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原创

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好文

热门回答:

南明经历过弘光帝、鲁王监国、隆武帝、邵武帝、永历帝5个时期。四帝一监国。

很多史书不承认邵武。邵武帝是隆武弟弟。广州即位20多天就被灭。时间很短。未获认可。弘光朝灭亡后。鲁王短暂监国。隆武帝即位。鲁王立即取消监国身份。隆武帝形似是傀儡。无兵无权。无翻盘机会。

所以。南明有翻盘机会的。主要是弘光和永历两朝。

我认为南明主要有三次翻盘的机会:

1.弘光朝

弘光朝初立。清军主要是追击李自成部;一年后。才从通过山东南下进攻两淮。

从地图上看。南明两淮、荆襄完整;大西南几乎完整(四川一半还在明军手上);情况远好于赵构即位后的南宋。

南明兵力65万+:江北四镇30万。左良玉12万。四川各地10万。加上浙江、福建。两广。湖南。江西等地明军。四镇将领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和黄得功都是当世猛将。

可惜史可法坐镇江北。调度四镇兵马无方。以士大夫清高看不起四镇将领。高杰死后。部众拥高杰幼子要拜史可法为义父。史可法居然拒绝。本是收复高杰部众的好时机。

史可法的无能。导致四镇内讧混战。高杰死于非命;清军南下。刘良佐、刘泽清和高杰部众纷纷投降。黄得功孤立难支。战死沙场。

2.李成栋、金声桓、姜瓖反正

清军入关后。迅速击溃李自成部。灭弘光、隆武和邵武三朝。急追永历到桂林;眼看天下大势已定。满清诛杀投降的明朝诸王和勋臣。激起汉族将领的反正。于顺治4年。李成栋在广东、金声桓在见习、姜瓖大同纷纷反正。起兵反清。夔东十三家也杀出夔门。进逼武汉。清廷万分危急。

满清善战亲王中:多铎病死。多尔衮病重。只剩下阿济格。姜瓖在大同和清军作战一年多。阿济格带兵围剿姜瓖。出战不利。加派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同阿济格继续作战。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非常可惜。

3.李定国两厥名王

大西军定策云南。连明抗清。迎永历入黔。移陛安龙。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率大西军主力移驻贵州。四面出兵收复失地。

晋王李定国军:出两广。攻桂林。杀大汉奸定南王孔有德;进军广州。由于缺少水师。约郑成功水军不至。数攻攻广州不克。李定国军北上衡州(衡阳)。击杀八旗亲王尼堪。大败清军。

汉王刘文秀军:出兵四川。大败清军。追清军到川北阆中。轻敌败于吴山桂。在川北和清军对峙。

兴安王冯双礼军:出兵湖南。沿沅水东下。接连击败清军;清军被迫撤出长沙、湘潭。退守湘北。仅仅拒岳州、常德两地。湖南大部收复。

郑成功、张煌言军:出击沿海。攻入长江口。威胁南京;

夔东十三家军:顺江东下。威胁荆襄。

清廷震动。无兵可派。密旨清军放弃长江以南。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孙可望有篡位称帝之心;褫夺刘文秀兵权。暗害李定国。导致内部纷争再起。篡位失败。孙可望单骑出贵州。投满清。被封义王。出卖明军内情。大西军素有民族气节。孙可望投清没有带走一个将领。只带走100多随从。即使亲信冯双礼也不愿跟随。

就这样。南明最后一次翻盘机会失去了;永历只能南逃入缅。。。

从南明反清都斗争来看。李自成余部和张献忠残部大西军最后都基于民族大义。连明抗清。大多血战最后。值得肯定。反而是世受大明恩宠的勋臣。贪生怕死。望风而逃。如左良玉之流。世人唾弃。

其他观点:

朱棣迁都北京是留有后手的。因为北方毕竟风险较大。所以南京保留了整套的行政班底。六部六科一应俱全。假如南明有个靠谱的领导层。那么效率不一定会比北京差。南明翻盘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总是让机会从眼皮下溜走。

宋高宗建炎南渡之时。可谓是个光杆司令。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还被金兵追得到处跑。哪还有一点帝王的尊严。但赵构最终还是稳住的政权。逐步组织力量和金国对峙。虽说赵构比较怂。但要是没有他也就没有南宋。

南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大家各怀鬼胎。如果崇祯南渡成功。那么南明的状况可能为大为改观。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有一个稳定且有力的领导至关重要。南明很大程度上。是败在这个问题上。

机会一:趁清军立足未稳。收复失地

李自成西撤之后。清军只占领的北京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明朝手中。山东、河北等地区基本上被明朝官绅控制。清朝原本是没有统一全国的野心的。他们能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就好像上天掉的大馅饼。

