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现在已经是公司,为什么还要搞师徒制?
原创

德云社现在已经是公司,为什么还要搞师徒制?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搞清楚一个前提。德云社并不是现在才变成公司。而是2006年完成工商注册之后。就已经是公司了。

而德云社对员工进行公司化管理。也是2007年就开始的。2007年德云社管理层拟定了第一份劳务合同。其中约定了给员工购买三险(当时规定可以只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失业保险)。以及员工在外的所有演出必须向公司上报。并且向公司缴纳一定比例的演出提成。

但这份合同的拟定者是郭德纲及家族成员。一群没什么文化底蕴的人。所以合同不但漏洞百出。而且还重点强调员工的各项违约责任。对于底薪和演出费用等都没有明确约定。

稍微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合同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就是权力义务必须大致对等。如果只是片面约定单方义务及责任。另一方只享有权利跟收益。那么这种合同的履行是得不到法律保护的。

而这份合同的出台。直接导致了德云社第一次分裂。从北京相声大会时期就跟着郭德纲。并且身兼德云社第一笔杆子的北大高材生徐德亮。以及其搭档德云四老之一的王文林。因为拒绝签订这份合同。所以被郭德纲停止演出。于是徐王成为第一组公开退出德云社的老员工。

在这之后。郭德纲采取了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无情追击。在各个公开场合都暗示徐德亮王文林重利忘义。还组织徒弟们在相声段子中反复砸挂。而且还将何云伟曹云金高峰等人凑到一起。以舞台综艺节目的形式轮番砸挂徐德亮王文林。并且排着队表忠心。

但这种操作并没有提升德云社内部的凝聚力。反而在何云伟曹云金为主的第一代台柱子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那就是某一天自己如果翅膀也硬了。下场也会跟徐德亮一样。

何云伟曹云金等人反抗的方式。就是在外边疯狂接私活。而且还不向公司上报。也正因为第一份合同的漏洞百出。让郭德纲等管理层对这种现象有心无力。所以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创业鸡汤和师娘鱼汤一起上。试图唤回何云伟等人狂野的心。

问题是你不让他们接私活。给的钱又少得可怜。何云伟已经是徒弟中的王者。一场演出费也就500。曹云金是钻石级徒弟。每场演出150。何云伟退出之后才涨到300。自己开专场是500元。更要命的。他们的保险费用都得在演出费里面扣除。说白了德云社当时管理思路就是。成本一分钱也不花。直接实现百分百收益。

就这么神奇的操作。导致何曹等人在现实利益的选择面前。直接选择了现实利益。于是何云伟李菁疯狂给自己退出铺路。而曹云金干脆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直接准备独立创业了。

2010年。德云社第二份合同正式出台。这份合同应该找了专门的法律团队润色。在细节上也更加严苛。而且可执行性也更强。其中最显眼的条款。就是退出德云社就会承担一百万的违约金。而且五年内不得从事和相声相关的工作(竞业禁止条款)。

据《南都娱乐周刊》披露。这份合同明文规定。一切演出、上电视节目、接受采访。均由德云社演出部或相关领导把关。任何人私接外活将受到停演处罚。同时明确了合同期限、劳动报酬、工作纪律及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并规定。任何人 “违约要赔偿100万、5年不得从事与相声相关的工作”。

而这份合同的直接后果。就是何云伟李菁公开退出。曹云金则用了缓兵之计。一方面向郭德纲表忠心。暂时不签合同。继续在德云社小剧场客串式表演。另一方面则加紧创业的步伐。为自己将来的团队添砖加瓦。

曹云金的小机灵在郭德纲这个大聪明面前。显然是段位不够的。德云社新成立的演出部直接禁止了曹云金的登台。并且也切断了曹云金跟郭德纲之间的联系。于是曹云金只能提前独立。跟自己的听云轩团队玩耍。

在这一刻开始。德云社算是完成了草台班子到企业化管理的彻底转型。留下的都是绝对服从郭德纲及家族管理。以岳云鹏为代表的忠臣孝子。后续虽然也陆陆续续有退出的人员。但大部分都没有掀起波浪。毕竟蔓儿远远比不过何云伟曹云金等老人。

