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鲁智深之死。“水浒传”说得很清楚。在杭州六和塔坐化的。但是。如此“水浒传”绝非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征四寇》。按照施耐庵的设计。鲁智深绝不可能如此死去。他的归宿绝非是在钱塘江。而是另有他处。
那么。按照《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又是怎么死的呢?绿野老道将根据前七十回的伏笔。探讨一番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征四寇》瞎编鲁智深之死
“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九回中。写到了鲁智深之死。书中说。梁山征讨方腊凯旋。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塔与武松同住一间僧房。到了晚上。被钱塘江潮声惊醒。鲁智深以为是战鼓声响。便挥了禅杖。抢出门来准备厮杀。六和塔的和尚见状。告诉他这是潮信。不是战鼓。
一听“潮信”二字。鲁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长老在五台山留给他的佛偈: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便主动坐化了。
鲁智深坐化后。续书《征四寇》大肆做了一番渲染。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宋江班师回朝。宋徽宗封赏梁山好汉。早已坐化的鲁智深因为活捉了方腊。被追封为义烈照暨禅师。这便是鲁智深的“正果”了。续书这样写。确实也很有意思。鲁智深的死法似乎也印证了佛门“因果”。很有点神秘。也很令看官们唏嘘。这样的写法。如果不看施耐庵正版《水浒传》。却是很精彩的。
不过。鲁智深如此结束自己的一生。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故事。而是续书瞎编。为什么呢?
智真长老的两道佛偈
贯华堂本第四回“小霸王误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智真长老在鲁智深即将离开五台山时。送给他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佛门偈子。应当就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了。这则偈子的最后一句是“遇江而止”。但绝不是在钱塘江。而是在镇江。鲁智深最后的归宿应当是在宋江题写反诗的江州。
续书把鲁智深的坐化地移到了钱塘江。为此。给智真长老编造了一条俗不可耐的假偈语。这是“水浒传全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所讲的事情。当时。宋江佂辽得胜。路过五台山。便在鲁智深的陪同下。到五台山参禅。拜谒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在给宋江一则偈语后。再次给鲁智深讲了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则偈子太过直白。根本就不是什么佛门“隐语”。与四言八句的乡间俚语很有得一拼。如此粗俗之语。竟然出自得道高僧、方外高人之口。可见续书作者水准与施耐庵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这则偈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纯属胡编滥造。为什么呢?
施耐庵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以历史大线索贯穿整个故事。即便施耐庵有可能写到《征四寇》的故事。其时间顺序也应当是:佂田虎、剿王庆。灭方腊、破大辽。这样的故事顺序。智真怎么可能在佂辽之后放一个马后炮?
佂田虎、剿王庆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的事情。最早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也没有这两个故事。是余象斗在双峰堂刻印《水浒传》时加进去的。梁山好汉佂辽的故事。也是在“天都外臣本”中才出现。插入这个故事时。因为征方腊战役中梁山泊好汉伤亡殆尽。便只好把佂辽的故事放在最前面了。
无论从历史真实。还是《水浒传》的版本源流来看。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第二条偈子也是续书作者塞进去了。原著根本就没有。既然如此。鲁智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是编造的。花和尚肯定不是这个死法。
鲁智深“遇林而起”
宋江参禅时鲁智深得到的那则佛门偈语涉嫌作假。不是《水浒传》鲁智深的终局。第四回书中。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那则偈子。才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参破这则偈子。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也就昭然若揭了。那么。智真长老前一则偈子又是怎样预言鲁智深的一生呢?这则偈子又是如何“预定”了鲁智深之死呢?
