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塞下曲》的意思是什么?
原创

《出塞》《塞下曲》的意思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出塞》《塞下曲》均属边塞诗。内容多写边塞征战。集中反映生灵涂炭。人民并不希望战争。但人民不怕战争。强调不打败敌人誓不回还的决心和愿望。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不是景。而是诗。但有异曲同工之意。

《出塞》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诗人的这首边塞诗。强烈表达了义无反顾一腔热血报效祖国。战死沙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

前两句。对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要有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只解沙场为国死。说出心中唯一的是想为国捐躯。没有杂念。古人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尤其是为国捐躯。何须马革裹尸为荣光。

末句。精彩出在未句。对全诗总揽反衬。既然是战死沙场。为国牺牲。是人生最大的荣幸。至于尸首归葬就没必要考虑了。写出了诗人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爱国诗。

《塞下曲》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边塞诗。前两句说为保卫国家。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塞。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指一只车轮。这里指任何一个人。“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后两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反映了当时人民安定保护家园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其他观点:

【出塞】和【赛下典】有很多。今天就说说其中两首比较著名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曾应进士举。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译文】

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其他观点:

《塞下曲》是王昌龄的一首诗作。

1.作品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3.评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 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 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3:57

    边塞,沙场,边塞诗,开元,两句,将军,一首,京兆,玉门关,而死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3: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出塞》《塞下曲》的意思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3:57

    《出塞》《塞下曲》均属边塞诗。内容多写边塞征战。集中反映生灵涂炭。人民并不希望战争。但人民不怕战争。强调不打败敌人誓不回