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 学而》。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的。原文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为人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作乱。没有这样的人。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起来了。做人治国的道理就有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为‘仁’的根本啊!”
有子即有若。是孔子所有学生中德行和学问最高的一位。据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尊他为师。所以有子的观点能够代表孔子。在这一章里。孔子谆谆教导我们:“孝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孝弟”。才能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否则。便有可能犯上作乱。做出一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贪官胡长清贪污国家资产几千万元。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然而他90多岁的老母却一至生活在农村。住在几间破草屋里。他每月只给母亲50元钱的生活费。还比不上他抽一包高档烟的钱。而且多一分都不给。这样的不孝之子。还能算人呢?他怎么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不走上犯罪的道路才是怪事呢!
由此我想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也应该把“孝弟”做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教育孩子首先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家、爱人民的人。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高、大、空”的倾向。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什么“五心系列教育”。新名词编了一大堆。标语口号满天飞。但实际效果如何?到底怎样才是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学生其实不知道怎么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国家”、“人民”、“集体”都是一些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嘴上说着“爱集体”。却迟到早退。违反校纪。干出一些有损班集体和学校利益的事情;考试时能把“爱国主义”的内容答得头头是道。回到家里却当起小公主、小皇帝。让年迈的爷爷奶奶为自己端饭、洗脚……
德育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体验式教育。而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标语口号式教育。我认为。“孝弟”可以做为学校德育工作一个突破口。让学生从孝敬父母。孝敬爷爷奶奶的点滴小事做起。围绕“孝文化”编印一些校本教材。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家校联合。共同评价孩子的“孝行为”。这样做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有“孝心”。我敢肯定地说。这些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将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集体荣誉感的人。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他怎么会尊敬别人。热爱人民。又怎么能谈得上热爱国家和民族呢?
家庭也是“孝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点上。应特别强调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何对待上辈人。孩子会跟着学。不孝子孙的背后一定有一对不孝的父母。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妈妈特别不孝顺。婆婆年迈有病。多年卧床不起。她让儿子把一个破碗放在奶奶床头上盛饭。从不涮洗。又脏又破。奶奶去世后。这位妈妈看到床头上的破碗。对儿子喊到:“儿子。快把床头上那个破碗扔掉!”没想到儿子说道:“妈妈。不能扔。等你老的时候我要留着给你用。”
也许有人说。讲“孝道”是封建礼教。当今时代过分强调这一点。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其实这二者不矛盾。“孝”是做人基本准则。“民主”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在我们国家。没有“孝”做基础。这样的“民主”是危险的。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培养的人“有才无德”。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更大的危害。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选自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其他观点:
很高兴受邀来回答这个问题。
“孝悌也者。其我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二章。孔子的弟子有子说。
“仁”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概念。是孔子人性结构的理想。孝悌是“仁”的根本。朱熹《论语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悌)。”从构字法来看。“孝”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儿子在下。老子在上。儿子尊养老子。为“孝”。孝是对长辈的爱。悌是平辈之间的爱。孝悌。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使家庭和睦相处。也就是齐家。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孝就是晚辈要对长辈孝敬。是处理长幼关系的方法。怎么孝?生则养之。但又不是简单地让长辈吃饱。如果这样。就与动物没有多大的差别。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不但要让长辈吃好。多替他们操劳。“事父母。能竭其力”。不要给他们以脸色。即“色难”。而且还要自我完善。
曾参就认为孝的落脚点是“立身”。不奉养父母是不孝。但是。不上进。不干正事。不干好事。让父母担心、蒙羞也是不孝。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父母年老无养同样也是不孝。所以要加强德的修养。从方方面面完善自我。让父母放心、顺心。
那么。死之后呢?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要有一份感恩的心去缅怀先人给予的一切。关键是“不违父志”。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未竟的事业完成。
孔子主张对父母“无违”。但不是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条件的承担。《韩诗外传》记载:曾参犯了过错。他的父亲曾皙就用棍棒打他。他就任父亲痛打。把他打昏了过去。他醒来后不是关心自己伤到什么地方和伤到什么程度。而是起身先问曾皙身体是否不适。鲁国的人都认为曾参这样做是孝顺。是个大孝子。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不要让曾参去见他。人们包括曾参都不理解这是何故。孔子说。曾参呀。你没有听说舜是如何做人子的吗?舜的父亲用小棍打他的时候。他就受了。当大棒打他时就逃跑了。孔子责怪曾参。在他父亲暴怒的时候毒打他。他不逃走而是忍受父亲的痛打。是不正确的。可见。孝不是无条件的服从。
悌是处理兄弟姐妹关系的方法。一个家庭中。平辈的关系最难相处。因为是平辈。总想事事、处处、时时讲公平。吃一点亏就不行。互不相让的事情难免不发生。如果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就会有矛盾。大家庭就会被搅成一锅粥。所以。儒家讲求兄长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敬兄长。这样。大家才能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在古代。孝悌不单纯用在家庭中。还要延伸到社会。曾参在《孝经》中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父子就是上下级关系。延伸为君臣关系。过去。当官的就喜欢称自己为父母官。兄弟是平辈关系。延伸为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在家庭中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长期的家庭熏陶。长期的心理暗示。必然影响一个人到社会上的心理、行为。在家听惯了父母、兄长。在社会上也就会听从上级的命令。与同事、朋友和谐相处。自然就不会做出大逆不道事的。也就是“犯上”“作乱”者“鲜矣”。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如何爱人。爱人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亲子手足之爱是人的本能。这既符合人的天性。又比较容易做到。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孝、悌两种情感是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一纵一横。把家庭的道德秩序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经纬网。只有处理好了长幼关系、平辈关系。一个家庭才能和谐。所以。儒家认为孝悌是仁之本。
这样的回答不知是否让你满意?
其他观点:
我是清风岩塘。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仁”?
《说文》:“仁。亲也。从人二。”《孟子•梁惠王下》:“仁。人也”。那么。仁应该是人的道理;而两个人在一起。就会产生彼此相处的问题。人际关系于是发生了。仁。就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道理。所以“从人二”。一个人独处。自无所谓人际关系产生。人与人相处。是最难的事、最麻烦的事。因此。“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说“孝悌是为仁之本”?
在一个家庭中。处理人际关系。首当是父母兄长。孝。就是孝顺父母。悌。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古人讲“以孝治天下”、“忠臣必出于孝之门”。孝是君臣士庶所共同遵行的至德。
程子曾说:“孝弟。顺德也。”孝弟就是“孝悌”。一个人能孝悌。心情自然会和顺。自然就不会做出犯上、作乱的悖逆、争斗的事情。政治上没有乱臣贼子。天下自然太平。所以要天下太平。就得提倡孝悌之道。以期家家孝悌、人人和顺。
第三。孝悌仍然是当今社会遵行的基本道德标准。
孝悌不仅是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一种体现。其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孝既源自于人们的道德情感。又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所以提倡和发扬孝道。不仅有利于强化每个人的家庭责任感。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感。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家庭就和睦。社会就和谐。因此。儒家的孝悌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喜欢。请点赞支持!欢迎讨论!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487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孔子,孝弟,父母,兄长,儒家,关系,的人,孝悌,家庭,论语
没想到大家都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请问您是怎样理解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句话出自《论语 学而》。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的。原文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