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经济很强的宋朝为何总被欺负?
原创

曾经经济很强的宋朝为何总被欺负?

好文

热门回答:

首先明白辽国是当时东半球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本题答案自然就清楚了。即使辽国末期。宋徽宗联金攻辽依然没有占到便宜。辽最后是被更为强大的金朝所灭。这是背景。

再说内因。宋朝时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赵匡胤在目睹世宗柴荣天下无双的能力之后。再加上自己武将出身。更加忌惮身边有武功高强的将士再把陈桥兵变重新演绎一番。此外。当时社会进过五代十国的混乱之后。民生凋敝。水生火热。赵匡胤就施行重文抑武的策略。杯酒释兵权把跟随自己打江山的部将统一送回家种地。相比较后世皇帝对待功臣的做法。这是最仁慈的。

此后烛光斧影。赵匡胤神秘死亡。他弟弟赵匡义上位。一句“在德不在险”彻底将宋朝的国防策略从重文抑武升级为重文轻武。随后永熙北伐的失败则是压死宋朝军事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宋朝军事的孱弱一直延续到金兵马踏开封。

此外。西北边陲的西夏也是实力雄厚。其开国君主李元昊以及他爷爷李继迁都是一等一的猛人。虎视眈眈的邻国加上自废武功的无奈就导致了宋辽百年战争的失利以及被西夏穷追猛打的悲哀。宋朝就是辽国和西夏的现金奶牛。不欺负你才奇怪。

其他观点:

经济只是一国家实力的一部分。要想不被欺负还得在军事方面有所建树。宋朝对士大夫很优渥。但是对于武将很苛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燕云十六州给后晋石敬塘割让给了契丹。宋朝一直没收回来。最后宋徽宗和金国联合灭辽的时候算是弄回来大部分。但是金国把人口都掠夺走了。就空城池留给宋朝。宋朝还没来得及发展就被靖康之变赶到长江南边去舔伤口了。所以。宋朝一直被欺负一方面原因是重文轻武的国策。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燕云十六州不在手上。

一、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唐朝从安禄山之变后。藩镇就开始坐大。藩镇数量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到了唐朝末年。形势更加严峻。藩镇为了攫取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就拼命的发展武力。各个藩镇之间打的不可开交。大家以实力为尊。先是朱温建立后梁。但是后梁很快被世仇李存勖给灭了。建立了后唐。后唐没过多久。末帝李从珂又忌惮大将石敬塘的实力。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石敬塘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来契丹的支持。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后晋没有了北边屏障。契丹想来就来。没过多久。契丹南侵。把后晋少帝石重贵俘虏了。后晋灭亡。实力强大的大将刘知远代表中原向契丹求和。建立后汉。后汉没过多久。隐帝还是因为忌惮功臣。杀了郭威全家。郭威就反攻京城。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后周两代皇帝都还是英明有为。改革军制。意在削弱藩镇的影响力。可是两代皇帝都很短命。皇位传到柴宗训手上。禁军大将赵匡胤在一干兄弟的支持下来了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转身就把后周灭了。建立了宋朝。赵匡胤深知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来的。他坚决不允许自己家的江山像前面几个朝代一样。被军队左右。待他坐稳皇位之后。就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朝廷。然后制定各种措施。防范武将。他将兵权分为三部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者都有兵权但是却没有调兵权。调兵权给到了文臣统领的枢密院。这样就互相监督。后面发展到武将在前方带兵打仗必须遵照朝廷提前给的阵图行军布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样打仗。岂能取得好的战果?

