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645年春李自成于潼关战败之后随即放弃陕西带领大部队向河南撤退?
原创

为什么1645年春李自成于潼关战败之后随即放弃陕西带领大部队向河南撤退?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潼关之战。清军兵分两路。

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等统领。从陕北向关中攻击。这一路清军。起初兵力约三万。后在山西吸纳了明军降兵后。达到八万。

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统领。从河南向潼关进攻。这一路清军兵力约两万。配属了红衣大炮。

大顺方面。李自成获悉情报后。也知道清军这次是来者不善。所以他会同刘宗敏、刘芳亮等人。亲自带着顺军主力赶往潼关增援。

为什么他要增援潼关。而不是陕北呢?

因为当时阿济格远在榆林。而多铎已经杀到了潼关城下。只是由于红衣大炮未到。才没有发动进攻。如果红衣大炮运到。轰开了潼关。西安立即就会门户洞开。

所以李自成没得选。只能是先击溃多铎。然后回头再迎战阿济格。

164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刘宗敏率顺军主动攻击清军。潼关战役开始。

双方大战一天。顺军未能击退清军。

休息几天后。1645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领兵再战。又被清军击败。

两战皆败。李自成遂决定亲自率领马、步兵迎战。结果还是未能击退清军。

见正面突击难度太大。李自成改变战术。于初五、初六。连着对清军发动夜袭。不过仍没能击退清军。

正月初九。清军的红衣大炮运到。多铎随即用红衣大炮轰击潼关。同时指挥全军对潼关发动大举进攻。

李自成指挥顺军“凿重壕。立坚壁”。一面加固潼关防线。一面派骑兵反击。同时又调遣部分兵马迂回到清军阵后搞偷袭。但可惜还是没能动摇清军阵型。战争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清军手里。

如果说。大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李自成输得还不服气。那潼关之战。大顺军数战皆失失。拿清军一点办法也没有。李自成就真是被打得没脾气了。

而同一天。清军阿济格部在陕北避开了顺军防线的消息也传到了潼关前线。

这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前面说了。为了增援潼关。李自成调走了顺军主力。所以此时的西安只是一座空城。

如果李自成继续留在潼关与多铎硬拼。放任阿济格不管。他留在西安的物资。以及大顺朝廷的文武官员。可能会被阿济格一锅端。

这个损失。任谁也承受不起。于是。回西安就成了顺军所以人的共识。

可是。回去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是固守西安?还是放弃?

如果放弃西安。顺军又要退去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李自成召集众将临时开了个会。

在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弃守西安。并决定由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撤退。

顺军这时候为什么要弃守西安。并且还要退到河南呢?

弃守西安的原因很简单。顺军守不住。

单一个多铎就已经让李自成头疼了。再来一个阿济格。顺军如果硬钢。怕是要团灭。

既然守不住。那自然是走为上策。

退到河南的原因也很简单。

顺军没地方去了。只能往河南方向突围。

1645年的形势。大顺的东面、北面都是清朝势力范围。顺军不可能往这两个方向突围。

南面的四川是张献忠地盘。也不可能去。

西面是瓦剌地盘。以顺军的情况。先不提打不打得过人家。就说跨过大沙漠。那也是个死亡之旅。

看来看去。也就只有往东南方向突围。先退到荆襄。然后拿下南京。才是上上策。

做出决定后。李自成于当晚撤离潼关。只留下七千顺军继续镇守。

正月十二日。留守潼关的顺军将领派人向清军投降。潼关城失守。

不过。潼关的顺军守将是假装投降。实际上是想趁机配合李自成内外夹击。击破多铎。

但不料。顺军的计划被多铎获悉。

正月十三日。多铎以打猎为名。在潼关郊外的金盆口设伏。然后谎称举行宴会。把七千顺军的马匹器械全部解除。最终。这七千多顺军被清军全部屠杀。

多铎屠杀潼关顺军的同一天。李自成、刘宗敏等人回到西安。

回去的当天晚上。他们就带领兵马、部分文职官员、家属和财物。总计十三万人。按预定计划撤出了关中。

五天后正月十八。多铎率军占领西安。

不久。从陕北方向突击的阿济格部也抵达。

两路清军会合后。多尔衮随即下令。阿济格负责对李自成进行清剿。多铎不再参与后续对顺军的行动。改为攻击南明。

阿济格领命后。兵分两路。一路对留守关中和甘肃的顺军。也就是未来得及随李自成一起撤退的顺军进行清剿。一路沿着李自成退却的路线。进行尾随追击。

由于清军的动作很快。第一时间截断了李自成和留守西北的顺军之间的联系。因而顺军也就因此被迫分成了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是李自成从西安带出来的十三万人。

