完全没有。也就是说古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是平、上、去、入。

其中。每一个都可以分出阴阳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除此以外。古汉语还有特殊的发声技巧尖团音、浊音(又分轻浊、重浊)还有辅音等——这些。普通话是完全不见了。

那么。这些技巧到底对读古诗词有什么影响?

答案很简单。因为古诗词都是人们用古汉语标准音去创作的(那些所谓的“用诗人的方言去创作”观点千万别信。没有的事。读书人要学会写诗词。必须要先读书。要读书就要学标准音。不管是上古雅言还是后世的所谓“官话”都是一类的东西。和通用语言、官方语言是一个意思。没有任何差别)。

因此。要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当然就要用古汉语的方法。这道理就好像一首普通话的歌曲。你不可能直接用粤语去唱。必须要改词的道理一样。

那么古汉语到底和普通话有什么差别?

今天的专家已经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构拟(即复原)古汉语。目前基本上可做到大致还原。

上古汉语——周秦汉

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以郑张尚芳为首所构拟的多音节发音似乎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也就是说。音调是否如郑张尚芳复原的那样?“字音”(比如说“沃”到底是不是读wo)是否准确?这些已不是问题。而是周秦汉的雅言被证实了就是多音节的。比如“乐”。它竟然是读“那卡now”(音译)——总之。上古汉语竟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是一个字就一个音!而是多音节!

似乎没有人反驳郑张尚芳。看来专家是取得了共识。

具体可到优酷上搜索“古汉语 诗经”就会看到相关视频

中古汉语——隋唐宋

由于五胡乱华导致北方汉人大量减少。衣冠南渡后。在南方也同样发生了民族融合。因此上古汉语也产生了融合改变——一般认为。东晋所继承的。是正宗的汉朝雅言(古洛阳话)。而在南北朝出现的“金陵雅言”应该是晋人带去的上古汉语与所谓的“江淮之音”或曰“江左之音”结合而来的。

此时期。中古汉语开始成型。也出现了沈约《四声谱》中所定义的上述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可以肯定。平上去入并不是因衣冠南渡才出现。而是早就有之。只不过之前没人提出过系统的概括而已。

总而言之。可以由此而推论2点:

1、上古汉语已经失传;

2、中古汉语开始形成。

而中古汉语的系统教材。就是来自隋朝所修的《切韵》。此书后来演变成大宋的《广韵》。两书的语言系统是一样的。

音韵学家从中可以得出。汉语正式进入一字一音应该就是从衣冠南渡后开始。

注:但笔者认为。两汉既然有400多年。那么其语言理应不可能沿袭周秦并一直保持不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出。东汉时。汉语应该已经开启了简化读音的进程。因为语言必须是越往后发展就会越简单。比如学术界原来都认为《切韵》的“切音法”是来自佛教梵音的影响。但其实。早在汉代时就出现了类似的读音发声方法。如: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不过。无论如何。“反切”成系统的首见。确实是始于隋朝的《切韵》。那么。也就是说。唐诗宋词的语言就是《切韵》和《广韵》音。

无论是《切韵》还是《广韵》。古汉语已经有了至少八个声调。就是上述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专家可以复原古汉语的每一个字的声母。但是。要复原韵母就比较难——不对。再说一次。是都不难。而是在复原后再给它们“定调”就难了。

什么意思了?

比如说有“孤作压全唐”之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前面的4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专家是完全可以复原唐宋读音是怎么样读的。但是这样我们就能朗诵得好听了吗?

还真不能。答案就是出自在上面说到的“四声八调”——你无法准确无误的知道每一个字的声调。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这句的7个字。你可以把他们的读音都复原出来。比如:

春=平声;江=平声——但请问。它到底是阴平还是阳平?

那就不好说了。而且即便推导出了声调。也无法准确复原调值——比如说。广州人说粤语就比香港人要更沉一些。而香港人则更尖一些。这样。两个都是粤语。每个字的读音都一样。但调值就是不同。

说到这里。基本上可以清楚用今音读古诗词要做到“韵律十足”是完全不可能的。

莫说要与古汉语比。就是与今天的东南方言。如闽南话、粤语、客家话、赣语等来比。至少在入声、浊音等方面。普通话是肯定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韵味”就不如这些方言。

但是。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普通话虽然失去了入声与多声调。但是它毕竟是“正音”。而这些方言有些字句从古汉语中遗传得比较好的。自然可以胜于普通话;有些遗传得不太好。由于它的“方音”性质——不能做到“文白通用”。因此。它便可能连“字正腔圆”都做不到。那么。后面这种情况。普通话还是比方言好。

因此。总体而言。普通也更容易押中韵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44:44

    汉语,古汉语,普通话,声调,韵律,音律,都是,语言,文章,雅言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44:44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有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可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44:44

    这话一点不假。的确。文言文读起来真是朗朗上口。韵律十足。先看看尚书中第一篇。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