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广年轻时受文帝青睐,老年却被武帝嫌弃?
原创

为何李广年轻时受文帝青睐,老年却被武帝嫌弃?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文景之时。奉行休养生息。并没有特别大的战役发生。连文帝都感慨李广生错时代。李广在文景之时。年轻气盛。因为才能出众。多为倚重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郎中。

此段话证明。李广从孝文帝时期就已经从军了。当匈奴人没事来大汉朝打个牙祭。吃个午饭动不动骚扰之时。李广以平民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入侵。因为他善于骑射。斩的人头多。被认命为汉廷中郎。平民子弟参军。凭借一腔孤勇。在万军丛中如入无人之境。李广勇气可嘉。在文帝时期。他属于少年英雄正当时。

李广初生牛犊的性格。加上年轻气盛。什么二百五匈奴人。连猛兽都不放在眼里。生死看淡。不服就干。那些冲锋陷阵和与猛兽搏斗的事。李广没有少干。他随文帝出行时。文帝就说啊:“你可是生错时候了。要是生在高祖时代。以你的本事。封个万户侯都没有问题。”在文帝时期。当时的政策是休养生息。对外的战役并不是太多。所以李广在文帝时期。只是受到文帝欣赏。并没有多大可能去打一场特别打大的战役。匈奴人侵扰并不是为了能灭大汉。其实他们是知道自己的实力的。来也就是打个劫。弄点好吃好喝的而已。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到了景帝刚登基的时候。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对天起誓要造反时。李广随从周亚夫平叛。在城楼上夺取敌人军旗。自此扬名立万。城楼夺旗。特别是战时。是特别鼓舞军心的事情。坏就坏在。他的将军印是梁孝王授给他的。没有国家正式批文的将军印。不是合法的。回朝后。念在军功的份上。不罚就算了。所以也没有给他封赏。

就这件事看来。李广确实只是一介武夫。连将印该谁颁发都没有搞清楚。虽然梁孝王有意拉拢。但是毕竟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boss。你端谁的碗。还看不清楚吗?

不过好在他年轻而善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在皇帝面前为他美言了几句。说这是个人才。天底下恐怕没几个人比得过了。是人才就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他屡屡和敌人正面交战。不顾生死。你不对他好一点。怕是会失去这一员良将的。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都以勇猛杀敌而出名。

可以想见。在景帝时候。还没有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出世的时候。李广可以算得上年轻有为。国之栋梁。除却他。谁还可以担得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景帝时期的政策也主要是休养生息。只要匈奴不犯。他也乐得清闲。所以李广在景帝时期的作用和文帝时期没有不同。多以防御为主。和匈奴的争端。景帝一朝16年。双方只有偶尔的小规模摩擦。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所以李广的作用在这两朝时期。都是防御为主。当然也偶有小胜利。射杀匈奴射雕人。以少胜多的小战役等。

特别是他那个以少胜多战。可以说打得特别无厘头。匈奴人入侵上林时。一个官宦没事带人出去玩。或者是溜达。他肯定不是侦查敌情去了。结果遇到匈奴人。官宦肯定打不过。最后找李广求救。李广一阵神操作。把匈奴人团灭了。大家都说跑吧。李广说。跑什么跑。躺地上睡觉。还得躺得随意一点。这样匈奴人就觉得我们后面有援兵。不敢上前。

结果李广是对的。匈奴人真的以为他们有援军。硬是没敢上前复仇。都躺到半夜了。匈奴人一直在等汉军的援兵。李广早就脚上抹油。溜之大吉了。

司马迁能把这个战役写上《史记》。证明景帝时期。确实和匈奴没有大的战役。这个小摩擦。都不算个战争。李广是守卫有功。但是没有一个功劳可以到封侯拜相的地步。

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形势就有所转变了。李广已经错过职业最佳期了。最勇猛无敌的岁已经过去了。这就像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从精力到闯劲都会更加勇猛。黄金期一过。总会有所衰退。

李广主要的优势在于防御。而汉武帝时期。对于防御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汉武帝在位的时期。就对匈奴下了猛药。谁和你联姻。谁和你乞和。不存在的。他曾18次出兵征伐匈奴。河套、漠南、漠北三大战役几乎团灭匈奴。匈奴的主力部队所剩无几。彻底扭转了匈奴经常打牙祭的不良之风。武帝时期的对外战争。已经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李广善于防御在这时期。属于跟不上时代形势。军事思想保守。作战方式不适应新时期的理念。过于老旧。

第二、汉武帝刘彻善于提拔身边人。喜欢用外戚。他的小舅子卫青。他小舅子的外甥霍去病。都是自己人。这些人都是背景的。李广不过一介武夫。打打仗。利用利用就好了。再加上汉武帝亲手培植了新的军事力量。卫青、霍去病是作为军事新生力量茁壮成长起来的。旧有的力量。可以保存。但是已经没有再进行扶持的必要。

