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四句话出自一本书,书名是啥?你喜欢哪几句?
原创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四句话出自一本书,书名是啥?你喜欢哪几句?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出自《论语》。李鎦秀的《弟子规》。喜欢(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其他观点:

一、这是出自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

二、我喜欢哪一句呢?

《弟子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不过我更喜欢更原始的“孝”。现在大家经常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但不知道孝是哪三孝。另外。今人理解的孝与本义的孝又不一样。

本义的“孝”出自《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

孔子说的“孝”是一个民族人种的大战略。今天有我们。要感谢孔子的这个大战略。孔子的孝由三部分组成。

1、传宗接代。让本民族人种得到有效的传承。这是最大的孝。如果人种无法传承。就没有今天的你、我、他。也就没有讨论这个话题的必要。

2、有意义的活着。孔子认为。人要活着。就要学一门技艺来谋生。用这门技艺谋生的同时。顺便为这个民族服务。为民族做贡献。也就是后人概括的“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3、青史留名。光宗耀祖。孔子认为。最高级的孝。是“青史留名”。“要青史留名”。就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为自己的民族做让后人永远记住的贡献。让后人把他的名字记入史册。让子孙后代一提到他就感到自豪。这是最高级的“孝”。

另、被误解的“孝”:

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并不是孔子的儒家原孝。比如“二十四孝”就不是儒家之孝。而是佛家之孝。它是佛教到中国传播的一种本土化的宣传。

另外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也不是孔子的“孝”。这是被夷族统治者动过手术的“孝”。《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 于 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从《孝经》原文大家可以发现。原义的“孝”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孝”是完全不同的。


其他观点:

谢邀。

1、问题中的四句出自《弟子规》。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所写。主要启蒙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具有很深远的意义,适合作为小孩子的启蒙读物。

2、“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四句的意思是: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杀害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

3、《弟子规》的全篇我都很喜欢。小时候学受益匪浅。即使现在拿来再读。亦可再有新的收获。可以指导我们的言行。

若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启发。请关注。点赞讨论或者转发。关注我。未来您将看到更多原创和有意义的内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0:42

    孔子,孝经,这是,青史留名,父母,弟子规,民族,人种,儒家,不失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0:42

    没想到大家都对“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四句话出自一本书,书名是啥?你喜欢哪几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0:42

    出自《论语》。李鎦秀的《弟子规》。喜欢(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他观点:一、这是出自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