如果没有吴三桂直接山海关拱手相让。多尔衮要想占领北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清军中的部分高层甚至还想着撤回辽东。过他们的小日子。可是多尔衮却不这么认为。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崇祯已死。南明群龙无首。李自成“不堪一击”。正是这些因素。激发了多尔衮统一全境的野心。

当时。山东、河北等地到处都是盗贼。而且清军刚刚入关后。推行了剃发令。要求所有人剃头发。民怨沸腾。因此各地举起反清大旗。清军十分被动。

史料记载“辇毂之下。盗贼窃发。及至捕获。少长尽置于法。”

之后虽然多尔衮取消了剃发令。还颁布了安抚政策。但面对如此大的地盘。清军也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大顺军暂时撤军。但实力仍在。且控制着山西。此时清军根本没有时间去管南明小朝廷。

山东、河南、豫东等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如果南明及时派兵占领这些地区。将战线推进。那么在战略上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南明的弘光朝廷建立之初。领导层的马士英等人根本就不关心北方局势。一味地偏安一隅。

弘光政权本应趁机占领山东、河北等地。但他们没有抓住机会。只想着和清军议和。浪费了数月时间。

机会二:趁清军进攻大顺军。出兵北伐

1644年十月。清军占领了全部北京地区。还接管了山东地区、山西大部分地区。清军全方位开始扩张。很快多尔衮下令。派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从山西北部进攻大顺军。目的是摧毁大顺的中心。西安。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进攻南明。

以当时清军的实力。开启两线作战。对其极为不利。由于南明弘光朝廷内部正在争斗。如果多尔衮下令只进攻弘光政权。那么弘光政权覆灭时间还会缩短。此时。守备山西、河南西部的大顺军发动反击。并取得了局部胜利。

如此一来。清军就不得不取消了进攻南明的计划。而把所有兵力派往西边。去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弘光朝廷却仍然不为所动。如果此时南明派兵北上。趁机收复失地。就会造成清军两线作战、首鼠两端的两难局面。

以刚立足未稳的清军来说。两线作战对他们十分困难。南明可以借助大顺军的力量。开启两线作战。或许能一举收复京畿地区。还是那句话。南明根本就没有那个觉悟。弘光政权给出的方案是“借虏平寇”。就是联合清军剿灭大顺军。

如果南明联合大顺军。一起进攻清军。这才是最佳方案。大顺军虽然是叛军。大多都是民兵。而清军却是异族。怎么说借寇平虏才应该是最好的方案。

不仅如此。弘光朝廷还认为吴三桂没有投降。还给吴三桂封了个蓟国公。还想借此联合吴三桂。反攻清军。

史料记载“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事实上。吴三桂早已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在最关键时刻。弘光政权一直没有任何作为。一味地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让清军看清了南明的本质。

除此以外。弘光皇帝朱由崧却是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国家到了如此地步。他还有心情追欢逐乐。实在是令人无语。朱由崧从即位以来什么事也没做。只有一句话“天下事。有老马在。”

老马就是的就是马士英。朱由崧则在江南大肆招揽美女。也就是选秀女。拿了皇帝的御令。太监们借此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作威作福。只要有女人的人家。都会被贴上封条。如果交钱就放人。太监们以此赚了个沟满壕平。

百姓家为了避祸。到处去找男丁。甚至随便从街上拉个男人。就给入洞房。可谓是啼笑皆非。

史料记载“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纪若何。竟封其门。受金然后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唯利是图”。

机会三:整备军力。提升实力。共同对外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南明比南宋要强很多。所以说南明要想活下去。就必须以武力立足。并着手收复失地。反攻清军。只有这样才有一线生机。起初弘光政权还有左良玉的几万人马。四镇总兵手下。还有数万人马。如果能用好这些兵马。收拾旧山河计日可期。

只不过弘光朝廷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军队。四镇总兵仗着定策之功。嚣张跋扈。而左良玉则自行其是。所以说弘光朝廷的军事同样是一盘散沙。

不论对策是什






么。实力还是第一要务。如果崇祯能成功南迁。结果可能不同。但在朱由崧、马士英的领导下。弘光政权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

其他观点:

答:朱棣迁都北京是留有后手的。因为北方毕竟风险较大。所以南京保留了整套的行政班底。六部六科一应俱全。假如南明有个靠谱的领导层。那么效率不一定会比北京差。南明翻盘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总是让机会从眼皮下溜走。

宋高宗建炎南渡之时。可谓是个光杆司令。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还被金兵追得到处跑。哪还有一点帝王的尊严。但赵构最终还是稳住的政权。逐步组织力量和金国对峙。虽说赵构比较怂。但要是没有他也就没有南宋。

南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大家各怀鬼胎。如果崇祯南渡成功。那么南明的状况可能为大为改观。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有一个稳定且有力的领导至关重要。南明很大程度上。是败在这个问题上。