李广一介武人。必然有他自身的性格特点。过于粗豪。不善变通。这也是他的致命伤。与他同时期的程不识就聪明多了。程不识在景帝时。由于屡次直言进谏被封为太中大夫。李广只知道打仗。并不知道要个上司搞好互动。景帝那么谦和的领导。他都没有拿下。更别说武帝这样的上司了。

李广虽然也骁勇善战。但是他同时代的年轻人。卫青、霍去病更加优秀。在一群狮子面前怎么能脱颖而出。比才能略有不足。比出生哪一个不是皇亲国戚。能建功立业的大功劳。肯定是轮不到他的。这也是他出身的悲哀。有些人是你注定只能仰望的。哪怕你和他们呼吸一样的空气。吃同一种粮食。

李广一生未封侯。外部原因看是怀才不遇。但是他自身也有问题。

李广的军旅生涯有一个耻辱之事。他被匈奴俘虏。假死而逃脱。当时匈奴兵力众多。李广部不敌。李广被生擒。单于念他是名将不愿杀他。他趁匈奴人不注意就杀了身边守卫逃出来。回到京都。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自己的死罪。削职为民。虽然他保住性命。这件事算是他从军生涯的政治污点。

本来他低调一点也没有事。可以平安度过一生。但是他偏偏心胸狭隘。有仇必报。有一次他不知道哪里晃荡去了。回来太晚。城门已关 。他大喊开门。霸陵亭尉不给开门。说了几句难听话。就是将军来了都不能开门。更何况现在你已经不是将军了。这门不能开。本来几句难听话怼回去就好了。但是他生生的记住了。后来寻了一个机会把这个亭尉给杀掉了。

杀掉亭尉这事过去了。他又犯了小心眼的毛病。这次是生生把自己气死了。在漠北之战时。李广任前将军。应听从大将军卫青的调遣。卫青令他侧面打击匈奴。他偏偏不听。非得正面出击。战场上以自己的经验为主。漠视主帅命令。这老头的倔毛病又犯了。阵前与帅赌气本就是大忌。他率军绕道匈奴军的侧面。结果迷了路。没能参战。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终于有幸跟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的老头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刎颈自杀。他到死都认为这是天意。但凡他心胸开阔一点。何至于自刎谢世。

纵观李广的一生戎马倥偬。最后虽然不是马革裹尸。但是也算是功劳赫赫。匈奴人听到李将军的名字都闻风丧胆。他历经文、景、武三代帝王。始终没有拜相封侯。还落得个“刎颈谢世”。让人不得不唏嘘感慨。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感叹道:“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昌龄的《出塞》里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世对他多有同情。所以才有那么多诗歌歌颂于他。

悠悠岁月。时光荏苒。李广早已不在。是非成败转头空。留得身后事。博得后人评。

其他观点:

他年轻时。精通骑马射箭。在抵御匈奴的侵略时。屡立战功。在做文帝随身侍从时。可以与猛兽搏斗。获得了文帝的青睐。

他年老时。屡次带兵出击匈奴。但都无功而返。武帝认为其命不好。因此嫌弃他。怕他参战影响到与匈奴关键战役的胜败。

一、文帝时英气勃发

李广的名声渐渐地传开。且因其祖上是秦大将李信。武略传家。因而获得了汉文帝的青睐。特许他随侍在身边。成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史记》: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期间发生过与猛兽搏斗的事迹。汉文帝对他大加赞赏:“可惜呀。你没生活在高祖时代。如果在那时能封个万户侯!”

二、武帝时命运多舛

景帝时。在参加平定七国之乱中的昌邑之战时立了大功。本来可以封侯了。可是他得意忘形。接受了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因此得罪了景帝。

还师后。其他将领都先后封侯。唯独李广被景帝厌恶无封无赏。

《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旨。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漠北之战前。汉武帝特意下旨大将军卫青。怕李广的霉运给这次远征带来不利的战果。不让他做先锋与匈奴单于交战。作为统兵大将。已经得不到皇帝和元帅的信任。何其悲哀!

李广最后的谢幕战。也十分的不幸。他又迷路了。错失了战机。使得已经被卫青主力打败的单于残部顺利逃脱。卫青因此要治其贻误战机之罪。李广不堪受辱。拔刀自刎。

年轻时。英姿勃发备受汉文帝青睐;年老时。命运多舛屡屡失败。让汉武帝对其失去信心。李广的心中。直到死时都念念不忘的“封侯”成为其人生最大的遗恨。王维的一首《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道尽了李广的悲哀!

其他观点:

1.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

2.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

3.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4.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5.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

6.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6:57

    匈奴,李广,文帝,时期,作战,单于,太守,将军,陇西,汉武帝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6:57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李广年轻时受文帝青睐,老年却被武帝嫌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6:57

    文景之时。奉行休养生息。并没有特别大的战役发生。连文帝都感慨李广生错时代。李广在文景之时。年轻气盛。因为才能出众。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