二、宋朝丢失燕云十六州的利害

自从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以后。被北方民族统治了400多年。契丹人和女真人都借着燕云十六州。占尽了地理优势。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加上汉唐以来。战马主要出自北方寒冷地区。中原气候不适合养战马。宋朝没有燕云十六州。骑兵就无法形成强大战斗力。一直缺战马。用步兵和骑兵战斗。在冷兵器时代要想赢简直不要太难。骑兵有优秀的机动性。在地利条件下。来去自如。步兵是追不上。逃不掉。无可奈何。

总结:军队的军官被国家轻视。直接会影响军官的存在感。国家不给军官发挥的空间。自然打不出漂亮仗。加上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北方民族统治。宋朝不能像汉唐一样打造强大的骑兵军团来对抗北方的强大骑兵。自然一直备受欺负。

其他观点: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赵匡胤”能够与“秦赢政”、“汉刘彻”、“唐李世民”并立。而宋王朝与其它几个朝代相比。却总是给人以“弱宋”的印象。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堪称一代“武学宗师”。而其建立的宋王朝。虽然文化、经济发达。但是军事实力一般。屡屡被周边国家骚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起于乱世。先天不足

大唐王朝寿终正寝之后。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唐王朝的开放包容政策。让西北边陲的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以及吐蕃人相继崛起。当中原王朝陷入混战。历经五代十国的厮杀。宋王朝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之时。北方的几个邻居已经羽翼丰满。北方的辽国政权更是比宋王朝的建立还早好几十年。而且作为中原王朝屏障的燕云十六州。也被石敬瑭献了出去。

宋王朝诞生于这样恶劣的周边环境下。可以说先天不足。

有宋一朝历经三百余年。开疆拓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与其经济实力严重不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与其“重文抑武”的国策有重大干系。

为什么要“重文抑武”。这就要追溯宋朝建立的背景及赵匡胤称帝的方式了。唐亡于“藩镇割据”。而赵匡胤则上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柴氏而立宋。

为避免“重蹈覆辙”。局面刚刚稳定。赵匡胤便“杯酒释兵权”。打发开国功臣回家养老。将军权尽收手中。虽然避免了“黄袍加身”的重演。也避免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便自此之后。宋朝也便失去了开疆拓土的血性。

“重文抑武”的结果。便是武将权力被极大压制。即便两军对垒。自主性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仅有监军。还要层层上报。要么无兵可用。要么贻误战机。宋军将士不可谓不用命。宋朝军械不可谓不先进。但是制度上的缺陷。让宋军很难有大的作为。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偃武修文。爱惜百姓。可谓仁也;善待柴氏。保其荣华。可谓义也;虽为武夫。却守周礼。可谓礼也;先南后北。削平藩镇。可谓智也。杯酒释兵。永不杀戮。可谓信也。具此五种品质。可谓君子也”。历代宋朝皇帝大多能够勤政爱民。礼贤下士。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作为一国之君。推行仁政本没有错。但是不分场合。一味的追求'君子之风'。即便面对强敌。也企图以“仁政教化”。恐怕就是“迂腐致极”了。

施行仁政是有条件的。再没有获得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之前。一味的讲道理。一味的妥协忍让。并不能让北方强大的邻居感动。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宋朝软弱可欺。

在强盗面前讲“仁义道德”。不是“对牛弹琴”。而是刺激他们更加贪婪的欲望。

凡事有度。极致的仁义便会过犹不及。宋朝的皇帝大多血性不足。普便缺乏进取精神。恐怕与过度讲究“君子之风”有很大的关系吧。

凡事有利有弊。宋朝皇帝“以文治国”。虽然未打下辽阔的国土。但却成就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宋朝的历任皇帝大多恪守“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读书人在宋朝地位极高。

宋朝不仅诞生了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等文坛巨擘。还涌现出了朱熹、周敦颐、程颖等理学大家。当真是一个文化盛世。

在科技方面。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宋朝时得到极大的改进和应用。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宋朝总“受欺负”。有外部敌人强大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自身国策及制度缺陷所致。

宋朝虽然国土不大。但国力并不弱小。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独领风骚。不能与军力一概而论之。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君临格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苏梦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42

    宋朝,契丹,王朝,藩镇,赵匡胤,后晋,武将,兵权,黄袍加身,皇帝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42

    没想到大家都对曾经经济很强的宋朝为何总被欺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42

    首先明白辽国是当时东半球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本题答案自然就清楚了。即使辽国末期。宋徽宗联金攻辽依然没有占到便宜。辽最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