却说鲁智深从五台山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参见了智清长老及众位僧人。因是新来的挂搭。智清长老便分派花和尚去看守菜园子。鲁智深不愿意去。说自己是智真长老推荐来的。无论如何都要做个都寺 、监寺。知客僧接过鲁智深的话头。详细介绍了大相国寺职事等级以及升迁条件。告诉鲁智深: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
听到这里。鲁智深说“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时。洒家明日便去。”从三拳打死郑屠的镇关西。到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一路行到大相国寺。可谓一路修行。因此。他非常愿意在大相国寺好好的干下去。在佛门中修行。然后讨个“出身”。
但是。因为林冲的出现。鲁智深连和尚都做不成了。不得不与杨志一道。打杀邓龙。上二龙山做了草寇。如此一来。鲁智深想在佛门中修行讨出身的愿望破灭。应当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智真长老却偏偏说他“遇林而起”。也就是说。遇到了林冲。鲁智深的人生迎来转机起色。将大踏步的朝着“正果”奔去。
那么。鲁智深的正果又是什么呢?
鲁智深的正果确实非凡
回到第三回书“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回书写的是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故事。一开头便写到鲁达逃命来到雁门县。遇到了赵员外。赵员外先把他安排在“七宝村”。从这个地方带着鲁达上了五台山。
赵员外祖辈便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檀越。因此。智真长老力排众议。剃度了这个“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的杀人逃犯。当时。智真长老对所有僧众说了这样一番话: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是方外高人。是《水浒传》中少有的知道梁山终极密码的半仙之体。他说。鲁智深久后能够得到清净。哪里最清净?当然是佛门寺院了。因而。鲁智深的正果应当是在寺院之中。当然。续书写他坐化也是在六和塔这个佛门清净之地。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段话中。还有更为关键的一句。可谓直接攻破了《征四寇》的伪言。这句话就是“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汝等”应当指智真长老以下的所有五台山僧众。智真长老讲得非常明白。鲁智深的正果与他本人一样。今后是要做大刹的住持方丈的。
在这段故事中。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就是鲁智深刚刚剃度。却被“赐名智深”。与智真长老平辈!这其实是施耐庵在为鲁智深的正果伏笔。后来。鲁智深将做到五台山文殊院或者东京大相国寺住持。
假如坐化了。又怎么能“汝等皆不及他”呢?任何一个五台山的僧人都有机会坐化。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住持方丈。
因为遇到林冲。鲁智深才有机会到二龙山。才有机会到梁山。也才有机会参与梁山征方腊、打辽国、抗金兵。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历程中立下战功。修得“正果”。最终被“赵员外”封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这便是“起”。
李若水《捕盗偶成》中说。宋江受到招安后。“三十六人同拜爵”。大约是因为征讨方腊有功。梁山好汉得到了朝廷的封赏。鲁智深原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一员。肯定也在封赏之列。鲁智深得到的封赏。应当与佛门有关。也就是其正果——取智清长老而代之。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因为。鲁智深与智清都是智真长老的师弟。
果真是这样吗?
何为“遇山而富。遇州而迁”
鲁智深“遇林而起”之后。便“单打二龙山”。二龙山很富吗?当然很富。其一。二龙山隐喻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这个隐喻可以与“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对看。具体怎么回事。下文再讲。
二龙山不仅隐喻了皇帝。而且。这座山上有一座寺庙。叫做“宝珠寺”。本身就是非常富裕的含义。此前。鲁达逃到雁门县。在赵员外的外宅很不安全。便被赵员外隐藏到“七宝村”。七宝。就是《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这便不仅是富裕。简直就是奢华了。
如此之多的符码表明。鲁智深将因为“赵员外”的封赏而富裕且富贵。这一切的伏笔。都被续书写丢了。不仅写丢了。还伪造一则俗不可耐的偈语。让鲁智深死掉。这算什么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遇州而迁”显然就是讲的三山聚义打青州这回事。因为此。鲁智深才上了梁山。但是。如果深入理解一下。鲁智深后来也遇到了“州”。为何偏偏是青州呢?这件事情与青面兽杨志有关。
鲁智深从东京大相国寺中逃了出来。只身一人去投二龙山入伙。邓龙不愿意接纳。二人便动起了武力。邓龙不是鲁智深对手。被花和尚打伤。便关闭寨门。气得鲁智深不断叫骂。幸亏遇到青面兽杨志。鲁智深才打死了邓龙。做了二龙山的寨主。
三山聚义之后。因为要救孔明叔侄。鲁智深便与三山头领商议攻打青州。此时。又是杨志出主意。请梁山大队人马前来帮忙。宋江到了之后。鲁智深非常兴奋。很爽快的上了梁山。
那么。青面兽杨志又与鲁智深的正果。以及死亡有何关系呢?