机会一:趁清军立足未稳。收复失地

李自成西撤之后。清军只占领的北京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明朝手中。山东、河北等地区基本上被明朝官绅控制。清朝原本是没有统一全国的野心的。他们能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就好像上天掉的大馅饼。

如果没有吴三桂直接山海关拱手相让。多尔衮要想占领北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清军中的部分高层甚至还想着撤回辽东。过他们的小日子。可是多尔衮却不这么认为。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崇祯已死。南明群龙无首。李自成“不堪一击”。正是这些因素。激发了多尔衮统一全境的野心。

当时。山东、河北等地到处都是盗贼。而且清军刚刚入关后。推行了剃发令。要求所有人剃头发。民怨沸腾。因此各地举起反清大旗。清军十分被动。

史料记载“辇毂之下。盗贼窃发。及至捕获。少长尽置于法。”

之后虽然多尔衮取消了剃发令。还颁布了安抚政策。但面对如此大的地盘。清军也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大顺军暂时撤军。但实力仍在。且控制着山西。此时清军根本没有时间去管南明小朝廷。

山东、河南、豫东等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如果南明及时派兵占领这些地区。将战线推进。那么在战略上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南明的弘光朝廷建立之初。领导层的马士英等人根本就不关心北方局势。一味地偏安一隅。

弘光政权本应趁机占领山东、河北等地。但他们没有抓住机会。只想着和清军议和。浪费了数月时间。

机会二:趁清军进攻大顺军。出兵北伐

1644年十月。清军占领了全部北京地区。还接管了山东地区、山西大部分地区。清军全方位开始扩张。很快多尔衮下令。派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从山西北部进攻大顺军。目的是摧毁大顺的中心。西安。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进攻南明。

以当时清军的实力。开启两线作战。对其极为不利。由于南明弘光朝廷内部正在争斗。如果多尔衮下令只进攻弘光政权。那么弘光政权覆灭时间还会缩短。此时。守备山西、河南西部的大顺军发动反击。并取得了局部胜利。

如此一来。清军就不得不取消了进攻南明的计划。而把所有兵力派往西边。去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弘光朝廷却仍然不为所动。如果此时南明派兵北上。趁机收复失地。就会造成清军两线作战、首鼠两端的两难局面。

以刚立足未稳的清军来说。两线作战对他们十分困难。南明可以借助大顺军的力量。开启两线作战。或许能一举收复京畿地区。还是那句话。南明根本就没有那个觉悟。弘光政权给出的方案是“借虏平寇”。就是联合清军剿灭大顺军。

如果南明联合大顺军。一起进攻清军。这才是最佳方案。大顺军虽然是叛军。大多都是民兵。而清军却是异族。怎么说借寇平虏才应该是最好的方案。

不仅如此。弘光朝廷还认为吴三桂没有投降。还给吴三桂封了个蓟国公。还想借此联合吴三桂。反攻清军。

史料记载“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事实上。吴三桂早已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在最关键时刻。弘光政权一直没有任何作为。一味地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让清军看清了南明的本质。

除此以外。弘光皇帝朱由崧却是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国家到了如此地步。他还有心情追欢逐乐。实在是令人无语。朱由崧从即位以来什么事也没做。只有一句话“天下事。有老马在。”

老马就是的就是马士英。朱由崧则在江南大肆招揽美女。也就是选秀女。拿了皇帝的御令。太监们借此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作威作福。只要有女人的人家。都会被贴上封条。如果交钱就放人。太监们以此赚了个沟满壕平。

百姓家为了避祸。到处去找男丁。甚至随便从街上拉个男人。就给入洞房。可谓是啼笑皆非。

史料记载“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纪若何。竟封其门。受金然后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唯利是图”。

机会三:整备军力。提升实力。共同对外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南明比南宋要强很多。所以说南明要想活下去。就必须以武力立足。并着手收复失地。反攻清军。只有这样才有一线生机。起初弘光政权还有左良玉的几万人马。四镇总兵手下。还有数万人马。如果能用好这些兵马。收拾旧山河计日可期。

只不过弘光朝廷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军队。四镇总兵仗着定策之功。嚣张跋扈。而左良玉则自行其是。所以说弘光朝廷的军事同样是一盘散沙。

不论对策是什么。实力还是第一要务。如果崇祯能成功南迁。结果可能不同。但在朱由崧、马士英的领导下。弘光政权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南渡录》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情多浓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0:25

    清军,大顺,政权,朝廷,山东,崇祯,作战,机会,多尔衮,山西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0:25

    没想到大家都对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0:25

    南明经历过弘光帝、鲁王监国、隆武帝、邵武帝、永历帝5个时期。四帝一监国。很多史书不承认邵武。邵武帝是隆武弟弟。广州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