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康熙朝廷请求回老家辽东养老。康熙皇帝借此机会决心撤藩。平西王吴三桂见朝廷撤藩决心已定。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在当年的十一月。诛杀朝廷任命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正式起兵造反。
吴三桂在反叛初期。由于军队长期处于实战状态。战斗力强悍。同时吴三桂的旧部和党羽遍布云贵川。再加上平南王、靖南王也纷纷起兵响应。吴三桂的叛军一度控制了云贵川、两广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但形势很快就急转直下。1678年。只做了五个月大周皇帝的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的皇宫中病逝。三年之后的1681年。清军攻入老巢昆明。吴三桂的叛乱正式宣告失败。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又快速灭亡。没有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没有民心归附
一个朝代的建立。军事力量是重要的方面。但绝对不是最核心的因素。民心才是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得到民心。军事力量就可以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从而夺取政权;反之如果不得民心。军事力量的一时强大。也会逐步被弱化。最终被打败。
清军入主中原之后。采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举措。笼络明朝皇室成员、官吏和地主阶级。安抚广大民众。逐渐得到了中原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一是打着为明朝百姓“复君父之仇”的旗号。以皇帝的尊号厚葬崇祯。对主动归附以及投降的明朝皇室及官吏。给予优厚的待遇;二是严整军队。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安抚民众。恢复生产。大力减免百姓的赋税;三是政治定位迅速转换角色。从入侵者转变为主人。将中原百姓认可为自己的子民。尽可能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
广大中原百姓在经历了明末的腐朽统治。经历了长年的战乱和恶劣的自然灾害之后。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遇。沉下心来从事农业生产谋求生存。民众开始慢慢地认可清朝的统治。民心慢慢地归附于清廷。特别是。吴三桂亲自带兵追到缅甸。将南明的永历皇帝及其儿子朱慈煊抓回。并处死于昆明之后。广大民众的心已经断绝了明朝的念想。彻底归附清廷。
任何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带领团结一批人干事创业。必须要有共同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来团结人心、凝聚力量、激励斗志。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的共同理想是“反抗暴秦”。刘备建立蜀汉的共同理想是“匡复汉室”。梁山宋江聚集众英雄的共同理想是“替天行道”。吴三桂起义造反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呢?其实质就是为了他个人以及小团体的利益。但也总得找个叫得响的借口吧?他在起兵时下令部下“蓄发。易衣冠”。恢复汉人的装束。拜祭先明桂王的陵墓。打出“复明驱虏”的口号。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不仅天下民众不信、明朝的遗老遗少不信。就连吴三桂他自己也不信!所以。他不敢用“大明”的国号。定国号为“大周”。
吴三桂从三海关引清军入关时。还打着“复君父仇”为明崇祯皇帝复仇的遮羞布。入关之后便任清军驱使。不遗余力地与拥护明朝的军队作战。已经毫无顾忌了。至于到最后。亲自带兵追及缅甸。将南明的永历皇帝抓回。并将其勒死于昆明时。他已经彻底成为了明朝的仇敌。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所以。他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更谈不上以此为共同理想来团结民众、凝聚人心了!没有了共同理想。要想建立一个王朝。根本就没可能!
从1659年攻下云南开始。到1673年起兵造反。吴三桂镇守云南达14年之久。清廷为利用吴三桂打击征讨明朝残余势力。给予了他许多特权。在一切军事活动中“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吴三桂借此机会。大势培养个人势力。任用亲信旧部。所节制地方的官员任用。不经过清廷。基本控制了云贵川三省官吏的提拔任用。称之为“西选”。培养和安插了大量效忠吴三桂的官员。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三桂团结在身边的这群人。也都是一些势利之人。没有历史责任担当、没有家国情怀、没有自身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都是如陕西提督王辅臣这一类的反复小人。不会有张良、诸葛亮这样的大才投奔效命。
从整个战略的制定上来看。吴三桂军中没有人才也表现非常突出。吴三桂唯一的胜算就是。借鉴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凭借前期的军事优势。一直向北方猛打猛冲。直取清廷的都城北京。擒贼先擒王。一举推翻其政权。而不是与清军打消耗战。长期对峙。
吴三桂控制的西南地区。本就经济不发达。民生困苦。没有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和支撑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经济实力。前期军事力量的建设。完全依靠朝廷每年数十万白银的经济投入。战争的前期。吴三桂能够节节胜利。也是完全凭借多年积蓄。一旦战争打成长期的消耗战。吴三桂的经济劣势就会明显显现。根本不是拥有全国财力支撑清廷的对手。而战争又恰恰打的是财力。所谓“兵马未动。精草先行”。所以从经济形势的角度。吴三桂的败局已定。
所以。三藩之乱时的吴三桂。虽然一时取得战局的优势。但决不可能夺取天下。重新恢复明朝的统治。
其他观点:
试用以下三点。回答此问题。
其一。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倒底有没有真正占据了“天下大势”。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说这个所谓的天下大势。指的是吴三桂造反时。得到了天下人的呼应的话。那么我认为吴三桂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原因很简单:自从吴三桂主动献关投诚于清军时。便已坐实了他头上那顶汉奸的铁帽子。所以在其造反后。是否真正取得了天下反清志士的支持。始终是存在疑问的。
(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其二。吴三桂本来就不是真心为恢复明朝天下而造反的。那又何谈其“为什么不能重新恢复明朝天下”呢?想当初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而不惜追入缅甸抓捕了永历皇帝。并在昆明蓖子坡将其用弓弦残忍的勒死!