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写到。《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这应当就是施耐庵最后要写到的故事。这才是宋江所言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部分梁山好汉归宿。
杨志的故事也能够照应历史的真实。此人是五侯杨令公之孙。一身好武艺。一心想着光宗耀祖。施耐庵把杨志写成杨家将的后人。必定是有所暗喻的。这家人在民间传说中。是北宋最为著名的抵抗外敌的“杨家将”。因而。书中说。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因为这一处伏笔。《水浒传》后几十回的故事。便有可能出现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
杨志的理想同样是武松的理想。宋江曾经告诫武松:“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正因为如此。施耐庵才把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人一起。“安排”在了二龙山。
鲁智深“遇州而迁”。迁到了梁山。也迁上了“正果”大道。之后的一切。便是在宋江的号令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与青面兽一道。出现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的麾下。抵御外侮。这件事情与宋江大有关系。鲁智深也经历了“还道”的过程。而且。最终追随宋江。在镇江“遇江而止”。
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二龙相戏(二龙戏水)。这便是施耐庵隐喻北宋最后的两个皇帝的结局。因为靖康之乱爆发。北宋的父子皇帝被金国囚禁。在五国城“坐进观天”。
鲁智深的二龙山正是照应这个故事。花和尚因为得到“二龙”中赵员外的格外关照。然后。又被另外一龙追斩。最终死在了镇江。
这才是智真长老的高明处。一则偈语预见了鲁智深的一生。回头再想想续书伪造的佛门偈语。简直就是一文不值了。
鲁智深“遇江而止”
这是智真长老四句偈子中的最后一句。也就是鲁智深的结局。或者死亡的预言。
本头条号曾经以文本线索和历史真实。考证出宋江题反诗的江州指的是江苏镇江。而不是浔阳楼所在的江西九江。此处不再赘述详细考证过程。只讲其中两个理由。
第一条理由就是宋江在浔阳楼题写的七绝。第一句便是“心在山东身在吴。”显然。江西九江不是“吴”而是“赣”。有观点说。九江是“吴头楚尾”。但宋江说的就是“吴”。我们得尊重文本。
再一条就是江州知府蔡九应当有历史原型。他就是蔡京的儿子蔡翛。因为蔡京是实名制。书中又说他的儿子在江州任职。这就大有可以追究历史真实的余地了。那么。这件事情与鲁智深之死有关系吗?大有关系。
梁山泊随童贯打完方腊之后。宣和四年便北上灭辽。历史真实中的童贯灭辽。是一场导致北宋灭亡的愚蠢以及耻辱的战争。辽国自澶渊之盟后。与大宋修好。两国得到近百年的休养生息。但是。童贯却主张与金国联合灭掉辽国。宋徽宗好大喜功。急于完成祖上的“复燕”大计。便派童贯与金国夹击辽国。
但是。童贯丧师辱国。两番被辽国反杀。狼狈逃窜。宋徽宗便下旨。重金请金国攻下了幽州。然后。又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国劫掠一空的城池。辽国灭掉后。金国一年后兴兵南下。北宋失去天然屏障和盟友。靖康之难迅速爆发。
这样一场耻辱战争。却被《征四寇》写成了神剧。宋徽宗变成了一个好皇帝。
宣和六年。金兵围困太原。童贯仓皇逃回汴京。随之。宋徽宗慌忙让位与宋钦宗。蔡京而儿子。礼部尚书蔡翛预见蔡氏一门即将致祸。便与其兄蔡攸商议。把自己派到镇江任留守。这就是江州蔡九知府的原型。随后。蔡氏兄弟与童贯一道。密谋宋徽宗镇江复辟。
“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宋史·徽宗本纪》的这句话。讲的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大事件。
辛卯。遣监察御史张澂诛童贯。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诛赵良嗣。并窜其子孙于海南。——《宋史·钦宗本纪》
童贯率数万胜捷军。拥宋徽宗镇江复辟。这场复辟活动。简直就是分裂国家。是由退位皇帝领衔的谋反。这便是《水浒传》宋江所言的“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笑黄巢的不是宋江。而是宋徽宗。这场足以导致北宋亡国的谋反。只有宋徽宗能够做到。宋江没这个能耐。
宋江招安后。便被编入童贯部队。这回南下复辟。梁山部分好汉应当参与其中。因而有同时都有“二龙”隐喻。而且。鲁智深一直得到“赵员外”的关照。在七宝村躲避。在二龙山宝珠寺发迹。得成“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桥。是其参与北宋二帝之争的隐喻伏笔。义气深重的花和尚最终追随宋江。也做了“二龙戏水”的殉葬。
其他观点:
按《水浒传》原作小说的描述。鲁智深就是在杭州六和塔“坐化、圆寂”而死的!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花和尚。他本名鲁达。原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官。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鲁智深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应天孤星。担任步军头领。
