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代。所以俗称宋词。又名诗余。琴趣。长短句等。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着一代文学之胜。
宋词还有一个名称为律词。是形式上有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它所遵循的语言规律。与近体诗具有很大的共性。因此擅词的作者一般也会作近体诗。古人多是先学诗后填词。目前《钦定词谱》中共收录820个词牌。2306体。面对如此多的词牌格式。关于古人是如何熟悉并熟练运用这些词牌格式呢?由于我们不是古人。没有受过古代填词教育。不知道古人到底是如何掌握熟悉运用这些词牌格式的。只能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古人流传下来的词作进行推测。无外乎以下五种方式:
一、自创词牌。词在唐宋代主要是用于宴乐。一开始就具有歌唱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大量燕乐、俚曲。很多文人根据自己诗作。创编自度词曲。遂成词牌。如《忆江南》本名《谢秋娘》。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为亡妾谢秋娘而作。后经白居易点石成金。
二、倚声填词。古人对于格律诗的创作统称为“作”诗。而对于词的创作就不叫“作”。而是“填”。古人填的词是用来唱的。是先有了曲而后再根据曲来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其固定形式。所填的每个字。每一句都要与曲调相协。所以。填词也叫“倚声填词”。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必须和每一曲调的构成、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相应。
三、择腔填词。诗言志。词言情。填词。不可以随意就填。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感情、情感。再选择确定要用的词牌名。按照词牌的格式、韵律、字数写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作词择调。不同的词调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因此。选择词谱就叫“择腔”。比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
四、文人唱和。这个比较好理解。根据别人已填好的词牌。词作者用相同词牌再和一首。不复赘述。比较著名的就是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五、按律填词。自南宋以后。大部分词牌的曲谱失传。失去了歌唱性。词就成了与格律诗一样。创作者只能按照词牌平仄格律要求进行填词。今人更是如此。
当前。诗词已然小众。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还是要宣扬中华诗词。品味诗词之美。时至春暮。奉上一首答者自己原创的《苏幕遮》结束回答。
柳烟轻。春日渡。花落枝空。引起愁无数。犹记来时芳草路。燕子高飞。更在青云处。
纵多才。空相误。往事悠悠。一点闲虚度。独上高楼春渐暮。惟愿东风。吹散心中苦。
其他观点:
谢谢。
说到词当然是宋朝的骄傲。说到词牌是两宋才子们的杰作。
什么是词牌呢?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有什么不同呢?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词的格式: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词谱表共收录词牌1664种。
词除去重复的格式。一千多个词谱格式令我们眼花缭乱。那么古人是如何区分的呢?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字数和格律。
例如:
1、如梦令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通俗一点的说就好比现代的流行歌曲。古人一提到《如梦令》时。就按照词牌格式填词吟唱。
大同小异一通百通。这就是熟练掌握词牌格式的技法。
但是要创作出一首好的词。是比较困难的。通常创作者事先要明白要表达什么内容。然后再考虑文词的修饰。对仗是否工整。最后还得看平仄有无错误。
例如: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对仗:暗淡对情疏。何须对自是。这是首句对仗。梅定妒。菊应羞。这是承启对仗。
尾句对仗:无情思对不见收。无对不。
《鹧鸪天》的写作手法就是把唐诗的七律去掉一个字而已。但是变化很大。只要你认真学习。宋词还是可以驾驭的。
其他观点:
因曲填词。并无大难。如今古曲已失。空留词牌。估摸着填词才真难。
七十年代的中国人都熟悉八大样板戏。根据那些熟悉的唱段填词是不难的。今人要作词填那些唱段。就是瞎子点灯了。
古人填词。也并非所有词牌都填。而是只填自己熟悉的曲子。今人填词就瞎掰了。有的不管熟悉不熟悉。按着词谱一路填下去。说是词。其实就是借着词牌名说了些话儿。
比如《钗头凤》。填的人很多。填出来却没有一阙是真正的《钗头凤》。曾经有人填过一阙发表在《诗刊》。三叠韵用的“美、美、美”。“醉、醉、醉”。全国和唱不下几千篇。彻底地糟蹋了这阙好词。《钗头凤》的基本要求。上片三个上声韵转四个入声韵。下片三去声转四入声。“美美美”之类通篇没用一个入声韵也叫《钗头凤》?片尾三叠韵。要求一声沉痛悲呼。一声低回婉转。一声撕心裂肺。什么“美”呀“醉”呀。能撕裂吗?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又比如《沁园春》。填者甚众。词中有两处须用扇面对却不见踪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深圳有人作《巫山一段云》二百多首。却不知此词须用对句起笔。如今诗词水平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填词。一般根据自己熟悉的曲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切合韵调的词来填写。因此才能存留。
古词人填词。即使苏轼柳永李清照也没有什么词牌都填。人要熟悉掌握十几个几十个词牌不难。难的是今人不懂分寸。都自恃才高。总想把一千多个词牌填完。结果生产过滥。造成垃圾成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390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词牌,格式,词谱,古人,熟悉,律诗,平仄,叠韵,近体诗,今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的词牌有那么多,古人是如何熟悉并熟练运用这些词牌格式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代。所以俗称宋词。又名诗余。琴趣。长短句等。历来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