就在那一瞬间。吴三桂便与天下忠于明朝之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吴三桂肯定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虽打出反清复明之旗号。但却始终没有、也不敢、更不可能复立明朝皇室之后。担当“起义”之首脑。故而吴三桂的造反在一开始。便有名不正而言不顺的风险。而这也是导致其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吴三桂并非是为了“复明”而反清。还因为在其造反的后期。他为了号召人心在衡阳悍然称帝自立。建立起了伪周政权。而此举更加暴露出吴三桂造反时。所打的“复明”旗号的虚伪性!也更加暴露出了吴三桂的反清。自始至终都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就如同一个即将输光了全部资本。而被迫进行殊死一搏的赌徒一样!是在康熙皇帝的裁撤三藩的压力下。所做出的困兽犹斗式的亡命反扑。而绝不是象其表面宣扬的那样。是为了驱逐清朝于关外。恢华夏神器于中原!
(吴三桂举兵反清)
其三。吴三桂为什么会在开局良好的情况下。输掉了似乎唾手可得的胜利?那是因为吴三桂是在以一隅敌天下!别看那耿、尚两藩与之呼应。并在起兵之初与其联袂造反。但是在不久之后那两藩便在康熙皇帝的攻心战术下败下阵来。他们又被清朝重新拉回了自己的阵营。从而导致了吴三桂的被孤立!此外。起初群起而响应吴三桂的旧部们。已及那些因受八旗子弟歧视。而愤而反叛的绿营兵将们。也在清朝的笼络与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多半又重新转投了清朝阵营。而且因为吴三桂始终存在与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所以没有趁清军尚未部署到位之际。跨过长江打到中原腹地。
而正是这种消极态度。造成了吴三桂由开始时的战略主动。转入到了战略被动。而对吴三桂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皆不如清朝的情况下。一旦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转入到了与清朝进行对耗之路上去。那么对他来说也就是走上了一条无可挽回的失败之路!换言之:以吴三桂的实力来说。如果他在击败了江南清军之后。立即集中优势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清都北京。那么或许还能趁清朝布置未定。应变之策尚未明确的机会。争取到一线的获胜机会!
(清军平定吴三桂余部)
其他观点:
吴三桂起兵。发动“三藩之乱”。“反清”倒是不假。“复明”却是个骗人的政治幌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镇守云贵的清平西王吴三桂。因不满清廷撤藩。于云南昆明起兵反。吴三桂自称周王、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王元年。师出必须有名。吴三桂打出的政治旗号是“兴明讨虏”。起兵反清是为了复兴大明替先帝报仇;并借用南明永历帝的亡灵。聚集三军将士于永历帝陵墓前誓师。
吴三桂分路出击。攻城略地。数月间便拥有了云贵川湘桂五省之地。且有继续扩展的势头。不久。清平凉提督王辅臣反于西北。蒙古察哈尔部反于京北。形势对吴三桂来说一派大好。康熙帝虽然调兵遣将反击叛军。但八旗军已不复当年的雄风。云集荆、襄、武昌、宜昌却不敢主动进攻。清郡王勒尔锦竟然坐守荆州三年逗留不进;本已进入川境的清军也退回汉中。
吴三桂饮马长江。本应乘势挥师渡江北进。却保守起来。意欲同清廷划江而治。战机稍纵即逝。就在吴三桂徘徊逡巡期间。清军迅速平定了察哈尔与王辅臣叛乱;康熙帝抽调西北良将南下平叛。同时下诏切责观望逗留坐失事机的将帅。清军的反攻方见起色。四五年光景。清军渐次平定了浙闽粤桂陕五省叛乱。江西各地亦多恢复。并且先后招降吴军士兵二十余万。
吴三桂形势逆转。只好收缩兵力回防。至此他仅保有云贵及川湘桂赣各一部。地盘与军力大减。失去战略与军事优势。处于被动态势。
1678年三月初一。六十七岁的吴三桂彻底撕下“复明”的假面具。于衡州府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建立了吴周政权。吴三桂仅仅过了不到半年皇帝瘾。便于八月十八日病死了。其十二三岁的孙子吴世璠继位。1681年十月。清军攻克昆明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悉平。
军力、局势占优的吴三桂最终何以失败了呢?
一、保守失战机。吴三桂起兵之时已年逾花甲。无情岁月消磨了他的锐气与智谋。谨慎保守代替了他当年的果敢与进取。起兵之初。他以有备对无备。以强势攻守势。可谓得逞又得势。饮马长江之际。正是渡江北上积极进取的大好时机。可他却畏首畏尾心存划江而治的偏安幻想;故兵逼洞庭湖而不即渡。得剑南而不能守。仅仅徘徊逡巡于衡、湘间而无所作为。稳扎稳打的保守战略。致使其坐失战机。葬送了好局。
二、反复无常。失去政治声誉。可以说吴三桂毫无政治底线。惟一己私利是图。他保明、剿明、灭明;降顺、叛顺、攻顺;降清、效清、反清。毫无政治与民族立场。其反复无常的政治小人品行。使得其政治信誉大打折扣。少得人心。
三、吴三桂积极为清主子效犬马之劳。是清廷攻剿南明政权的鹰犬。是亲手弑杀永历帝、灭绝南明的凶手。而他却又厚颜无耻地打着“反清复明”的政治幌子。欺骗汉将汉军。虽然一时起到蛊惑作用。但“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最终还是失去了多数人心。汉臣汉将在平吴过程中立了大功。清廷削藩而损害其既得利益。故吴三桂起兵反清。实为一己之私利。与“复明”大业、民族大义毫不相干。而其最终称帝并建立“大周”政权。更说明其“复明”是假。建立吴家天下才是真。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554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明朝,清廷,清朝,清军,天下,反清,中原,政治,皇帝,昆明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康熙朝廷请求回老家辽东养老。康熙皇帝借此机会决心撤藩。平西王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