而所谓的师徒身份。只不过是德云社作为一个艺人公司。所需要的包装工具。或者说表演道具罢了。它既可以对内产生身份上的束缚力。让员工兼具双重身份。既受到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又受到师徒父子的封建伦理束缚。

而对外则可以产生降维打击的效果。比如通过家谱的形式对外宣称。云字科三人欺师灭祖令人发指。将繁体错别字穿插其间。证明了郭先生在写家谱的时候内心多么的凄苦。更加提升了道德批判的力度。从而对何云伟曹云金等欺师灭祖天团进行了资源上的拦截。并且彻底与之决裂。

这种用现世法律和封建伦理构建起来的公司化管理模式。对于想要无下限剥削劳动者的资本家。有着很先锋的借鉴意义。以后大可以炒作“996是传统文化”“拒绝加班欺师灭祖”等理念。让卑微的劳动者预先背上虚拟的道德包袱。为资本家吸食劳动者血液提供更多的便捷。

其他观点:

郭德纲所有徒弟中。只有已经离开德云社的高鹤彩。把他拜师学艺期间的花销。算得清清楚楚。从中。我们就能看到德云社这种师徒关系的实质。

高鹤彩曾经发长文说。“2009年拜师。每个师兄弟都花了2000块钱。给引、保、代和师父买戒指。师父回赠扇子。醒木。手绢。玉子板价值1500多块钱。

这就是他学相声。给郭德纲的所有花费。他还表示。郭德纲。王惠两人对他的女儿十分喜爱。每逢年节。都要给孩子一个红包。最少也得2000块钱。算起来。高鹤彩跟郭德纲学相声。还赚钱了。

学艺的头一年就是学习。听活。第二年安排上场。没有工资。每场发20块钱交通费。自己学会了30段相声。就开始有75块钱工资。第三年正式小剧场演出。每场150块钱。表现好可以拿到500块每场 。

当时。他和张鹤帆在商演中作助演。每场给6000块钱。栾云平负责把现金发到每个助演手上。高鹤彩说。当时他的收入比一般的打工族要高。而且能够上台演出。就是不给钱都愿意。因为上台表演能学到真东西。

2014年。高鹤彩感觉自己学艺有成。和郭德纲说好。要到上海发展。郭德纲送了他八个字。“缺钱给钱。缺人给人”。这就是德云社内部的师徒关系和所谓的人身依附。难道这不是培养一个相声演员最好的途径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一些人倚仗自己在体制内。还有些话语权。只要是德云社的东西。就要反对到底。要不把这当成打压。是真对不住你们的良苦用心。

有相声那年。就有了这种师徒传承。在这种师徒体制下。德云社培养出了一大批相声演员。比如。当年做门童的孔云龙。做跑堂的岳云鹏。烤串的张鹤伦。做网络工程师的阎鹤祥。当厨师的李鹤彪等人。

这样的一批人。想拜师学相声。那些艺术家。领导们自然是不屑一顾的。就像小说《阿Q正传》中。赵老太爷自己姓赵。却不许阿桂姓赵一样。阶层固化。造成的鄙视链永远都存在。

而这样一批人。到了德云社就能拜郭德纲为师。就能学习相声。成为演员。这批演员中。水平未必都能达到艺术家。但他们确实是把这门相声技艺传承了下去。并且让大江南北。甚至海外的华人。都喜欢上了相声。

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时候相声的听从。能像球迷一样多就好了。”当年马老的愿望。今天德云社实现了。如果穷不怕还活着。看到相声这样的发展。你说他高兴不高兴?

如果说到人身依附。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现在最火的相声团伙就是德云社。小剧场从来不发愁上座率。大型商演对德云社来讲。更是家常便饭。如果不是疫情严重。海外的巡演也肯定会更多。

德云社这些徒弟。演员背靠着这棵大树。难道不舒服吗?这样的发展平台。难道不是一名相声演员梦寐以求的吗?如果这几百位演员。都跟着艺术家们讨生活。你们养得起吗?

曲协的倡议书中。曾经指出“推崇封建礼法、渲染人身依附的旧式班主制或师徒关系。是开历史的倒车。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徒制异化为封建家长制。势必影响新时代相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说这种话的人。假酒肯定没少喝。郭德纲正是凭借着这种师徒关系。才使得相声有了现在的发展。而你们这批饱食终日的人。不才是差点毁掉相声的元凶吗?