……话说某一次的时候。鲁智深又因为酒醉大闹五台山。在五台山无法安身之后。智真长老只好修书一封。让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并赠送他四句偈言。称“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鲁智深看到智真长老所赠的四句偈言。鲁智深一时愕然不明(不知道智真长老所赠偈言是什么意思)
……梁山好汉全伙接受诏安征辽得胜班师还朝后。某一次。鲁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参拜了剃度他出家的智真长老后。长老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临别时智真长老再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一回。再一次面对智真长老所赠的四句偈言。鲁智深也同样不知所云!
……最后。鲁智深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大功告成后。武松、鲁智深不愿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是关西人。不知道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贼人来了。便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为何如此?去哪里去?”鲁智深说:“我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听见。吃了一惊。问道:“师父。什么是潮信响?”众僧答:“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鲁智深看了。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我四句偈言。是“逢夏而擒”。我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我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我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热水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让人烧热水。让鲁智深洗浴。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哥哥。来看我。”
宋江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宋江与卢俊义看了偈语。嗟叹不已。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
鲁智深就这样在杭州六和塔自然圆寂了!
其他观点:
鲁智深是天罡星下凡。自然有他的使命。而智真长老则是得道的高僧。能够一眼看出鲁智深的过去和未来。
有僧人找智真长老告状。长老咋说:\"打坏了金刚。请他的施主赵员外自来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盖。这个且由他。\"这和尚还是挺聪明的。知道鲁智深攀上了一个大财主。正好鲁智深打坏了这些东西全部换新的
后来鲁智深闹得实在不像话了。而寺里大部分的建筑也都修葺一新。智真长老才把他打发到东京相国寺去。
智真长老和颜悦色的送了鲁智深四句话:
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
遇水而兴。
遇江而止。
这句话表明了鲁智深一生的命运。
宋江后来也带着鲁智深去找智真长老。
宋江在五台山还住了一宿。临别时智真长老又送了鲁智深四句话。又是对他后半生的预言
逢夏而擒。
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
见信而寂。
一开始鲁智深可能并不明白这4句话的意思。但是当他听到钱塘江的潮信的声音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的时间到了。
为啥一个健康的人。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听到潮信。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呢。
其实这里面应该有心理暗示的结果。不要小看心理暗示的结果。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鲁智深听到潮信知道自己要圆寂。但是她其实并不想死。所以说就装傻问小和尚圆寂是什么意思?
小和尚告诉他圆寂就是死。看来他是必死无疑了。于是他就死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鲁智深是得了心肌梗塞而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428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鲁智深,长老,水浒传,梁山,正果,钱塘江,员外,佛门,镇江,是在
没想到大家都对《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鲁智深之死。“水浒传”说得很清楚。在杭州六和塔坐化的。但是。如此“水浒传”绝非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征四寇》。按照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