西路军是李自成侄子李过(李过虽然是李自成侄子。但年纪比李自成大)和大将高一功率领的陕北、甘肃顺军。约十万人。

李自成这边。他经商洛退到河南后。继续向南转进。抵达襄阳。

但他刚抵达襄阳不久。阿济格的追兵就杀到了河南邓州。

这时候。李自成面临一个抉择。

在荆襄四府。他还留了七万人。这是原本拿来防备左良玉的。他现在计划东征南京。这七万人要不要也一起带上?

如果带上。他拿下南京的把握会大一点。

但荆襄四府。就只能放弃了。

如果不带。他能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后方。并且这七万人还能顶一阵子。为李自成东征南京争取时间。

但这样一来。李自成想拿下南京的把握就不大了。因为不算上南明的江北四镇。单单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就有七十万人。(当然大多数都是家眷)

李自成从西安带来的十三万人。也是算上了家眷的数字。真实兵力还不到十万。

用几万人PK几十万人。李自成没把握。

而李过、高一功那边。由于大路被截断。只能绕道汉中。走蜀道。再顺长江东下荆襄。

路途遥远不说。而且汉中的顺军还反水投降了清朝。对李过、高一功进行截击。李自成短时间内指望不上这一路顺军与自己会合。

于是在斟酌再三后。李自成决定赌一把:放弃荆襄。带上留守荆襄的七万顺军。集中全力对南京发动猛攻。

李自成的命令下达后。顺军将领齐声反对。

反对理由前面说了。一旦放弃荆襄四府。顺军就又会回到无后方作战的流寇形态。

并且。如果攻击南京不利。清军又从荆州方向截断顺军的退路。到那时候。顺军就会陷入进不能进。退无可退的地步。这么干的风险太大了。

很显然。众人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不管是守江南。还是取江南。首要前提都是先据守江南上游的荆州。否则长江下游就缺乏屏障。即便攻克了南京。也很难守得住。

李自成占据了荆襄。可以顺长江东西。攻克江南地区。

他把荆襄拱手送给清军后。难道阿济格就不能原封不动的再来一次东征吗?

所以说。李自成放弃荆襄。导致清军能立即追上他。绝对是昏了头的决定。

可是李自成不听劝。一意孤行。最终顺军还是把荆襄四府拱手让给了清军。

1645年三月底。李自成攻下武昌。

在此之前。守武昌的左良玉借口接到崇祯皇帝“太子”得密谕。以“清君侧”的理由。放火焚毁武昌。先李自成一步。东征南京。

所以。李自成占领的武昌。只是一座被焚毁殆尽的空城。二十万顺军在当地别说是征集粮草了。就连住的地方也没有。

而在同一时间。清军也如顺军将领们预言的那样。尾追而来。轻松占领荆襄。抄了大顺军最后的一块根据地。让大顺军又回到了流寇作战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部队军心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

1645年四月。清军追兵杀至武昌。

刘宗敏、田见秀领兵五千与清军大战。被清军打得大败。

眼瞅着武昌也守不住。李自成随即决定放弃武昌。继续东下。

可这时候。阿济格怎么可能还放过李自成?