姜主席本人的师徒关系。倒是决不会”影响新时代相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因为。您那20多位高徒。早就不说相声了。相声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上位的台阶罢了。还谈什么影响呢?

郭德纲的这种师徒关系。可能并不是最完美的。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的一种方式。能够取而代之。

说郭德纲的相声不好。你尽可以说段更好的相声打败他。说郭德纲的师徒关系影响相声发展。你尽可以搞一个更好的传承方式替代他。

但在你还没有拿出真正的大招时。请先不要打压别人。毕竟”嘴炮“的本事。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比你们这些艺术家们更擅长。

其他观点:

公司制和师徒制并行。是德云社的创举。也是保障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利器。

德云社之所以能成为相声历史上最大的团体。同时也是商业化最成功的相声社团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德云社拥有奇特的公司运行双轨制。

一、相声历史上的团体和师徒制

相声行业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团体概念。师徒观念也没那么强化。早期艺人们主要以单打独斗为主。逗哏和捧哏也没有长期固定搭档。表演场所从高档的堂会到杂耍场子甚至画锅都有。

后来相声行业逐渐红火起来。陆续有不少相声艺人进入戏院之类场所。他们的身份相当于签约艺人。靠包银也就是工资生活。这种工作一般都要签合同。合同到期随便走。但合同的执行也不是那么严格。提前跑路的艺人有。临时毁约的戏院也有。在这家戏院上班。平时还可以跑其他场子的也有。

和戏院等场所共存的还有专业的相声茶社。这种茶社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很多。艺人们公推一位掌穴的。由他负责分配每天的收入。从整份到七厘份再到半份。最后还有拿零头的。这种茶社对艺人基本没有什么限制。

极端情况下。你到了茶社想混口饭吃。掌穴的觉得你水平不够不让你上台。但茶社的同行依然会凑钱给你。让你当盘缠另找吃饭的地方。所以那时候的相声茶社有时候也像互助社。

旧社会因为相声艺人们普遍都穷。很多师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简单。学徒时徒弟给师父家里干活。出去卖艺挣的钱都归师父。一旦出师以后师徒之间的来往就少了。师徒之间不再有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

当然也有个别师父比较黑心。比如高凤山的师父。徒弟出师以后也不让他走。整天让高凤山去卖艺。自己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每天只给高凤山够吃饭的钱。当然。师父这么欺负高凤山估计也是因为高凤山是孤儿。没有人给他撑腰。

师父整整扣了高凤山四年多。直到有一天高凤山没挣到钱不敢回去才一口气跑到天津脱离了师父的控制。在天津高凤山火了起来。两年后他回到北京。师父已经穷困潦倒病入膏肓还欠了一屁股债。高凤山给师父养老送终还帮他还清了欠债。

二、体制内的相声演员

建国后。相声演员普遍作为文艺工作者进入各大曲艺团成为体制内演员。这时候他们就跟普通人上班一样了。为单位创造效益同时拿工资奖金和福利。这种形式从解放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体制内相声演员的师徒关系相对来说就更淡了一些。相比较而言。曲艺团的师徒关系和工厂里的师徒关系更为接近。和旧社会相声界的师徒关系反而较远。

三、德云社的双轨制

郭德纲一开始当北漂时就跟旧社会的艺人性质差不多。到处找地方演出赚钱。没有生活和收入上的保障。所以他渴望进入旱涝保收的体制内。并且为了进入体制内曾经想拜师李金斗。后来还是拜了侯耀文。这边拜师结束那边签约铁路文工团说唱团。打磨个几年如果能拿个相声比赛大奖估计很快就能获得正式编制。

德云社的前身相声大会在组织形式上有点儿类似旧社会的戏院。也有点儿像相声茶社。总之就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曲艺团体。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收入分配办法。能明确的就是三个创始人张文顺、郭德纲和李菁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比较大。

