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既然已经人踪灭,为何又出来蓑笠翁呢?
原创

柳宗元《江雪》既然已经人踪灭,为何又出来蓑笠翁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提问者真有点刁钻古怪。也很幼稚可笑。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小学生也会背会讲。他们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阅读诗文。不能断章取义。一句话的理解离不开上下文;一段话的欣赏。离不开全篇的语言环境;同样一首诗。你去死抠几个字眼。有什么意义?

《江雪》这首诗。柳宗元作于永州。永州的冬天。就是大雪纷飞。千山万径天寒地冻。就是人鸟绝迹。而诗人的内心因为受到打击。就是如同这寂寂无声的风雪之冬。雪天的景映衬的就是诗人的心情。他当然就要穿蓑戴笠去风寒中放逐他的郁闷。谁曾独钓寒江?只有这位谪居的诗人了!

其他观点:

诗歌一般要看整体。而且一般都是虚实结合。既要写景。也有写意。

我们看一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很显然。这首诗写的就是冬天的景色。

天上的飞鸟已经绝迹。路上也没有行人的踪影。唯有寒冷的江面上有一只孤舟。孤舟上有一位老人。冒着严寒。独自垂钓。

结合全诗。并不是说“万径人踪灭”再出现“孤舟蓑笠翁”就前后矛盾。这只是诗人的一种写作手法而已。

一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更能衬托出后两句的“孤”和“独”。有了对比。才能更给人一种“寒”的感觉。

这首诗有很多实景描写。至于诗背后的“意”。就要结合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品鉴。

柳宗元曾经参加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这首诗就是在期间创作出来的。

被贬难免会有孤单寂寥的感觉。所以。这首诗才会多次出现这样的字眼。但诗人本身并不是一个伤春悲秋之人。所以。这首诗又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味道。

试想一下。一个老翁。在茫茫江雪中钓鱼。你会想到什么?

有人想到孤独。有人想到他可能生活窘迫。别人都躲在家里躲避风月。他却要出来为生活奔走。

但也有人会认为这个人是个隐士。他不畏严寒。悠然自得地穿梭在山林江渚中。是否说明了他早已超脱于凡尘俗世之外。“一蓑烟雨任平生”呢?

以上回答只是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观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柳宗元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

浅析这首诗

综合上面分析。就可以得知。柳宗元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此地的荒凉反衬托出柳宗元当时那种凄惨的处境和无人能懂的心情。这样写是一种写诗的手法。反而更能衬托诗人。并没有很孤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59:33

    这首诗,柳宗元,永州,诗人,孤舟,也有,手法,上有,严寒,更能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59:33

    没想到大家都对柳宗元《江雪》既然已经人踪灭,为何又出来蓑笠翁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59:33

    提问者真有点刁钻古怪。也很幼稚可笑。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小学生也会背会讲。他们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阅读诗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