在阿济格的指挥下。清军在九江附近追上大顺军。并发动突袭。杀得顺军丢盔弃甲。不仅俘虏了刘宗敏。宋献策等一票顺军高层人物。而且还缴获了李自成为东下南京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

李自成见水师没了。且军心涣散。已经不可能再东下了。便不得不改变进军方向。准备穿过江西北部。转入湖南。然后在西南再开辟一块根据地。

应该说。李自成此时的这个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如果他能摆脱清军追击。并能在西南站住脚跟。与李过、高一功会合。顺军还是有可能获得转机的。

但很不走运。1645年五月初四。李自成率军行至湖北通山县境的九宫山下时。阴沟里翻船。被当地民团武装打死了。

随着李自成的死。几万顺军瞬间瓦解。

王体忠等人。投降了清朝。

郝摇旗等人。投降了南明。

刘体纯等人与此时才突围出来的李过、高一功会合。后来。他们接受南明册封。在夔东继续抗清。直到1664年覆灭。

或许连多尔衮也想不到。他最重视的对手李自成和大顺军。会以这样的一直方式。稀里糊涂就瓦解了。

其他观点:

首先明确一个事实:此时的河南。已经被多尔兖的清军控制。李自成根本无法迎着大队清兵出潼关进入河南。陕西、河南是中原腹地。华夏中心。战略机动性可以四通八达。历史上被敌方攻破潼关直逼西安的例子较多。如安祿山攻占潼关俘虏了哥舒翰后。顺利占据西安称帝就是著名的例子。面对汹涌而来的清军。李自成是如何应对的呢?我试图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潼关地利、起义军性质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大顺军为什么兵败如山倒而一溃千里

一六四四年。一统天下的中国竟然同时有三个朝代更迭。三位帝王稳坐须弥座上的龙椅。两个称帝。两顶皇冠落地。当崇祯皇帝将披头散发的头套上白裬后。大明王朝以一个不规则的大大句号完结。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个名女人的缘故。大明后的王朝肯定是由李自成取而代之。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吴梅村的一首巜圆圆曲》无限慨叹的写道:“㤼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个红颜就是陈圆圆。根据吴三桂在山海关前线写给在北京的父亲吴襄信中。每封信都提到陈圆圆。其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此时吴三桂的五万宁远铁骑。是抵御清兵的最后精锐。陈圆圆绝不是吴三桂降清的理由。根本原因是因为李自成占据北京后的所作所为。导致了民心的失望。丧失了地主阶级的信任。于是斩杀了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宣告了与李自成的彻底决裂!

李自成在北京究竟干了什么

李自成大军进入了北京。逼得崇祯自缢。既然打下了北京。按功能行赏是必须的。是惯例。但是一个北京城的金库。只有黄金17万两。白银13万两。总不能每人一两金银吧。还有日常开支。抚恤伤亡将士都要钱。满以为北京城是金银如山。哪知却是如此寒伧。

二、三流将领刘宗敏、李过建议向大明官员“追赃”。第一个主动上缴赃款五万两白银的是大太监曹化淳。由此。尝到甜头的李自成亲自带队赴五府六部。各个衙门。文武百官被召集到刘宗敏府上后被告之:“一品官一万两白银底限。余按级别捐献。一旦交够。钱货两清。立马走人。如果抗拒不交。有“炮烙挖眼、挑筋断肠”的大刑侍候。”

而平民百姓也逃不脱被掠夺的命运。穷人的油盐柴米被抢劫一空。富人倾家荡产。

李自成这样一整。倒很见效。一共弄了好多银子呢?共计七千万两。崇祯皇帝十年的税收也不过二千万两。仅40天就在京师榨银七千万两之巨。结下的怨恨之深。可以想像。所以李自成的结局已经注定。无论你在哪里。都会仇恨你!

二。李自成的潼关失策

李自成即使败退到西安。如果据潼关之险拼死拒守。大顺军尚不致于一溃千里。令人不解的是他居然派了一个不入流的将军据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潼关之险。用两个“一控制三”来慨括:一座华山控制三条河一一黄河、渭河、洛河。

三条路一一中原到关中的陆路即东西大路。黄河入渭河的水上通路。连接陕西与山西二省的黄河风陵渡渡囗通路。

李自成扼住潼关。以西安为都城。此时大顺政权在中原各地尚有几十万之众。如果以潼关为坚城。配备纵深部队。坚守不出。四面勤王义军在外围与吴三桂的清军决战。李自成尚有机会赢得胜算。中国的历史进程将会改变。