2006年底郭德纲一举走红。紧接着2006年初德云社立刻注册了公司。郭德纲的妻子王惠成了绝对大股东。原来德云社的三个创始人就都成了德云社公司的签约演员。

随后。2006年郭德纲搞了一个摆知仪式。正式将何云伟、曹云金等人收入门下。德云社也从此走上了公司制和师徒制并行的道路。

德云社的双轨制在相声行业历史上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对德云社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商业上。公司制带来了组织架构上的正规化。公司股东、管理人员和艺人之间的责、权、利比较清晰。有利于公司的快速成长和扩张。

但德云社的公司制推行比较快。还遗留了很多问题。比如原先的合作伙伴一转身变成了公司股东和员工的关系。股东的亲戚又横插进来成为管理层。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就像李菁所说的那样:后台的整个气氛全变了。

再有。初创的德云社公司在收入分配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公司收入大增的同时艺人们的收入普遍没有随之大幅增加。像何云伟、曹云金这样能够攒底的演员其收入甚至赶不上普通大城市白领。

收入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德云社从2006年-2010年的动荡。原先的创业伙伴陆续退出另起炉灶。这种现象其实也符合很多创业公司的情况。只不过很多创业公司的合作伙伴一般都带着变现的股份离开。德云社的那些老员工就是单纯的离职。

2010年以后。随着创业伙伴的陆续退出。德云社公司制也进行了大幅改革。这才逐渐走上了正轨。

在形象上。德云社双轨制的另外一半师徒制则主要起到了宣传和竞争的作用。

德云社一直打着弘扬传统相声的旗号。顺便把相声传统师徒制也重新捡了起来。但德云社的师徒制其实并不是传统师徒制。而是一种德云社版的师徒制。

比如所谓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八科并不是相声行业的东西。而是来自于京剧富连成社。德云社用了京剧富连成社的皮。里面的瓤却是德云社自己的。

在相声行业历史上。徒弟脱离师父也就是出师是正常现象。但在德云社内部却总是容易引起轩然大波。原因在于德云社过度强调了“师徒如父子”这样的关系。把徒弟的正常出师上升到了“欺师灭祖”的高度。这也是相声行业历史上没有的。

正因为有了师徒制。所以德云社也就凭空比普通的娱乐公司多了很多炒作话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德云社炒作和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

以曹云金为例。他离开德云社时一方面从公司制度讲并没有签署工作合同。不属于违约。另一方面从师徒制讲他也已经过了三年学艺两年效力的时间。可以正常出师。而且曹云金这个徒弟还和其他徒弟不一样。他还是交了学费和房租的徒弟。这在相声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离开德云社后曹云金也没有攻击过原单位和师父。不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是一个正常离职的员工和正常出师的徒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但是。由于曹云金和德云社存在商业竞争关系。德云社内部除了郭德纲之外其他徒弟都竞争不过曹云金。因此德云社在2016年突然挑起的师徒之争在外界看来实际上就是一次实打实的商业大战。

虽然在2016年的师徒大战中曹云金赢了理。德云社输了理。但德云社通过师徒制这把大刀却赢了舆论战和商业战。从那之后德云社的年轻演员才一个又一个冒出头。

不得不说。郭德纲曹云金在2016年的论战乃是相声史上甚至商战历史上非常经典的“双轨大战”。德云社用师徒制为武器。在不占理的情况下赢得了商业战。

在郭德纲徒弟吴鹤臣的治病问题上。德云社反其道而行之。又用公司制(吴鹤臣是员工)遮盖了师徒制(吴鹤臣是徒弟)的不利之处。

曹云金和吴鹤臣的事情结合起来是这样的。你说你是郭德纲的徒弟?对不起。你是德云社的员工。什么工资、医疗都得按照普通员工来。你说你是公司员工想正常离职?对不起。你是郭德纲徒弟。你离开德云社就是“欺师灭祖”。

总结起来就是。当师徒制有利于德云社时。他们会采用师徒制。当公司制有利于德云社公司时。他们会采用公司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德云社的利益。

这套公司制和师徒制的双轨运行就被德云社玩儿出了花。不仅是相声行业的创举。更是商业竞争的典范。

不服不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0:51

    相声,德云社,师徒,徒弟,公司,师父,合同,关系,演员,演出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0:51

    没想到大家都对德云社现在已经是公司,为什么还要搞师徒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0:51

    搞清楚一个前提。德云社并不是现在才变成公司。而是2006年完成工商注册之后。就已经是公司了。而德云社对员工进行公司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