令人窒息的是。镇守潼关的大顺将领马世耀竟然不战而降!都是姓马。差别怎么这么大。那马超据潼关之险。第一仗就击溃了曹操的中央嫡系部队。曹操几乎在水中被活捉。

李自成闻知消息。犹如焦雷轰顶。战意全消。接下来的动作就是赶紧收拾金银细软离开西安。晚了。兵败如山倒!宰相牛金星此时仍然在争权夺利。致使颇有韬略的李岩遇害。那二流大将。铁匠出身的刘宗敏趁机作愤怒状却无所作为;大顺军内部顿时分崩离析。纷纷“鸟择良木而栖。”一部分人投顺清军。一部分人归顺南明小朝廷。

三。致李自成于死命的“小农意识”

现在李自成沿着创业之初的脚印重覆当年的怀旧之旅。正如题主所言。沿着当年刘邦的路线南下进入汉中。李自成应该停下脚步。以汉中为暂住地、大后方。治理整顿残余队伍。静观其变。

流动作战的惯用作战方式使李自成闪过一丝联明抗清的念头。这个策略正确!他与武昌总兵左良玉联系后。决定共同抗清。不幸的是左良玉于征途中病死。李自成的思维又乱了。一千多年形成的小农意识使他趁乱拿下了左良玉的地盘武昌。襄阳。甚至想东征南京。威胁大而不强的南明政权。

于是。李自成使自己成为清军和南明的攻击点。李自成尚在湖北徬惶徘徊之时。清军剑指武昌。李自成又是一路狂奔。在江西九江。双方展开激烈的搏杀。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血战。所有底牌都摊开来打。战争的结果是大顺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李自成率领一万多人马撤向湖北南部山区继续战斗。

在湖北九宫山地区。一代农民起义枭雄“失联”。其它地方的几十万大军作鸟兽散。

四。关于“流寇”一词的理解

这里牵涉到一个“匪”字。最先出现“匪”字是始于十八世纪的“白莲教”起义。这以前是以“寇”、“盗”、“贼”的字样来称呼。戏剧、评书、小说、话本则称为“绿林”、“好汉”。清廷官府首先对白莲教称为“教匪”等。实际上只是称呼各异。都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效仿前人。占据山林草泽。抗拒官军。杀富济贫。

究竟怎样评价这种现象呢?怎么作出学术研究上的定义呢?南京大学的蔡少卿教授在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耗时八年。对“土匪”提出以下定义:

“土匪”是这样一群人:

1. 他们来自农村。因为饥荒、战争。为了不饿死。他们结伙起来。为所欲为。

2. 他们的存在和活动不为国家法律所允许。

3. 他们的行为虽然是对现实的抗议。但是客观上具有反社会性。但又缺乏明确政治目的。

4. 他们脱离生产。暴力抢劫和勒索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李自成的所谓“流寇”。基本合符上述特点。也正因为如此。这是他们的起义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

结语

无论是流寇、绿林、土匪、帮会。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大问题。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己故主席毛泽东是这个问题研究的权威。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的精彩论述。如果不是国家大事的繁重。毛泽东主席一定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更多宝贵知识。

其他观点:

1645年。李自成潼关战败。

随即。他率领20余万大军。实施战略转移。自蓝田、商州。取道武关。进入荆襄地区。“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

当时。李自成虽然兵败潼关。但兵力依然远胜过对手。为何立刻放弃其关中根据地。为何又要想江南转移呢?

陕西已不可保

清军兵分两路攻陕西。

北路。阿济格与李过、高一功在榆林、延安一带激战;南路。多铎与李自成战于潼关。

李自成亲率精锐于潼关与多铎大战。失利。

在潼关失陷前。李自成回军西安。

不久。潼关失陷。延安也危在旦夕。

需要强调的是:李自成表面兵马众多。但其实精锐。不过只有其中央直属部队。五大营。6万人。(《国榷》九十九卷》

山海关之战、潼关之战。皆是李自成有意进行的战略决战。其精锐消耗应当是较大的。

山海关之战。八旗进攻时。大顺军迅速崩溃。

考虑到大顺精锐骑兵较多。应当还是保存了不少。

但是。潼关之战。李自成、刘宗敏的精骑反复冲杀、争夺。损耗应当极大。

依托潼关天险。李自成尚且不能阻击清军。当两路清军杀入关中平原。精锐损失的李自成又何以在陕西立足呢?

陕西已不可保。李自成需要转移了。

去哪里?

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

当时。李自成的退却方向有3个。

1、继续向西北逃。

那还不如留在陕西!

清军常年在艰苦的东北生活。多次迂回内蒙古等地。在偏远少人地区作战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

李自成军多年流动。多在中原、陕西。对陕西以西并不熟悉。

况且。甘肃、青海。更利于清军骑兵驰骋。大顺军去那里作战。既难以解决补给问题。也难以对敌作战。全军覆没毫无悬念。

2、经汉中。撤入四川。

退入西南呢?

当时。四川大部已为张献忠所控制。

两支起义军过去曾有过协同作战的经历。但其战斗友谊早已一去不返。

尤其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欲逞一统之志。曾派马科率军进攻川北。为张献忠所击败。

所以。转移去四川。要过张献忠这一关。

强敌在后。又强走蜀道攻张献忠。实为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张献忠在四川并没有建立系统性防御体系。纯作战部队是可以借道迂回的。后来从陕北退下的李过、高一功就是从川陕交界借道迂回进入湖北的。

但是。如果要强攻入四川。驱逐张献忠。取而代之在四川立足是不现实的。

李自成将目光瞄准了武关。

3、经武关。进入荆襄地区。

商洛山区。是李自成的福地。

当年。李自成兵败。正是蛰伏商洛山。走出低谷。

如今。经过商洛山区。取武关。可以直接攻入荆襄地区。

那里。有李自成的手下败将:左良玉。

赶走左良玉。以荆襄为基地。顺流而下。江南可取。

打清军打不过。打南明还是有把握的!

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

李自成的计划很快达到了效果。

左良玉未与李自成大战。以“清君侧”为名东下了。

李自成很快占据了襄阳、武昌。

不久。李过、高一功也迂回到湖北。与李自成大军会合。

李自成大军尚有几十万人。整编为四十八部。

李自成在此建立政权机构。设置官员。筑造“永昌”钱币。

李自成企图以此为基地。夺船东下。在东南建立根据地。继续抗清。

计划失败

按照历史的经验。李自成的企图似乎有可行性。

历代少数民族入关。多能驰骋北方。但面对汉水、长江水网体系。往往一筹莫展。要停下来。

但是。此时的清军。与当年女真祖先不同。

他们自入北京起。就拉拢前明官吏、将领。获得了不少支持。

清军没有给李自成机会。

四月。阿济格就率水、陆大军来攻。李自成只得仓促放弃武昌。提前开始东下。

但是。清军已经攻取了九江等地。使李自成东下之路遇阻。

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得引兵掉头。企图自江西进入湖南。

在经过湖北九宫山时。李自成遇害(或隐居)。

历史并非简单循环

李自成去世(或隐居)后。李过、高一功等人立刻与南明何腾蛟合作。

张献忠死前。对孙可望等人说: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与南明余部的合作。稍微稳定阻挡了清军。取得看了一些成绩。

只是:为时稍晚。

看来: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图躲避清军。企图通过打击南明来继续发展。

从李自成撤离陕西后的所作所为看。他的基本立足点是:抢占长江以南。

或许。他认为:清军会像金、蒙古一样。驰骋中原。却无力渡江。李自成可以抢占江南。继续抗清。

可是。满清自东北立国。已历多年。在东北地区。他们既积累了统治游牧、渔猎部落的经验。也具备了治理农耕区域的经验。

因此。进入中原后。满清没有明显的不适应。就迅速拉拢了“带路党”。建立了有效统治。并迅速持续向南发展。

另一方面。明末。带路党确实多得令人吃惊!

文人武将。先降顺。再降清。纷纷带路。一时风气。令人遗憾!

历史。虽常常惊人相似。但绝非简单循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58

    潼关,清军,大顺,西安,武昌,南京,陕西,河南,陕北,的是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5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1645年春李自成于潼关战败之后随即放弃陕西带领大部队向河南撤退?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58

    潼关之战。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等统领。从陕北向关中攻击。这一路清军。起初兵力约三万。后在山西吸纳了明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